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我受邀前往外地,发表有关高效率管理的演讲。抵达当晚.主办单位的几个人请我吃饭。 艾德显然是这几个人的龙头老大;块头很大。声音十分低沉。“乔”,他说:“我十分期待明天的演讲.因为这些人在聆听过你的高见后,就会知道我的管理方式是正确的。”他得意地对我笑道。  相似文献   

3.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嘛?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时下诸如此类留下疑团的种种简称、英文缩写以及其他交代不清的问题,在一些报刊的不少报道和文章中均屡屡山现。例如,有篇讲e时代报纸新闻实现形式的文章,无一处…  相似文献   

5.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6.
谢顾问:我投稿不少,而命中的不多。有人批评我不懂得“吃透报纸”,我迷惑了:究竟应该怎样“吃透报纸”呢?(河南)朱帆朱阶同志:当报道员,不看报纸不行,吃不透报纸也不抒。试想,你要向报纸投稿,又不知报纸的特点、宣传宗旨和宣传重点,盲目投稿,这不是“闭着眼睛提麻雀”吗?这样的投稿自然难以个中了。因此,“吃透报纸”很重要。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读报纸,也有个会看不会看的问题。作为报道员,看报纸得有自己独特的角度。比如,一般读者看报,或看看国内外大事、奇事,或看看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琐事、新事…  相似文献   

7.
周末类报纸如何办?是一个不能不用心思考的问题。面对这类报纸,常常会情不自禁问自己:我们的读者究竟需要什么?报纸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读者喜不喜欢,愿不愿接受?对这类报纸的再认识,说到底,是对新闻的再认识。而对新闻“软”与“硬”的认识与操作,更显出报纸竞争的丰富性。“副刊情结”的消解80年代是报纸副刊的黄金时代。副刊的软活与多彩一改传统新闻的单调与生硬,成为读者十分喜爱的版面内容。以文化为主体的副刊软新闻尤为读者钟爱。由南京日报主办的《周末》正是在此时诞生的,她顺应了广大读者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的阅读变…  相似文献   

8.
报纸作为“新闻纸”,在信息传播方式迅速发展的今日,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报纸发行时效,对于报纸的影响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发行覆盖区域较大的报纸来说,其发行时效显得更为重要。异地印刷,也就是在远离报社所在地的城市委托印刷,目的就在于尽量缩短报纸从印刷厂到读者的距离。今天我们读到的许多报纸,就是在报社排版制作版面,然后传输到外地的印刷厂印刷的。  相似文献   

9.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新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读者,这是关系到报纸生死存亡的大事。今年以来,《邯郸日报》刊登的《知心大姐》专栏受到读者的欢迎,不少读者来信说:“知心大姐像一双万能的手,能解开心中的千千结。”“知心大姐像一个小宝库,很多问题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知心大姐是群众的主心骨,一天不见心中就会失望好大一阵子。” 透过群众对《知心大姐》专栏的赞誉,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办好报纸,编采人员必须树立浓厚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真正让“读者就是上帝”的思想在头脑中扎根。下面是我编辑《知心大姐》专栏的体会。 摸着群众的脉搏搞报道 所谓“摸着群众的脉搏报道”,就是说她报道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从报纸上了解到上海市自学考试即将开设“电子政务”专业,并接受外地考生报名的消息。对此我很感兴趣,能否介绍一下该课程的具体情况?此外,外地考生报考该专业时又应该注意哪些具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写完《杂志报纸化》一文,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另一个题目──“报纸杂志化”。现在不少报纸正在向杂志靠拢,办得颇似杂志,因而便产生了“报纸杂志化”的说法。虽然我们至今未见哪一家报纸被杂志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化”过去,但是有些报纸向杂志靠拢的迹象和趋势是十分明显的。这种迹象和趋势有哪些表现呢?一是追随杂志杂七杂八的内容。杂志以“杂”取胜,以“杂”见长,以“杂”吸引读者,如今不少报纸也在向“杂”的方向发展;天上地下,百行百业,千种知识,无所不谈,使报纸成了Magazine,成了装载“十八般兵器”的货真价实的“军用…  相似文献   

