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论文首先在加拿大政府网站收集各站点以往的天气数据和海洋表面温度数据并加以处理,包括指标筛选、无关数据剔除、数据归一化,针对部分缺失的数据,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予以补充来完善数据。经过数据处理之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到加拿大地区气温和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各站点的经纬度等信息运用MATLAB画出三维散点图和直观图,得到加拿大地区的温度在地域上的变化趋势。并建立连续复小波变换模型来分析加拿大海洋表面温度,从模型中可以得到我们的结论:海洋表面温度在温度升高和降低的变化上存在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在1950~1981年之间,大约经历了8个周期,每个周期3.86年左右;而在1982~2018年的36年间经历6个周期,每个周期6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风廓线雷达是一种先进的垂直风和温度廓线的检测设备,可以提供高的空气连续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又能反映湍流边界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风廓线雷达的历史、荆门CLC-11-D型固定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针对海洋数据大幅增长,海量数据信息管理存在困难,数据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提出Argo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集制作的一整套方案,显著提升了海洋信息管理行业工作效率。点评人:刘嘉玥,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海洋战略、海洋信息。目前海洋数据采集范围最广,数据量增长最快的国际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计划是获取海洋数据的重要途径。该计划通过在全球海洋中布放Argo剖面浮标,使其组成一个实时和高分辨率的海洋观测网,并借助卫星定位和通信系统,实时、准确、大范围地获取全球海洋上层(0~2 000m)的海水温度、盐度剖面资料。面对如此巨大体量的海洋数据,如何做好数据的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以大量海洋石油平台实际数据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数学方法探讨,归纳海洋石油平台上部结构面积与上部结构用钢量、垂直荷载与下部结构用钢量间的关系。此结论可应用于海上油气田前期研究结构用钢量估算。  相似文献   

5.
《百科知识》2010,(21):2+69-F0002,F0003
该图表示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截至2008年的数据)。按从0~20来划分等级,数字越大(深色区域)说明该地区海洋生态系统受损越严重。人为破坏因素包括多方面,如海岸径流及污染、人类活动影响气候所导致的海洋温度上升、石油钻塔损坏海床、过度捕捞等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初步建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重点任务之一。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系统深刻影响着暖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东亚季风的发展,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随着2015年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初步建成,我国科学家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一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观测数据,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定点连续数据,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环流及其对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5,(18)
在海洋观测、监测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获取海水温度,对于观察和了解海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目前不同海水温度测量技术的罗列阐述,在业务、成本、人员技术要求以及实际应用上进行分析比较,说明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根据不同业务需求使用,从而能够在不同的情况获取精准的海水温度数据。  相似文献   

8.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观测网是人类观测海洋的新型平台,可实现海洋由海底到海面的全天候、原位、长期、连续、实时、高分辨率和高精度观测,对海洋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凭借在海洋领域的先发优势,纷纷投入巨资构建海底观测网并成功运行。在现代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底光纤电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推动下,海底观测网呈现综合性立体观测、数据深度发掘、多种观测计划综合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已有的微博用户相似性度量主要依据用户关系,实际上,在微博网络中,用户的标签信息直接表征了用户的兴趣爱好,是影响微博用户相似度的另一因素,为此,在网页相似度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用户关系和标签的微博用户相似性度量方法,该方法分别计算用户的链入标签相似度和链出标签相似度,并将其进行线性调和。实验从新浪微博采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对微博用户分类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仅考虑用户关系的微博用户相似性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VB 6.0软件开发环境下设计海洋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系统的方法,串行通信采用MSComm控件实现,将实地测量得到的温度和电导率值依次通过串口传输到软件中,该后台软件以实时曲线绘制的方式形象、直观地显示了采集的数据,结果证实该系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1.
李森  谢谦 《中国科技信息》2014,(23):104-105
目前,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在教育、商业、娱乐等领域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数据可视化简单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据以图形的形式展现给用户。本文是基于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Vi Wo实现数据如海洋温度等的可视化,并通过优化加速来实现数据可视化的绘制加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本文依据实现过程和加速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UPS(不间断电源)的合理应用和可靠供电,是保障SXZ2-1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获取长期、连续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数据的重要保障。针对广州海洋站SXZ2-1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UPS的应用问题,介绍了UPS的工作原理,提出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丽梅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200-204
科学数据溯源不仅可以维护科学数据生产主体的权益,而且可以保障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因此科学数据溯源对于科学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溯源方法存在信息不能及时对称、监管不能及时到位等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基于区块链理念的科学数据溯源体系.在分析科学数据溯源内涵的基础上,论述基于区块链的科学数据溯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溯源内容、溯源平台以及融合私有链和联盟链的运行模式等3个维度提出基于区块链的科学数据溯源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对海洋水文气象进行实时观测的过程中,观测数据处理过程包括采集、摘录、编报、通讯等。如果在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数据,将会对海洋气象预报的发布工作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针对海洋水文气象实时数据的质量控制提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极值控制法,一种是一致性检验控制法,通过这两种方法来确保数据的质量,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协同共生”作为协同逻辑和共生状态的有机融合,为探索数字时代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首先,文章对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协同共生的概念进行界定,解析其4个协同共生单元:政府部门、数据生产者、数据传播者、数据利用者;其次,探究了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链内、链间、链内外网状三种协同共生类型;最后,基于SEIDR流行病模型,提出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传播及协同共生模型,并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结果/结论]仿真结果显示,无论链内、链间还是链内外网状协同共生,其数据信息传播量均大于原值,其中链内外网状模式最优。该结果为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构建了协同共生的增效成长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子午工程     
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是沿东半球120°子午线附近, 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 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 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 附近的15个综合性观测台站, 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 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探测手段, 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 km-30 km以上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 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中的地磁场、电场、中高层大气的风场、密度、温度和成分, 电离层、磁层和行星际空间中的有关参数, 联合运作的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子午工程长期、连续、高精度的观测数据集是发展天基系统的重要参照基准, 对于我国空间天气地基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也是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数据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确保数据的质量、防止数据被篡改已成为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数据造假、数据虚报、伪造结果以符合关键科学研究目标等数据欺诈行为,必须保持数据的溯源。[方法/过程] 将溯源系统的安全威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基于智能合约和开放溯源模型(OPM),通过投票过程实现溯源信息准入机制,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和不可改变性,提出一种可靠的数据溯源收集、验证和管理区块链系统模型。[结果/结论] 在科学数据创建、分发、流通、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安全地捕获和验证溯源记录,防止溯源信息被恶意更改的同时保护了隐私信息,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客观真实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模拟了高分子链的构象,研究了单链体系的构象的尺寸(采用均方末端距R2,均方回转半径Rg2来表征)、形状与链长度相互作用能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分子链增长时,链构象的分布在尺寸小的一方扩展、增多。随着分子链的链长从10增加到16,链构象越来越多地分布在高能量、小尺度区域。并且长链分子的链构象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小尺度区域,只占全部链构象极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地球的表面约有71%是海洋。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海洋对大陆的气候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的过程,就能了解大陆气候变化的规律,合理地利用海洋宝藏。研究海洋,需要弄清楚海洋的深度、海洋各个地方在一年中温度的变化、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洋中的生物、以及海底泥土的成分等。测量海洋深处的温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使用一种特殊的深水温度计,这种温度计在测得温度后,能够自动倒转过来,把指标固定在一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