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汉志》的专题性成果,该书以补颜师古《汉书注》中有关《汉志》部分的注释以及补《汉志》阙收文献为主旨。就前者而言,他以汉唐考据和宋季新儒学为两翼,考据、义理两不偏废,重点“考证”《汉志》所著录的文献,对四十篇序言留意不多,所取得的成就多为文史意义上的而不是目录学意义上的。就后者而言,他补《汉志》27种的阙收文献都不尽可靠,但却开启了后代补阙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郑樵的目录学思想是通过对《汉志》等目录学著作的评价实现的。他用目录学批评的眼光看待《汉志》,从而较为完整地提出自己对目录学的理论思考,并建构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成就了他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无人取代的地位。但是,郑樵目录学研究,虽创辟榛芜,犹未邃密。他自矜其异,对刘班作近乎蓄意的诋毁,更是遮蔽了他的双眼,使得他对《汉志》的一些结论空无旁依、徒带情绪。另外,郑樵过分执着于类例从而淡化了对小序、提要的认识,也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3.
《左传》及其同时代典籍中有关瞽史之属职能的记载,与古体小说的创作来源、传播方式与社会功用存在一定重合。《隋志》从古体小说的本质特征出发进行溯源,在坚持《汉志》以小道为核心判断的基础上,又受《左传》影响,分层次丰富和完善了古体小说体系,进一步突破了《汉志》小说之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从姚振宗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  相似文献   

5.
谭宝刚 《兰台世界》2009,(11):59-60
《汉志》到《隋志》所录道家文献的变化表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是黄老学衰落,大量道家典籍失传;另一方面,老庄学兴盛,注解《老子》、《庄子》的作品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思想,为此后一系列国民智识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从外部来看,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促使先进知识分子以"科学"为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以青年群体为重点受众,以开启民智为目的 ,展开科学传播实践.从内部来看,其传播活动具有以科学事实澄清误解,以科学精神再造人心,以科学文化改良社会,提升"科学"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特点.《新青年》的科学传播实践对当时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但开启了国民智识,开化了社会风气,而且为五四运动的全面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营造了良好氛围.立足当代,其科学传播实践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启示当下科学传播要始终以解放人民思想为起点,以打造媒体平台为支点,以壮大传者队伍为要点,以培育科学文化为重点,以服务国家发展为落点.  相似文献   

7.
王蓁 《新闻世界》2014,(5):196-198
本文搜集了2013年4月-5月《人民日报》有关H7N9禽流感的87篇报道,并对其进行数据和内容分析,分析表明此次疫情中《人民日报》基本坚持了及时性、公正性、客观性的原则,体现了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发挥了媒体传递信息,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粉碎谣言,稳定民心;普及科学知识,开启民智等积极作用,其对于今后媒体报道大规模流行性疾病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琪 《新闻世界》2010,(8):170-171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是一份具有典型维新派特征的报纸,主张君主立宪,向往自由平等。作为一份敢言独立之报纸,英敛之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新闻言论的文章。本文对英敛之的开启民智、推行白话文、提倡新闻道德、呼吁新闻自由等新闻思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格致新报》是清末以编译和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期刊.通过考证原始文献,本文指出《格致新报》视科技为治国、兴国的根本,以普及科技为办刊目的;认为该刊具有编译西学、图文兼备、题材丰富和互动化民4大特色,在开启民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振田  刘萍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1):143-146
对《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的序文存在的问题进行辩正,指出: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之“小说”专指《虞初周说》一种;以《虞初周说》为立论的基础不能成立;《汉志》小说家注云“依托也”的作品,其产生的时期在《汉志》那里并不清楚;不能靠《虞初周说》一家作品的篇数之多来推断小说的创作“特盛于虞初”,还应充分考虑从事小说创作的作者是否较多。  相似文献   

11.
《小说月报》的翻译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翻译小说反映了时人以小说救国、启迪民智的美好愿望,见证了翻译小说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推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小说月报》翻译小说的梳理,探讨了其对现代中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严燕群 《新闻世界》2013,(4):193-194
1922年5月7日于北京创刊面世的《努力周报》,可以视为胡适及其志同道合的朋友联手打造的政治言论舞台。而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又是支撑着他创办报刊、谈论政治,以求得“再造中国”的改良道路的内在根源。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努力周报》创办的过程,从而探讨一下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伯元作为清末“谴责小说”四大家之首,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创作的《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庚子国变弹词》《醒世缘弹词》等作品,始终贯穿着维新改良的近代意识,由对国民性的批判走向开启民智,隐含着对“文明世界”的向往.在李伯元身上,我们看到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时代思潮对一个传统士子的深刻影响.他自觉放弃科举道路,投身到时代变迁的洪流之中,通过创办《游戏报》《世界繁华报》《绣像小说》以及创作小说,以笔为武器,针砭时弊,唤醒民众,以达到“裨国利民”的目的,体现出一位近代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担当和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许刚 《图书馆》2008,(3):52-54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的目录学研究,就《汉志》著录诸书,具体剖析,授人以研读之法,是其较此前研究诸作改进完善的闪光点,作为目录学治学门径中的具体应用手段,有着极大的价值。今天我们凭借前贤的成果对传统目录学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全新之研究,对于张舜徽的目录学成就不能不给予相当的重视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陈凯歌以《霸王别姬》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位置,了断了“少年凯歌”沉重的历史心结.也开启了中年凯歌长达十年的市场彷徨。十年后,他带着《无极》对中国电影票房最高峰发起冲刺,大有王者归来的气势。3.4亿元的投资、亚洲顶级电影精英、长达3年的制作历程,把《无极》变成了陈凯歌电影经历中一次终极挑战,一场输不起的豪赌。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在刘向、刘歆父子的目录学成果——《七略》的基础上成书,反映了西汉后期的学术及文学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汉志》中诗的著录及《六艺略》“《诗》类”小序、《诗赋略》总序的相关叙述,初步揭示了《汉志》诗赋有别、诗皆入乐可歌、诗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以及解诗应求其本义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8.
周素园,名培艺,贵州毕节人,清末秀才。周素园的年轻时代,正值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不聊生,面对深重灾难是祖国.他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寻求救国的真理。为疏通民智.唤起民众。1907年他在贵州创办了第一份日报《黔报》,宣传民主思想,宣传爱国主义.反对列强瓜分中国.推行政治改革。同年又与张百麟、钟昌祚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反清活动。  相似文献   

19.
李文邦 《出版科学》2016,24(6):120-124
1919—1922年,毛泽东以“馆外撰述员”的身份参与湖南《大公报》的采写与编辑工作,这是青年毛泽东早期新闻活动和编辑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大公报》的编撰活动,既对当时湖南的社会、政治、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了他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中的齐学和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荣贤 《图书馆杂志》2003,22(12):68-71
《汉志》以书目著录为主要形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中可以甄别出西汉今文经学内部齐学和鲁学之间的纷争。认为鲁学以《礼》、《鲁诗》、《谷梁春秋》、《鲁论语》为主要经典,它以礼乐为学术重心,重视家法和师承;齐学则是以《齐诗》、《公羊春秋》、《尚书》和《易经》为主要经典,其学罕言礼乐,长于发挥,而其所发挥又多以“天人之学”为旨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