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一段时间,希腊很风光,又是夺冠欧洲杯,又是举办奥运会。但我的这个“爱琴海”却跟希腊没什么关系。说来也巧,我最怀念的两位老师,一位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琴”,一位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海”。琴老师多才多艺,教植物,是团委书记。海老师是有名的才子,教语文,是班主任。上初一报到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终于要在楼房里念书了。当时同学们谁也不认识谁,默默在一个教室里打扫卫生。因为各忙各的,谁也没注意到什么时候进来个老师。老师不说话,而是随便走到一个个同学面前,然后叫出他的名字。被叫出名字的同学大都小心地点着头,眼里满是惊异。…  相似文献   

2.
一、幽默型幽默诙谐的语言最能吸引学生。正如相声、小品最能吸引观众一样。记得我的一位叫张鹄的老师,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我来解答大家的一个疑问。”我们莫名其妙:这位老师要给我们解答一个什么疑问?接着张老师说:“我叫什么名字?”哦,原来老师是在卖“关子”呀。不过,这确实是大家正想知道的,于是集中思想听起来。接着张老师用诙谐的语言介绍了自己名字的奇遇:一位医生把“张鹄”念成了“张鸡”、“张告”,最后索性叫号码;一位体育老师怕念错“鹄”字,就干脆漏报学生姓名,让学生自报家门;…  相似文献   

3.
甜品小段     
点名有一个刚毕业的师范老师到一所小学教一年级的新生,她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作业簿上。之后,她收回作业簿再一个一个叫名字发回去,同时借此认识学生。可是有一本,她喊了十次都没人来领……“黄肚皮!黄肚皮!……”。“怎么搞的,人跑哪去了!……”最后,作业都发了,可还是剩下那一本,“还没拿到的人举手!”这时有个个子小小的女生举了手,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黄月坡,老师……”爸爸帮我做的老师:“这作业都是你自己做的吗?”学生:“不,爸爸帮我做的。”老师:“回去对你爸爸说,星期天他也要补课…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毕爱弟 《山东教育》2005,(31):34-34
记得初为人师时.对教学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甚至恨不得“揪”着学生的耳朵千叮咛万嘱咐.可效果往往与自己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如教“琴”字时。我考虑到学生容易写错.就把“琴”字用特大号字体写在黑板上.并反复强调.千万不要把下半部分写成“令”。  相似文献   

7.
今天下午,语文老师给我们听写生字。我写错了两个字,一个是奶奶的“奶”字,我忘写勾了;另一个是年级的“级”字,最后一笔捺,我写成了点。  相似文献   

8.
阿6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最近听到这句话,我便会想起她。 她有时活泼,有时文静。她是我初三的同学,成绩超棒。因为她名字最后的字是“柳”字,所以我们都叫她阿“6”。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叫学生写字。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表扬某位同学的写字姿势端正,一边又摸着另一位同学的头说他的字有笔锋。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天真、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我就表扬我?”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看见上课的老师脸红了。  相似文献   

10.
如果要我写教过我的语文老师,我应在“语文老师”这四个字后面加一个“们”字。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是他们教我遣词造句做文章,以至于今天成了一名作家。抱歉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老师的名姓都不记得了,脑子里只留下他们的影像。我现在已年过半百,记忆力差,想这些老师是会原谅我的。对于初中的回忆便清晰一些。那时教语文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又无威严感,上起课来,她在上边认真地讲,同学们便在下边“议”,叽叽喳喳,如同茶馆一般。我很愤怒,但也没有用什么英雄的举止来制止这种目无师长的  相似文献   

11.
那年,我教初二。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第二节课刚刚结束,学生做完眼保健操后,像出笼的鸟儿叽叽喳喳飞出教室,蜂拥到操场去做课间操了。目送最后一个学生跑出教室,我回到讲台整理讲义,忽然眼前一亮,一个精心包装的礼品小盒放在我的书本上。打开包装盒,一枚精致可爱的米黄色小熊发卡。盒子里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感谢老师的关爱,祝老师新年快乐!”纸条没有署名,学生的字我都认识,但这张纸条上的字却不知出于谁的手,肯定是故意伪装了笔迹。元旦在即,我已经告诉过学生要遵守学校规定,不能给老师送礼物。这位同学不署名字,是怕老师不接受…  相似文献   

