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实践表明,人口因素、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就业的状况.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从中揭示了青海省就业压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建立需求导向型的教育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体而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尚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仍然在人力资本素质方面处于优越地位。因此,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其他主体相比,他们的就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大学生就业不受经济增长周期性包括劳动力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由于大学毕业生尚不是常规就业市场上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需求独立于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可能在长期中表现出来,而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问题,则往往是以往矛盾积累的结果。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学校和国家,都需要有长期战略,需要未雨绸缪。其次,无论就大学生的年龄结构、人力…  相似文献   

3.
低技能劳动力是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水平低、工资收入水平低且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型,再加上劳动者本身要实现从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迭代,低技能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开发问题被各国高度重视。追溯新加坡、韩国、日本针对四类低技能劳动力群体实施职业能力开发的实践轨迹发现:中国的低技能劳动力涵盖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绝对低技能群体和相对低技能群体;其职业能力开发对技术进步至关重要,故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要通过明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把低技能劳动力纳入未来技能的就业领域,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力供需的变化、普通工人工资的持续上涨等将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又必将要求提升人力资本。各级教育的发展能否适应这一要求将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升级。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各级教育发展的关系,发现当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时,劳动力市场对具有初中学历劳动者的需求下降,而对具有高中学历劳动者的需求明显上升;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时,劳动力市场对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劳动者的需求下降,但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需求则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5.
高校收费与经营行为的理论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良好的高校应该能够通过促进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行业、职位转换能力等,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效益,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做到这些必须依赖学校对市场和社会价格信号的把握、接触和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阜阳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发现低端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对其收入没有显著影响,职前接受技能培训的很少,大多数是毕业后直接流向了劳动力市场。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各相关主体分别存在着功利性驱动、实效性缺陷和体制性障碍。提出理顺职教管理体制,合理界定劳动和教育部门职能;盯住就业市场,增强培训实效;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分流制度,实现职业教育向义务教育渗透及建立健全就业引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已经开始对人才流向发生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用人单位自主选择劳动者,劳动者自主择业”,即就业的双向选择。就山西省总体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供给是需求不足局面,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压力将越来越大。参加中专自考教育的学生文化底子薄,素质较差。面临形势就更加严峻。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应提高自考毕业生的竞争力,使自考教育工作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笔者认为中专自学考试教育工作要紧紧抓住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这个特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为缺乏人才单位定向培养。这类学生类似委托代培。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特别是有些单位既缺乏技术人才,又为职工子弟解决就业,很乐意鼓励职工支持子弟参加自考教育。这类考生由于毕业走向大致固定,教育工作就相对容易一些,收效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8.
窦聚山 《教育与职业》2008,(14):165-167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和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矛盾是我国就业的两大突出问题。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以满足社区民众需求为目的的新兴教育形式,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9.
从劳动就业的新变化看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实行了"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提供需求,社会提供服务"的方针,劳动力就业日愈市场化。劳动力就业市场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拟从北京市劳动力就业和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对职业教育若干发展方向问题做一点思考。一、北东市劳动力就业出现的新变化从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以及北京市工业人才开发和交流中心等部门获得的调查信息分析,随着劳动就业制…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训练工作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就业训练事业得不到发展,就不能为社会及时地按照市场需要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不能有效地调节劳动者素质结构,就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因此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人数与日俱增。面对这种情况,必须积极鼓励和引导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并为毕业生就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市场协调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运行机制。随着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市场、学术劳动力市场及院校市场的快速成长,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日益呼唤市场协调机制,并亟待从宏观的大学—政府关系、中观的院校竞争—合作秩序、微观的大学内部治理等多个层面培育市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学毕业生出现低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供求总量失衡、市场歧视等几个方面.尽管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设立最低工资保障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设立针对这个群体的最低工资保障不仅是反对市场歧视的一种必要手段,而且也是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生活保障和发展基础的基本要求.政府应尽快建立分地区分类别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指导价,对就业市场和高等教育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干预.  相似文献   

14.
非人力资本积累追求:大学生就业难的新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实中非人力资本积累目标的追求(如将上大学看做一种精神消费、获取社会声誉、积累社会资本、显示高能力信号、促进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及文明程度提高等等)是推动高等教育扩张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使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达成的均衡教育产出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并且引起高等教育需求层次的上移,这种不平衡和需求层次的上移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一起,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要缓解这一状况,必须从进一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适当控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展,合理设置专业、进一步端正大学生就业观、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职生的就业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就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能力要求日趋提高,高职生必须提高就业能力来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把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多渠道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来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大学生职业力培养的具体内涵。认为组织变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动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框架,即把职业力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建立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职业导向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In 2005 Chilean congress approved a bill that established a new funding tool for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through a "private system" of student loans (named CAE). The system aimed to support higher education inclusion among students with academic merits overcoming the lack of resources for ensuring access. Politicians have referred to this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as a critical factor for expanding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By its immediate results, it is a great strategy to cope with inequality and social mobility issue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empirical evidence about labor market variables' overall effects, such as gender discrimination. This work attempts to estimate the new instrument's impact on the three standard measures of gender labor discrimination: labor participation, the gender wage gap, and the glass ceiling. The empirical strategy uses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approach to provide estima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E policy changed women's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and contributed to close the gender pay gap in the labor market. However, the glass ceiling increased in the entire labor market, but not in the white-collar job market in specific.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教育高消费现象,认为教育高消费已成为中低收入家庭致贫的首要原因。运用筛选假设理论对教育高消费现象进行解释,提出解决教育高消费问题之对策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树立理性教育消费观,转变企业用人观和个人择业观,促进困家经济发展以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渐进性制度转换、探索性制度置换、建构性制度微调等三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可以发现,政府决策和社会市场需求等宏观性因素影响着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适应效应及高昂的运行成本等阻碍性因素使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产生路径依赖。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市场、学校三方的权力博弈。如何抓住制度创新的重要契机,不断突破路径依赖,是我国劳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创新人才培养既是中国未来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既要针对岗位需求具有高职特色,又要注意创新教育模式对各个不同层次需求的适切性。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实践,通过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试构,对三年学制进行内扩式突围,试图通过分层次创新教育,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