12.
“楼中阁”、“斋名大王”,何许人也?早在1988年,在上海的几家报纸 副刊上,我就不时地读到关于“名人书斋”的文章,后来,在外省市的报刊上也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这“名人书斋“犹如开遍全国好多报纸副刊的一朵鲜花。 从寻找作者到成为同事 说真的,我也很喜欢这“名人书斋”的文章。小小的书斋,经“楼中阁”那么一介绍,倒是挺有味道的。它典雅而蕴含书卷气,清丽而不失激情,给报纸副刊拓宽了题材,增添了色彩,让读者从中受到熏陶。于是,只要读到“楼中阁”的“名人书斋”,我就剪贴保存,汲取营养。于是,我也想…  相似文献   

13.
“1亩地能产5000万公斤以上西红柿吗?”一篇新闻稿见报后,读者纷纷打来电话质疑、纠错,编辑人员的答复是:错了,多了一个“万”字。但没有及时在报纸上予以更正,过了几天,又有读者打来电话:“这样的西红柿种子哪里能买?”显然读者对这家报纸保持“沉默”、对出现的差错不予及时纠正表示了不满。  相似文献   

14.
“天稿”和“地稿”杨尚德我们在今年举办的“我与经济日报”征文中,收到了读者的许多宝贵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位读者的意见是最令我难忘的,他肯定当前报纸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着“三多三少”,这就是:“黑脸稿多,笑脸稿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15.
言论不能少     
翻阅近段时期报纸,稍留心不难发现,言论比以前少了,一些报纸上相对定期的专栏言论,个把月难见一篇,比如:某报“大家谈”专栏,数月来几乎是“空空如也”,有读者说“大家谈”成了“无人谈”。某报一年多的专栏评论,8月份仅发一篇,9月份仅发2篇,这比以前每星期少则1、2篇,多则3、4篇,实在是太“短斤缺两”了。再则,曾活跃于报章上的各种“言论征文”,似乎已经“偃旗息鼓”。据一位熟知报界的朋友讲,并非上级有什么“新精神”或“新规定”,而是有些“老总”和编辑担心出漏子,好稿也要“放一放”、“看一看”,甚至干脆来个“不发大吉”。我以为,这种担心不说是庸人自忧,也是多余和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报纸检查,是新闻队伍中的特殊一员,被人们称为“第一读者”,在报纸的出版工作中,对提高报纸质量、避免差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如何适应报纸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报纸的检查工作呢?我想,应该从提高人员政治素质、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检查工作责任感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9月9日,我与分社同行夏儒阁合作采写的通讯《浦东在加速——邓小平南巡以后看浦东》被总社播出.,第2天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上海市长黄菊等领导同志表扬了这篇稿件,一些新闻抖前辈称此稿”有新意,有深度”,许多相识的同行和读者也纷纷来电,有的说“这篇稿子发得很及时”,有的说“稿子很好读”,有的说“看了这篇通讯,好象到了一次浦东……”读者满意,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说句真话,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轻松过。因为,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浦东,太需要报道,太需要好报道了。而作为记者,我们一直没有拿出比较理想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党报对读者来说,既是普通的读物,更负有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党报是党的喉舌,是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和重要渠道,报纸负载着党的声音,必须能抓住读者,影响读者。用一句时尚的话说,就是必须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报纸靠什么吸引读者的“眼球”呢?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一个时尚的词,就是吸引读者“眼球”靠报纸版面上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郝克远 《青年记者》2008,(13):31-33
报纸要办好,最忌讳的是华而不实,最需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要认为长期延续下来的做法就是正常的,不要认为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反问:读者真的需要这样吗?市场真的需要这样吗?事实上,正因为我们缺少必要的反思与务实,所以在工作中,经常被一些误解所左右,人云亦云而又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20.
和一些机关干部特别是新闻干事聊天,大家对时下报刊、书籍上出现的错别字、不规范词语等,意见颇多。有人埋怨:“这稿子是怎么写的?”有人则批评:“编辑也太不负责任了!”作为办报的人,听到这些话,真感到脸红。不管是哪个环节出的组漏,反正差错已经“过关斩将”同读者见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反省工作中的疏漏,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说到出差错的原因,我想大约有二。其一,是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有些错,真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作者、编者看了也纳闷:当时怎么就以错为对,让它过关了呢?没别的,就是少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