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崇祯测字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李自成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直逼北京城,使得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一筹莫展。一天,崇祯皇帝和一名太监乔装打扮,步出宫庭,混入民间,想察看一下民情,刺探一点消息。他们在街旁遇到一个测字先生。崇祯想预测一下吉凶命运,便要测字先生为他测一个字。测字先生要他写一个字看。崇祯想知道大明江山还有没有,便随手写了一个“有”字。测字先生问他测什么事。他说:“国事。”测字先生说:“呀,不好!‘有’字拆开,是‘大明’二字的一半。大明江山已去了一半了。”崇祯被吓了一跳,连忙改口说:“错了,不是有…  相似文献   

2.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见李自成造反,社稷难保,心里很是苦戚。一日,他隐姓埋名,找到一测字先生测字,想从中讨个吉利,以求安慰。他先给了个“友”字,不想测字先生说:“这该是‘反’字的出头。李自成已攻进洛阳,杀了当今皇上的叔叔,意味着造反者已出了头啊!”崇祯心中  相似文献   

3.
一个秀才考试前,请一测字先生算命,随手写个“串”字,测字先生说:“恭喜恭喜,你能中举人,还能中进士。‘串’不是双中吗?”秀才赴考,果真如此。此事在当地传开了。次年,另一位秀才考试前,也写了“串”字请先生测,结果先生测得此秀才有患。此秀才不解:“为何上次秀才连中,我却有患?”测字先生解释:“因为你是有心写了个‘串’,串字下面加个‘心’,不是‘患’吗?”此秀才家中不久果真失窃。拆字趣闻一则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史学家赵翼博学广识,著述很多。他谈到测字的趣闻时说:他少时亲眼看到有个年轻人带着满面愁容来找测字先生,测问父亲的病情和运气、寿数,他随手拈了一个“一”字,算命先生对他说:“‘一’者,‘生’字之  相似文献   

5.
汉字属象形文字,一个字往往可以拆成几个字,古人常用这种拆字法,来判断人事因果预言吉凶祸福。有以拆字为业的,称“测字先生”。其方法是先让被测字者随手写一字,测字者根据字组成或间架结构来发挥答疑。据说,明朝末年,国势危殆。崇祯皇帝寝食不安,便遣一宦官出宫打探民情。宦官来到一个测字摊前,先写个“友”字,  相似文献   

6.
汪精卫测字     
赵云德 《现代语文》2005,(11):18-18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下,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当了汉奸。在日本人的卵翼下,当上了伪国民政府主席,但他防人暗算,一直心绪不宁。有一天,他穿上便服,上街散心解闷。他看见路旁有一个测字摊,写着“字有三解,可知一生”八个大字,他就随手抽一个“哥”字,请测字先生给他占算。测字先生说:“哥者,两‘可’相连,第一解:可父可师;第二解:可敬可佩。”汪精卫听后觉得自己地位显赫,确实“可父可师”,又想起少年时曾有行刺清摄政王的壮举,也的确可敬可佩,认为测字先生确实有水平。于是便急不可耐地向测字者追问“哥”字的第三解,测…  相似文献   

7.
拆拆看     
据说明朝末年,流寇(kòu)横行,天下大乱,崇祯(zhēn)皇帝心里非常郁(yù)闷(mèn)。有一天,太监王承恩乔装出朝想找办法解决皇帝心情不好的难题,正好遇上一个相士。王承恩先写一个“有”字,问这个相士国家前途如何?相士说:“大明江山已去一半,你看‘有’字不是只剩下‘大’字和  相似文献   

8.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9.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那么,“紧”字的“神韵”何在呢?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个测字先生说,从我的名字看,我会成为四种人-—伟大、艺术家、富人、怪才。伟人我是不沾边工艺术家也没那天分,富人我不够格,唯有‘怪才’,的确符合我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个测字先生说,从我的名字看,我会成为四种人-—伟大、艺术家、富人、怪才。伟人我是不沾边工艺术家也没那天分,富人我不够格,唯有‘怪才’,的确符合我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甲:你知道吗?我是“白”字先生。 乙:这种事也值得沾沾自喜吗?“我是‘白’字先生”,亏你说得出口。  相似文献   

13.
管大成 《广西教育》2014,(9):51+68-51,6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圣陶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老人掉齿     
《家教世界》2013,(10):40-40
两口子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丈夫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是漏掉个‘齿’字”,大夫说,“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  相似文献   

15.
以美好相赠     
论及语文教学,我想到叶圣陶老先生的秘书史晓风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慈父与严师——再忆叶圣陶先生》,文中有这样一段讲述:……不料有一天,叶先生忽然对我说:“看得出你从小临过帖,受过严格训练,基本上没有笔误。我说‘基本上’,是因为你还有几个习惯性的错字。”说着他就在纸上一边写一边讲:“一个是‘初’,你常写成左边少了一点;一个是‘柬’,你常写成中间少一横。要从字源上重新认识这些字,加深印象,就不会再错了。  相似文献   

16.
测字的智慧     
上海有条苏州河。半个多世纪前,沿河马路边一溜儿摆着测字摊。这些测字摊几乎千摊一面:一人,一桌,一椅;桌上放着字筒,桌前挂着布幔,上面必有三个字:“诚则灵”。测得准是他神机妙算,测得不准怪你自己心地不诚。测字先生狡猾狡猾的。  相似文献   

17.
“的”字从小就养成乱坐位置的毛病。一天,它到句子城的电影院观看喜剧大片《语文世界》,“的”字看见“树枝轻轻()摇晃”中间有一个空位,便一屁股坐了下去。“的”字正陶醉在《语文世界》的精彩情节之中,“地”字来到它的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先生,请起来,这个位置是我的。”“的”字觉得奇怪,难道空位不能随便坐吗?它问:“为什么说这个空位是你的?”“地”字客气地说:“这个位置是语法博士给我安排的。因为像‘轻轻’一类用来形容中心词‘摇晃’这种动作的修饰语后边要用‘地’。”“的”字看见离“地”不远的“欢迎会异常…  相似文献   

18.
赵建平 《河北教育》2008,(10):43-43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刘开军 《巢湖学院学报》2007,9(1):135-136,144
著名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别人对他从事的史学史学科的疑惑:“中国史学史这五个字中有两个‘史’字,令人难以理解,是‘中国史’的‘学史’呢?还是‘中国史学’的‘史’呢?”①意思是说解放前史学史学科不受重视,解放后仍有人不明白史学史是怎么回事。经过近几  相似文献   

20.
泰山上的“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并非佛教的菩萨,而是明朝万历皇帝牛翊钧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区,其深化过程,说明最高统治假借神道之用心与明代民间宗教勃兴之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