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方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实证研究既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地方大学科研管理的迫切需要。课题组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地方大学科研绩效评价的概念、测评维度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某典型地方大学为例,对其科研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提出了本评价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2.
h指数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h指数在科学家个人学术绩效评价、科研群体的学术绩效评价、学术期刊评价、专利评价等领域应用研究的情况,以期为h指数理论和学术评价研究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础研究科研项目产出成果绩效的量化分析是当前科研管理部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对我国基础研究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现行基础研究绩效评价方法,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后的实践尝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以构建既能纵向比较,又能横向比较的,科学、合理的基础研究项目产出绩效的量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科研绩效管理和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如何对高校科研绩效进行管理和评价从而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章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主题为高校科研绩效的文献基础,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高校科研绩效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文数量、研究机构、发文期刊、高被引文献、关键词、主要研究方法和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高校科研绩效研究领域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构建和新的研究方法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开展科研院所的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管理部门科学测度科研活动绩效,为科研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文中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出发,结合国家级计量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科研绩效评价逻辑模型和评价指标框架。评价指标除包含论文、专利等一般性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之外,还纳入了能反映计量科学研究特点的专有指标,如测量能力、国家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利用DEA方法,通过对国家计量院2012—2018年间可搜集、可比较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性的开展了研究所科研绩效的评价分析并提出评价建议。  相似文献   

6.
医学院校科研绩效评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医学院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特点,基于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科研绩效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与评价原则,提出了科研绩效评价的创新管理措施,为医学高校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科研投入产出模型在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针对高校内各不同学科领域的院系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提出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科研投入产出模型,应用此模型对某综合类大学的八个不同学科领域的院系进行科研绩效评价,以解决高校不同学科领域院系之间的科研绩效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8.
包含丽  郑伟  韦小青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114-117,127
建立了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求解的排序法(TOPSIS)的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模型,利用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TOPSIS排序法,计算正、负理想解和接近度;依据接近度对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构建的科研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为高校科研团队绩效提供了一种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传统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平衡计分卡(BSC)的基本原理,结合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构建基于BSC的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评价法,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评价,给出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强的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党生 《内江科技》2009,30(11):10-10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需要建立相应评价体系,以规范评价对象的行为方式。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俞立平  张再杰  肖成华 《情报杂志》2021,(3):201-206,F0003
[目的/意义]“以刊评文”现象长期根植于我国的科技评价中,在破除“四唯”,回归科学研究本源属性背景下,研究其局限、本质,客观对待“以刊评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分析“以刊评文”存在的问题与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建立期刊级别与研究水平的用户画像,论证了“以刊评文”的本质,并建立论文评价的比较框架,讨论了小样本论文比较、同级别大样本论文比较、同级别小样本与大样本论文比较、大样本下论文跨级别比较问题。[结果/结论]大样本情况下论文发表期刊的平均质量可以代表作者水平;机构评价时应该“以刊评文”为主、同行评议为辅;人才评价应该以同行评议为主、“以刊评文”为辅;“以刊评文”能够评价科研规模而代表作评价只能评价科研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国际科研人员对我国入选Scopus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声誉评价,探索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对策。【方法】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从一般印象、期刊论文、出版服务与业绩、办刊团队、目标与管理、社会责任6个方面考察国际同行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主观感知,对7个学科的643份有效回收问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个学科的整体声誉评价结果差异不显著,但是农业与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在领域知晓、领域认可、学术贡献与应用价值的部分指标上获得的评分更高。【结论】 7个学科的英文科技期刊整体都需要提升领域知晓度、认可度和媒体曝光度。优势学科英文科技期刊进一步加强吸引国内高水平成果,提升国际知晓度和认可度;次优势学科英文科技期刊提升论文学术质量和国际可见性。期刊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健全科研评价措施和制度,引导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健康发展,建立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吴爱芝 《现代情报》2015,35(10):32-37
中文核心期刊作为水平比较高的学术期刊,是知识创新成果的发布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和产出的体现。中文核心期刊的空间分布极其不平衡,省(市、区)间的数量差异巨大。本研究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探寻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北京、上海、江苏、湖北之所以拥有最多数量的核心期刊是因为这些省市是我国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1988-2008年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高等院校数量、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和科研支持水平对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响相当显著。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与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Assessments of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program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gaining financial support, in hiring and promoting research staff, and in building academic reputation. Most assessments are based on peer review or on bibliometric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both bibliometric data and peer review assessments of 169 research groups in economics, econometr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e evaluations are achieved in two independent rounds in 1995 and in 2001, permitting replication of our study.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wofold. In the first part we want to see to what degree bibliometric information relates to peer review judgments. The results convey how evaluators weight different output categories in their final overall judgment of academic quality. The results also have practical meaning, since they indicate what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bibliometric data is for future peer review outcome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study we aim at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output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by organizational factors, like size of the research group, composition of staff, sources of research funding and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his part, a composite indicator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view committees’ overall assessment. The bibliometric data most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peer reviews’ overall assessment are used to construct data envelopment analyses’ efficiency scores as measure of research productivity.The main conclusions from our study are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top journals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peer review assessment results. Chang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bibliometric information, as 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evaluation round, do not alter this conclusion. Size of the research group appears to be the only permanent characteristic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Siz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search quality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research productivity. Larger groups appear to have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quality, but as groups become larger, they also experience problems in maintaining 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the research team's members. The remaining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ppear to be temporarily related to research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first evaluation rou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iscipline variable: research programs in more quantitative areas and characterized by a higher level of paradigm development like econometric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achieved higher levels of research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than programs in more diverse and less quantitative areas lik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This relation however is not permanent, since it becomes insignificant in the second evaluation round. Instead, funding relations become more apparent in the second review round. The relative amount of national funding in the research group's funding become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quality, whereas the portion of income from committed research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quality of the programs’ research output. This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alternative sources of research funding in the period of the second review.  相似文献   

