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今的小学生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单纯了……”当我们闲坐在一起时,常会有老教师这样感叹。的确,如今的小学生懂得多,脾气大,有些甚至娇蛮不讲理,这给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对完善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过错学生实施惩罚,又是令很多教师头痛的一件事。因为惩罚是把双刃剑,适当的惩罚能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提高教学管理效能;不当或过度的惩罚会使学生心有不服从而滋生叛逆心理,有时也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使教师威信扫地,  相似文献   

2.
父子之战     
我对我儿子最早的惩罚是提高自己的声音,那时他还不满两岁,当他意识到我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喊叫时,他就明白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了,于是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仔细观察着我进一步的行为。当他过了两岁以后,我的喊叫渐渐失去了作用,他最多只是吓一跳,随即就若无其事了。我开始增加惩罚的筹码,将他抱进了卫生间,狭小的空间使他害怕,他会在卫生间里“哇哇”大哭,然后就是不断地认错。这样的惩罚没有持续多久,他就习惯卫生间的环境了,他不再哭叫,而是在里面唱起了  相似文献   

3.
父子之战     
我装病的伎俩逐渐变本加厉,到后来不再是为了逃脱父亲的惩罚,而是开始为摆脱扫地或者拖地板这样的家务活了。  相似文献   

4.
教育惩罚不可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1997年第12期、1999年第4期、2000年第3期、2001年第2期到本期,对教育惩罚问题我刊已经组织过5次讨论了(如算零散刊发的文章则更多)。回顾这一过程,我们发现,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一次比一次深入和广泛:从体罚变相体罚到惩罚,从惩罚过重、过滥到惩罚过轻到不作为,从不当惩罚到正当惩罚,从否定惩罚或赞成惩罚(甚至体罚)到主张适度惩罚至认为惩罚与赏识(或奖励)有共性,从惩罚的性质、起因、实施到结果,从外国教育名家的观点及国外相关制度到我国古今教育家的相关思想和教育实践至作者个人的体验,从常规管理、民主管理、建章立制到教育行政管理至家庭教育,从心理、文化、法律到社会学领域……从这些讨论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出广大读者对解决难点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在不断增强,可以看出广大作者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还可以看出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在组织本期的讨论之前,我们也曾有过疑虑,因为对学生的惩罚问题毕竟不是当前学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是否还有必要旧话重提。然而,当我们看到许多来稿对惩罚问题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时,当我们听到不少学校对学生的惩罚明显不当的情况时,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在新的形势下惩罚问题又有了新的倾向时,我们觉得有必要拿出较多版面再搞一次讨  相似文献   

5.
丛林 《辽宁教育》2003,(6):29-29
学校教育中,教师常采取各种教育措施,诸如惩罚、奖励来引导学生朝着教育既定目标发展。惩罚成为教师们常用的教育手段由来已久,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是呈现一个负性刺激或剥夺一个正性刺激以使某种反应减少的程序。当一个学生因上课随便说话遭到老师批评后,他下次力求少说话以避免挨批评,这是负性刺激带来的反应减少;当一个学生因忘记扫除而不得不在大家游戏时补上自己的任务时,这是剥夺正性刺激以使他下次不再忘记自己的责任。时下有些教师对“惩罚”的理解尚有偏见,误认为惩罚就是体罚,以至连正常的“惩罚”手段也放弃不用;或者用也心虚,结…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不再唯家长和老师是从,开始独立思考人生道路日寸,我们已经慢慢长大了。面临选择,我们有点无所适从,生怕选错道路。因为一旦选错,还未开始的人生旅程,说不定就宣告失败。同学,当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你是怎样选择的呢?  相似文献   

7.
张爱珍 《河北教育》2006,(11):44-44
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去教育孩子,当很多父母在感叹自己严厉的惩罚对于孩子却好似搔痒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思维——把惩罚变得美丽一些,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哪些方法可以让惩罚美丽些呢?  相似文献   

8.
佚名 《教师博览》2009,(11):19-20
刚果河、尼罗河、阿特拉斯山脉、肯尼亚山……当这些名字我们不再陌生时,非洲古老的文明敞开了怀抱,开始迎接它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同学》2003,(1)
有一种近似暗语的交流在两名十四五岁的女生之间发生:“为什么我的脸色这么难看?你还不明白?”“噢,是倒楣了吧。你说,什么时候能不再倒楣,变成一个真正无忧无虑的女生昵?”是啊,自十一二岁开始“倒楣”,什么时候能够不再“倒楣”?当红的女作家赵赵给了一个清醒的答案:“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当我们真正变成老妇人,我们就不再需要在超市里寻找卫生巾。”  相似文献   

