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社会发展观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彭福扬  黄剑 《科学学研究》2003,21(3):321-324
通过对社会发展本质的剖析 ,揭示出传统技术创新观与新的社会发展观的不适应性。新社会发展观的综合性、可持续性、主体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必然性。而建立和谐稳定的自然与社会生态则是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及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是社会内在的和谐发展动力。在分析我国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和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实践本质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保华 《科学学研究》2006,24(2):299-304
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的概念漂移,隐含着一种技术创造观的变化。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实践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创新。技术创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应是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整合科学、技术、知识与经济等要素的特殊社会经济行动 ,自二战以后广泛兴起到现在 ,已经逐渐构成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最基本而突出的维度。随着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功能效应的不断扩大 ,技术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开始表现出多样化的关系形式与特征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个较新的生态化创新理论,并基于对"两圈"两型社会的建设现状分析,得出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双赢目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给出了在"两圈"区域内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与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经济发展观,在其指引下的技术创新对经济价值的过分关注,导致在生态领域的价值异化。在两型社会的价值规约下,技术创新应实现生态化转向,要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转型,应建立基于两型社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7.
生态化--传统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社会发展本质的剖析,揭示出传统技术创新与新的社会发展观的不适应性。科学社会发展观的全面性、可持续性、主体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必然性。建立和谐稳定的自然与社会生态是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运用复杂性思维,科学地揭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视野的开阔性、结构的多维性和目标的多重性等特征及其有机构成。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创新观与科学认识论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对于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缺陷,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化技术创新有助于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刺激投资,促进产业分化,缓解就业压力;它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总体把握国内外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复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社会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技术创新成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特征和功能、价值取向等层面具有内在的社会建构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低碳技术创新社会建构的途径主要包括强化低碳技术创新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性整合;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价值规范的社会制度整合;构建低碳的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为低碳创新提供社会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结构矩阵研究框架,设定了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四项一级指标和十七项二级指标。运用熵权法进行权重确定。以北京市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为例,对北京市2007年至2016年间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进行计算并分析,本文认为,北京市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绩效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且较小的科技投入能带来较高科技产出。但区域科技创新政策对环境的作用还比较单一,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还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社会的发展以知识为基础,以科教为本,高校的职能在高校科技创新逐渐融入区域社会大系统中,日益走向广泛化、社会化。本文探讨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并结合浙江省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  相似文献   

13.
王增文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36-1346
采用DSEG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社会保障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动力系统模型来研究其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2000-2014年的经济数据对动力系统模型进行校准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目前的经济形势,解释力达到了81.76%,方差分解与IR分析结果表明,与社会保障冲击在短期内与引发的经济波动不同,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变量冲击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并且持续地增加潜在的技术存量,从而,促使生产部门进行更多的研究与试验性发展投入,使得经济产出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均衡。然而,社会保障对经济的影响效应体现在对其它经济变量的"传递"和"联动"方面。社会保障投入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就业、技术存量等具有正向的传递效应;而与工资的"联动性"能够对经济产出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得中国经济不断地达到新的更高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广义虚拟经济为视域,对传统技术理性的批判,低碳技术选择在现实中遇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多维度的理性困境。加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需要建构政府理性,强化低碳技术政策供给;建构企业理性,加快低碳创新,承担低碳责任;建构科研机构理性,增加低碳知识供给;建构社会组织理性,培育低碳服务组织;建构公众理性,培育低碳消费需求的市场理性。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ceptual debate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ci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the ‘social’ within this connection. Supported b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LR) wit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34 articles from Scopus-indexed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journals, this paper identifies, analyzes and describes the difficult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soci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link between both concept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SLR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definitions and patter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ci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in its take-off phase, but it still is a fragmented field with a huge lack of consensus. Thus,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see where the field will head, as this paper aims to be a first step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a collective and integrated perspective, providing an elucidation of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6.
吴晓怡  张雅静 《科研管理》2020,41(5):250-258
基于2003至2017年国内省级面板数据和跨国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得分法,本文研究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从移动网络及人才培养、通信技术承载力、经济技术基础三个维度构建国内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测评体系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突出的省际差异主要反映在通信技术承载力和经济技术基础两方面。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三个维度构建国际数字经济发展测评体系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全球第二,但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人才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美国。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郑茜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4):19-25
对科技奖励作用于社会创新的机理加以研究,认为承认是科技奖励的本质特征,科技奖励以“动机+资源+环境”的模式推动社会创新进程和成果转化:通过承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需求;通过激励机制强化科研人员的创新动机;通过导向机制引导优势资源向重点发展技术领域、产业方向聚集;通过竞争机制筛选优秀科研成果和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而在这种模式下取得的经济效益又用于加大科技奖励投入,循环往复地推动社会创新不断发展。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为例研究其对社会创新的作用机制,认为其主要通过控制奖励数量、提高奖金额度、调整奖项结构、提升奖励质量等方式发挥科技奖励的承认、激励导向和竞争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广东省科技奖励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民间力量设奖、规范奖后派生待遇、提高个人奖项权重、加大对青年科学家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the part that regulation plays in processes of innovation in sectors of technology. The politico-economic phenomenon of ‘Europe’ is partly constituted by regulatory regime-building,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one of the major sites of regime-building. A constructionist social theory perspective shows that study of the conflictual processes of regulatory policymaking affords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ules of engagement that constitute technology domains.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emergent ‘technological zone’ in preference to industrial ‘sector’ or technoscientific network, the paper presents,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case of the debate and development of regulatory policy for therapeutic tissue enginee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s policy institutions and stakeholder networks. It describes how the jurisdiction of an emergent zone has been formed through such negotiations, providing a counter-example to the common view that regulation ‘lags behind’ innovation. The analysis takes account particularly of the part played by the malleability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material technology itself in such constructive governance processes, and it also suggests vari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array of producers of the technology, for market structuring and for the innovation pathways taken by 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nclud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is conceptual advance to be made by bringing together constructionist social theory with innovation studies approaches that highlight the part played by non-firm, public institutions in shaping innovation ecologies.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创新日趋呈现出开放式创新的特征,有效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受到制度、文化、技术、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高效的知识流动和有效的合作网络是开放式环境下影响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融合知识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从知识整合能力和动态学习能力两方面,构建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形成机理的集成分析框架,系统阐释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如何通过构建高效的知识流动和有效的合作网络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