12.
一次送教下乡.我上了一节二年级的音乐课.教唱歌曲《拍皮球》。有一个教学片段令我难忘,3 5/花皮,5 0/球,3 5 5 0/真可爱,为了引出休止符的教学我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演唱口型.为什么老师唱到“球”字和“爱”字时要立刻闭上嘴巴一下,立刻有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我知道。因为歌谱那几有个逗号”。顿时.在场所有的听课老师都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3.
不要漏掉学生的名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了好几年的老师,我也积累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比如,在点名时碰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一位“前辈”曾向我面授机宜:先故意把他们的名字漏过去,等被漏掉的学生站起来问时,就故意说:“你叫什么名字呀,我怎么会没看到?”如此这般,既巧妙地知道了学生的名字,又避免了在学生面前露怯。这个方法,几乎已成了教师们的“真实谎言”,可能很多教师都知道并沿用。但不久前我却读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新学期开学,一个老师在点名时,被“赵志枨”这个名字难住了。前两个字已经读出口了,这第三个字到底读什么呢?他想凭感觉读一个音,又怕读错…  相似文献   

14.
我的童年是在海林市柴河镇的一个山村里度过的,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阳光村。五岁那年我被送进了村里的幼儿班,教我们这些顽皮孩子的是一位姓张的年轻女教师。在我的记忆里,张老师很漂亮,乌黑的长发,自然地搭在前肩,尤其是她那双有神的大眼睛,总是微笑着看着你,仿佛会说话。张老师在家里的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大人们都叫她“三花”,我们也在背后顺口亲切地称她“三花”老师。  相似文献   

15.
蒲昕昕 《山东教育》2005,(28):18-18
当我把“平”字范写在黑板上,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请小朋友们评一评,老师写得怎么样?”当一个女孩子给我指出“平”的第三笔“撇”碰到第四笔了,我称赞她说:“小天真勇敢,敢给老师提意见,真了不起!”当我再让其他的孩子接着评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平”字最后一笔“竖”应该是尖尖的,老师写得不够尖;老师写的“平”字第二笔“横”有点短;老师没注意顿笔……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中小学语教学问题》一中列举过两个“短长教”的典型案例,一位老师把毛泽东的28字诗《为女民兵题照》讲了2小时,一位老师把“天安门”3个字安排了4课时,他称这样的老师为“放胖的天才”。今天,我们将结合教例探讨与之相对的问题——长短教,即用1课时左右完成篇幅在3000字以上章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记得有一次,我与孩子们玩耍嬉戏,玩得正起劲时,一个小朋友跑过来,迫不及待地 报告说:“老师,冬冬骂你啦!”我觉得奇怪,不相信地随口问道:“怎么骂的?”“他说知 道你的名字,喊你×××。”我笑着对他和身边的孩子说:“冬冬没有骂人,老师和你们一 样,都有名字,小朋友也可以喊老师的名字呀!”孩子们小声地重复着我的名字,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十分快乐地又追逐玩耍起来。之后不久,幼儿园来了一位新老师,班主任将她 介绍给孩子时,很具现代意识:“新老师的名字叫王丹丹,小朋友可以喊他‘丹丹老师’” 。这称呼新奇、浪漫、…  相似文献   

18.
我于1935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县阳埠乡,破蒙之时,先父请了一位私塾老师来家中教我识字,其实在从老师识字之前,先君已亲自教我识字,而且认得将近一千字,因此老师就不必从识字教起,所以那些教识字的蒙学书,像“三、百、千、千”之类,我并没有读多少,现在回想起来,尚觉得十分遗憾。  相似文献   

19.
费慧 《教师博览》2004,(11):7-7
学校聘请一位外籍老师教学生口语。一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一个老师的小孩看见,要求送他一个玩玩。老外不肯。小孩把当老师的母亲请来。同事不好意思开口,便让我“代劳”。我对老外说:“这是本校老师的孩子,你送他一个吧,反正你的地球仪最后都要送出去的。”老外仍然不肯。我“开导”他:“中国人讲究一个‘情’字,送礼是联络感情荥教师博览……………的重要方式。你在中国任教,要入乡随俗。一个小地球仪不值什么,但作为礼品送出去,那就是礼轻情义重。”到这个份上,他仍坚定地摇着头。我生气了:“你真不给面子,一…  相似文献   

20.
张春海 《山东教育》2005,(31):10-10
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学校缺少教师,就从村里找来一位高中刚毕业的女青年担任我们的代课老师。记得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她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没教过学,不会上课.以后的语文课主要是靠大家自己学习。我对大家学习语文的要求就是三个字——读、背.写。”因为当时我们还都是些顽童.所以一听来了位“不会教”的老师.心里都禁不住暗暗高兴:老师不会教,时学生的要求还套很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