10.
毕业感想     
当蜻蜓不再飞翔,当蝴蝶不再流浪,我们的心已告别青草果,因为生命之旅将带我们走向远方。当思绪打开窗帘,当回忆睡在胸前,我们无须伤感,因为我们共有的梦依旧香甜。当离别横在眼前,当毕业不再遥远,请别哭泣,把泪水收起,因为暂时的分离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相见。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领域,惩罚历来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我们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开始,就是犯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马卡连柯也认为:"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惩罚是普遍使用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应采用惩罚,越来越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社会、家庭、学校对惩罚的不同立场,误用、滥用惩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使教师在面对惩罚问题时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如果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同时获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惩罚便不再两难。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05,(7):6-7
作为一名教育,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首先不能带着泄私愤、消火解气这样的动机去惩罚学生。因为,犯了错的学生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要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去再犯。带有私人情绪的惩罚或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都已失去了惩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刑罚中对罪犯的惩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注重对肉体的报复逐渐转变为对灵魂的改造。从当今教育领域对惩罚方式所进行的改革中,我们也可见到这种变化的影子。当今无论是公开惩罚地位的下降还是体罚的废除都是以学生人权为中心的,但它们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却又废除了教育者的惩罚权。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是否需要惩罚的问题,但存在应使用什么样的惩罚手段问题,惩罚的存在对维护规范、建立秩序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当今教育领域中对惩罚改革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又能恰当地实施惩罚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刑罚中对罪犯的惩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注重对内体的报复逐渐转变为对灵魂的改造。从当今教育领域对惩罚方式所进行的改革中,我们也可见到这种变化的影子。当今无论是公开惩罚地位的下降还是体罚的废除都是以学生人权为中心的。但它们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却又废除了教育者的惩罚权。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是否需要惩罚的问题,但存在应使用什么样的惩罚手段问题,惩罚的存在对维护规范、建立秩序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当今教育领域申对惩罚改革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又能恰当地实施惩罚是一个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柯达公司的破产.胶片时代宣告结束,当我们不再需要在照相馆台前怀着些许激动等待那一包尚有余热的照片时.当家人团聚在沙发上翻看相册的情景被冰冷的鼠标按动声取代时,当泛黄的胶片被永生的数码图像取代时,我开始怀念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孟瑜 《天津教育》2007,(12):11-12
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给予他所不希望的处置方式,使他停止其不好的行为。在长期的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奖励多惩罚少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以奖励为主,我们对学校人力资源激励的重心是放在“奖”上,不重使用惩罚;二是关于惩罚的理论研究未跟上,使学校管理者感到惩罚的实施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容易走入误区,不敢使用惩罚;三是惩罚比奖励更需要艺术和技巧,许多学校管理者不会恰当使用惩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的效能。本文在此就学校人力资源的负激励——惩罚,作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还应该包含着适当的惩戒,我们的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的批评.目前,社会、家庭、学校中不少人谈罚色变,甚至有些人把"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混为一谈,影响了教育者对惩罚这一必要的教育手段的使用,阻碍了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惩罚的必要性、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心动的感觉     
平静的日子对我们最残酷的惩罚,莫过于让我们曾经激动、曾经战栗、曾经充满种种青春幻想的内心,一点一点地失去光泽与弹性,一点一点地黯淡下来。第一次听到那首校园民谣《上班族》,我就感受到一种难言的个中滋味。当我们渐渐远离了书生意气的学生时代,当我们的身影被求生存的碌碌人海所吞没,我们还会想起曾经有过的那些飞动的灵思、浪漫的情愫、迷惘的愤怒、流泪的舞蹈吗?当我们日复一日地拷贝着平淡无奇的故事,一度绚烂鲜亮的心灵彩图是否真的会就此褪色成一张模糊的旧照片?想起一位喜欢写诗的女孩子离开校园之前,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说的:"真的担心不能适应未来的日子,我最怕的,不是别的,而是不再拥有激情。"  相似文献   

20.
冲动的惩罚     
李建龙 《教育文汇》2008,(10):36-36
当刀郎的这首《冲动的惩罚》传唱在大江南北时,我和几个年轻人一起踏上了学校的讲台。因为年轻,我们自信;因为年轻,我们好胜;因为年轻,我们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