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快速地把握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开展品读式阅读教学,在引导孩子们与文本深入的对话交流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打造精彩的阅读课堂.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以此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感悟、交流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途径,而品读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条。因为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意境和情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高效对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细读慢品,走进文本。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在片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指导下,放手让学生阅读,不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造成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浅尝辄止,品读变成了粗读,读不出文章的深度,读不出文章的美味。  相似文献   

4.
顾香 《广西教育》2012,(13):28-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语言积累,从而形成语感。品读是一种深入体会文本的阅读方式,通过品读,学生能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感受文本蕴含的语言、形象与情感。  相似文献   

5.
陈阳 《广西教育》2013,(30):71-71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只有立足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文本高质量的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章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独特的魅力。这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会和感受。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获得思想启发和审美体验。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品读语文课文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很注重阅读教学,但却鲜有教师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文本的真谛,感受文本的内在情感。一、通过个性品读,理解文本语言当前,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的优质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文本是教学的根基,也是阅读的载体。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教师该如何兼顾学生的特点与阅读教学的目标呢?笔者认为,个性化品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而且能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强调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分类积累;在写作实践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形成良好语感。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强调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要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分类积累;在写作实践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形成良好语感.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阅读思维与情感和文本、作者进行充分地对话,使他们能深入文本进行体验与感悟,对语言文字有独特的见解,从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充分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对话中,这样,才能呈现阅读课的精彩。一、咬定文本不放松——紧扣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根。如果语文教学偏离了语言训练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注重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感知体验,通过阅读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说的语感,是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一种直觉、整体的感知。它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深入到文字内质,对文本产生更多深层次的解读和品析,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注重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感知体验,通过阅读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说的语感,是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一种直觉、整体的感知。它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深入到文字内质,对文本产生更多深层次的解读和品析,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感悟。”所谓训练语感,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字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甚至文本中的人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视角,增强学生语言感知的敏锐度。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课文,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还要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发展学生的语感。一、在品读中引发阅读共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了解……  相似文献   

15.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一、文美处品读,感受其形有的文章是靠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美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书籍,理解并运用语言,通过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既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何谓“语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且能够提升语文素养、发展人文的一种语言文字感受力和领悟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在引领学生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8.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我们在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因此,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守好"阅读阵地",以便攻克"作文难关"。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品读语言,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给人的美感;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技巧,并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走出文本,关注生活,展示自我;把时间留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其阅读量,以丰盈其作文资料库。  相似文献   

19.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文本对话"在其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文本对话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文本对话,小学生才能获得语言感知、形成语言能力、提升语感.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确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变得十分热闹,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却弱化了文本,小学生并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紧扣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处迈进.  相似文献   

2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提高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一、尊重个性化理解,深化语言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理解,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教学《绝句》这一首古诗时,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品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