15.
国际国内期刊论文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颖  官建成 《科学学研究》2007,25(2):215-221
运用RS指标,对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的重点项目进行实证研究,综合测度重点项目所发表的SCI期刊论文和CSTPC期刊论文的相对质量。结果表明,同SCI期刊相比,中国国内的CSTPC期刊的质量较低,缺乏国际可视性。并且,在信息科学领域,中国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不能被国际上高质量的主流期刊收录。对RS值与SCI-IF及CSTPC-IF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RS值与SCI-IF的相关系数大于它与CSTPC-IF的相关系数,说明用RS值评价国际国内科技论文的综合质量时,国际论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大于国内论文。  相似文献   

16.
刘丹  刘烜贞 《现代情报》2018,38(3):138-144
为了相对全面地统计数字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利用情况,本文在Altmetrics理念指导下,以期刊被引指标框架为标杆,建设性地提出一套适于我国数字期刊的利用统计指标框架,为学术共同体就数字期刊利用评价问题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期刊的质量与利用率,且进一步丰富Altmetrics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刍议SCI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SCI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系统之一,涵盖了数千种国际性权威科技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引文的数据信息,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使用SCI作为科研绩效评价工具。SCI进入中国后,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大学管理部门也同样把SCI作为我国科研绩效评价工具,推进了我国科研事业发展。但SCI自身也有其局限性,过分依赖SCI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有关科研管理部门采用SCI作为科研评价工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毅  刘文斌  宋泽宁 《科研管理》2020,41(3):194-204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术会议活动规模和公共经费支持力度不断攀升,亟需建立起长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学术会议评价机制来保障会议质量,提升会议绩效。当前学术会议评价管理研究中缺乏一种系统性的分析视角和框架,因此对学术会议的绩效内涵、生成方式及评价管理要点缺乏系统性梳理。本研究从新组织结构学派分析视角出发,首先明确了学术会议作为一类组织的特征要素,并对学术会议组织结构中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本文对学术会议组织的绩效内涵及典型组织绩效的生成步骤加以厘清。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组织结构类型与学术会议类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明确了不同类型学术会议的绩效管理评价中的要素、要点和方法工具。  相似文献   

19.
入选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特征分析与持续影响力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2012-2014年高校主办科技期刊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的典型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分析入选期刊重要文献指标的变化。【结果】 指出在所属学科中期刊综合评价总分领先和影响因子、学科影响指标、他引率等文献计量指标居前是科技期刊入选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关键,用影响因子当量值可预测今后入选的期刊。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蝉联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工作实践,提出编辑在初审来稿创新时应注重的3个层次和关注的3个方面因素。【结论】 把握期刊组稿优先方向,注重在稿源、评审质量、编辑水平和传播速度4个方面提高期刊的竞争力,有助于期刊今后入选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我国学术期刊质量影响因素众多繁杂,科学合理地构建综合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可为各个领 域学术评价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常用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一种 基于模糊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期刊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运用于交通运输领域中代表性期刊 中。【结果/结论】在对抽取的16个期刊评价排序中,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可广泛地运用 于各个领域的期刊评价排序中。【创新/局限】本文提出的期刊评价指标模型科学合理,能够为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提 供指导方向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