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与实”在写作上,代表两种完全相反的写作方法——虚笔与实笔(或称虚写与实写)。  相似文献   

2.
初语第四册的散文《温馨的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概括地说,就是采用了实笔与虚笔、伏笔与应笔两种笔法。一、实笔与虚笔。《温馨的风》集中写了“我”在江南之行中的一段复杂的内心感受。作者将这种复杂的内心感受放在实与虚的景物描绘和事件叙述上,以实衬虚,  相似文献   

3.
随着名教的危机,汉末魏晋以来,兴盛于先秦时期的形名学再度复兴,并融入当时的玄学之中。受其影响,刘勰《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时,运用了形名学方法,“校练名理”,不但对各种文体之“名”与其创作之“理”细加辨析,而且“循名以课实”,全面评论了历代作家创作的得与失,从根本上规范了各种文体的写作,使得《文心雕龙》“正文救弊”的旨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5.
所谓"虚",是相对于"实"来讲的。传统写作理论把事实、景物、形象等称为"实",把道理、感情、想象等称为"虚"。写作就要做到虚实结合,虚实相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一枝红杏"是实写,是眼前之景;"春色满园"是虚写,是想象。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很多同学往往不善用虚笔,请看下面一段描写初夏的文字:初夏的江南,是多雨时节,空气潮湿,衣服都晾不干,  相似文献   

6.
演讲稿中事实为实,情理为虚.成功的演讲需要虚与实结合,本文就“以实为主”;“以虚驭实”;“以实证虚”三个方面浅析演讲稿写作中虚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自由写作(二)形式和要求与第六单元“自由写作实践”相同。内容:根据第五单元“善于写‘虚’”的要求,发挥想象力,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完后,和第六单元的作文合在一起编成一期小报。(原人教版)提示: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将人物、景物、事件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还要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旨意表达出来。抒情、议论和想象是写“虚”的三种方法,它们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我们应切实掌握好。前一个单元我们进行了写“实”的训练,这一单元是写“虚”,这两次写作训练都是为办一份小报做准备的。虚实结合,小报内容才显得丰富多彩,才能吸引读者。要办好一份小报,文章内容要兼顾到“虚”“实”两方面,排版上可以有些创意。在办报过程中同学们还要互相协作,互通有无,互出主意,发挥团队的作用。(张如训)  相似文献   

8.
虚是与实相对的概念,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而古代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的空灵境界和无尽情感:撇开借景抒情手法(因为相对于“景”而言,“情”也可说是虚笔)之外,古代诗歌中的虚写大体包括以下四类情形。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虚笔,即作者不直接、正面把话讲完,留下“空白”和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思考、品味、琢磨,从而将欣赏者带进一个寓意深远的艺术境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所谓“虚实相生,寓实于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圣俞)等,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虚笔,虚中见实,是我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点。  相似文献   

10.
余俊 《辅导员》2012,(2):24+18
"画龙点睛",就是画龙时先画龙的全身,最后在眼眶内点上眼珠子。运用在写作上是指,在紧要之处着上关键的一笔,或用一句精彩的话点明要旨,使之更为精辟传神,生动有力,从而使文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一、"画龙"为什么还要"点睛"由于社会生活或大自然的本身所表现的形式与情思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所以用文字来反映时,就需要有全面完整的写作表现力,既要有记"实"的能力,又要有写"虚"的能力。记"实",即"画龙";写"虚",即"点睛"。龙,虽然画得很具体实在,但如果没  相似文献   

11.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某些课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相似文献   

12.
实写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虚写是一种升华的能力。实写是满眼的绿色,虚写是点缀万绿的"一点红"。虚写如绘画中的空白,书法中的疏笔,空而有韵,疏而有味。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2005,(4):21-21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采用三种考查方式。一是标题作文。如《习惯》《尝试》等。二是材料作文。如“达芬奇画蛋”、“小姑娘与玫瑰花”等。三是话题作文,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等。无疑,话题作文是中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于考试中的最生动的体现,是到目前为止高考写作考查的最理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联系《史记》其它各篇和《战国策》的有关记载来看,信陵君请如姬窃符,夺取军队大权,固然是救赵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原因。试看下引各条材料:秦围邯郸……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赵世家》)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秦兵去。(《楚世家》)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平原君虞卿列传》)秦兵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  相似文献   

15.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它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构造关系上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之中。这里的“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比如在绘画艺术中,就很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副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尽。”(黄宾虹语)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  相似文献   

16.
素描造型中的“虚”“实”美李水成素描造型中虚与实因素的被忽略,"虚"与"实"手法的被淡化,于是乎,习画者的素描作品中散、碎、乱、僵、刻、面面俱到、平均罗列等诸种弊病都出来了。"虚"与"实"是素描训练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人们一直没把对虚与实自然因素的认...  相似文献   

17.
习惯中,人们常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视为“实”,把非实物形态的、理性的东西视为“虚”,如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行为、抽象与具体、形式与内容等,视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具体指某一的事或物时,“虚”又可理解为“空洞或假象”,而“实”则可理解成“具体或真实”。从学生的生产实习活动来看,“虚”就是指走马观花式的生产实习,流于形式,缺少动手机会,未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则是指学生真刀真枪地实习,有真正的实践内容,能提高学生动手、生产管理能力,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虚实”,泛指思想、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辩证法。如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说的是情思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实际上指的是构思。另外“,虚实”还用来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时,正面地、直接地写是实写,侧面地、烘托性地写是虚写。  相似文献   

19.
<正>“虚与实”在写作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是看得见、摸得着、具象显形的人和事物;“虚”是抽象的,需要想象和模拟才能感知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见识和意蕴等。好的作文在生动感人的事实叙述之外,讲求灵感闪现和顿悟发掘,这样行文才能境界超脱高妙、令人激赏。山之气质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气韵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人之精神写不出,以领悟写之。领悟是什么?领悟就是“实”化“虚”的认识和发现,是“虚”处穿插“实”的作文秘诀,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收获,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波及到文艺创伤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 纹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伤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