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刊的纪实特稿(有人称之为“大通讯”、“社会纪实”“、新闻纪实”等)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全国数百家报刊都以一个、两个甚至几个版面刊登这类常常让读者耳目一新的纪实稿件。在这种读者阅读大量需求下,这类版面以特有的亲和力直接刺激到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在这当中,以纪实特稿为主的杂志《家庭》《、知音》的发行不断扩容,相继增加了“下半月版”、“月末版”,而以“每天一个特稿”而在全国新闻界打出声势的《华西都市报》则先后与国内40多家媒体及全国特稿记者的关注……时至今日,仍有报刊在做特稿的文章:就…  相似文献   

3.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4.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些国际新闻特写,并不是记者目睹的事件和亲自采访所得,却冠以“特写”的栏头。这样的文章缺少感染力,使特写的功能贬值,这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这里举一实例作些评述。《巴拉圭首次民主集会纪实》一文(见2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特别标以“特写”的栏头。请问记者远距拉美千万里之遥,又没有卫星电视转播,何以能目睹巴拉圭的民主集会?记者未在现场,怎么能作“纪实”报道?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吗?其实,读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露馅了:“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11日……举行有2  相似文献   

7.
有人将“我问故我在”作为记者职业的一个形象表述。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的产生,都少不了记者的提问。做一个合格的“问者”,应该是记者不断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做好“问者”是做好记者的前提记者不仅应该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首先还应是新闻线索的挖掘者、探索者。  相似文献   

8.
论纪实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朱羽君教授以《屏幕上的革命》为题进行过述论,随后,《望长城》的总导演刘效札又与军事记者冷冶夫合作,写了一篇《纪实论》,以纪实的标准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播出的2000部纪录片进行了总结.一时间,“纪实”的狂澜席卷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言必称“纪实”,创作必模仿“纪实”,而不论自己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认识了“纪实”.更有甚者,一些编辑记者将“纪实”作为一种时髦去追去赶,不顾题材、内容是否合适.一律以“纪实”为准,还有一些人更以‘”本片无一句解说”为荣耀,将创作手段作为创作目的去追求,造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末倒置.针对目前情况,笔者欲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纪实”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10.
新闻道德是泛指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一般通过“记者信条”、“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等形式加以表述,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和作风,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其内容主要有:指导思想、品德修  相似文献   

11.
善于开拓创新的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张敬民同志,最近在京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二作者”。 今年38岁的张敬民,现任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从事新闻工作17年来,获省、国家及国际新闻奖37次。1985年,他沿着昔日“走西口”的荒凉古道,徒步一千公里,历时82天,采写了大量新闻作品,出版《西口大逃荒——记者徒步走西口纪实》一书,曾获首届范长江提名奖。1987年,他深入老林深山,采制的《归来吧,绿色的生命》,代表我国参加在  相似文献   

12.
吴闯 《新闻采编》2003,(2):18-19
今 年元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严重舞弊现象》的新闻 ,使得个别地区“考风不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在采编这条新闻的过程中 ,再次深刻体会到要做到客观地报道“硬监督”类的“事件性”新闻 ,就必须运用“纪实”的理念与手法 ,用“事实”说话。事实的“获取”在考试前两个月 ,有知情者向记者反映近两年来湖北鄂州地区自考舞弊现象严重 ,笔者于考试前一周赶到鄂州开始进行暗访。在考试前一天 ,笔者来到了当地重点考场鄂州市第一中学 ,在考务办公室 ,记者了解到 ,每个考场都…  相似文献   

13.
今年5月,接到两份通知,谢海涛和我于去年10月共同完成的摄影报道《粉尘杀手——记者暗访洛南县陈耳金矿粉尘纪实》,先后获得2001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摄影一等奖、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银奖。当我手捧喜报激动之时,那次进入被人们称为“食人魔窟”的洛南县陈耳金矿暗访时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4.
于杏生 《新闻实践》2011,(10):34-36
何谓基层?简言之,即基础之层,就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无疑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我认为,记者的基层就在新闻现场,就在矛盾交汇处,就在那社会遗忘处……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社会的发现者,没有发现就不会有高质量的传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善为下者方能处上,脚往低处走,思往高处攀。记者只有经常走基层,新闻敏感才不致钝化,百姓情怀才不致淡化,新闻品质才不致退化。  相似文献   

15.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丈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严重舞弊现象》的新闻,使得个别地区“考风不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在采编这条新闻的过程中,再次深刻体会到要做到客观地报道“硬监督”类的“事件性”新闻,就必须运用“纪实”的理念与手法,用“事实”说话。事实的“获取”在考试前两个月,有知情者向记者反映近两年来湖北鄂州地区自考舞弊现象严重,笔者于考试前一周赶到鄂州开始进行暗访。在考试前一天,笔者来到了当地重点考场鄂州市第一中学,在考务办公室记者了解到,每个考场都安排有两名监考…  相似文献   

17.
纪实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短新闻那样每天大量出现在报纸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家报刊有不同的周期,有的每周一篇,有的每两周一篇,有的一两个月才登出一篇。数量虽少,但纪实的分量和作用是其它新闻体裁不能比拟和取代的。 纪实很难把握其时效性,但是,它既然是一种新闻体裁,内容就不可能脱离新闻的属性。新闻是易碎品,过了“时”,就没了“效”。因此,纪实就必须讲时效。我在《北京日报》办纪实版6年,学、看、听、摸索出一些增强纪实文章时效性的方法,不妨向同行们作一次班门弄斧。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能提高新闻摄影的质量?根据南方日报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按新闻摄影规律办事。体现纪实性才能提高质量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瞬间形象现场纪实,是新闻摄影独立存在于新闻之林的根据与优势所在。我们只有根据新闻摄影“纪实论”的要求,努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与电影,电视新闻不一样,它是对转瞬即逝的新闻现场一个或几个瞬间的形象纪实,而不是连续不断的动态形象纪录;新闻摄影缺少电影、电视新闻所具有的新闻现场的音响纪实,不可能同时给读者提供新闻现场画面和各种现场音响,这一点确定了它与文字说明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虽然新闻照片的现场形象纪实,有它独特的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有时甚至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从报道新闻这一基本功能来说,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活生生的文字说明配合,很难想象一张(组)新闻照片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图片具有客观纪实性特征和视觉形象直观的特殊功能。然而,多数摄影报道者把客观纪实等同于新闻摄影,使报纸上司空见惯的图片报道比比皆是,最终导致新闻图片质量不高。 新闻图片仅仅停留在客观纪实印证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在客观纪实的基础上具备揭示性与感染力,这是报纸提高竞争能力赢得读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读者从报纸上“读”一幅新闻图片,是从图片的形象画面中领悟接受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新闻性和视觉信息。新闻图片揭示性深,感染力强,新闻价值高,读者就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反之,读者对那些图解印证事实、概念化、表面化的图片报道不感兴趣,其新闻图片就不能发挥视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