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砚琳  王波 《青年记者》2003,(11):31-31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经常出现。就会议报道本身来讲,它是通过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让读者从中了解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任务。对此,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而且要下工夫报道好,这是一项重要的宣传任务。可近几年来,各种报纸会议报道较多,使得一些读者感到报纸的可读性太差,没什么看  相似文献   

2.
从媒体运作的角度看,重大突发性报道或重大战役性报道,编辑部一般都会予以高度重视并派精兵强将投入采编。这类新闻的竞争,往往被提升到报纸和报纸之间竞争的位置,被老总们早早地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多姿多彩的版面上。因此,作为普通记者,特别是战线记者,更多的是怎样跑好战线,如何从平淡平凡程式化的活动和会议中,捕捉、提炼出鲜活的新闻,发现读者确实需要的新闻和服务信息。一、在会议材料和活动中找特色点对都市报记者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因为都市报一般不太可能用大篇幅去作程式化的会议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  相似文献   

3.
地市级报纸上的会议报道,长期以来总是一副严肃面孔,标题都是某某会议召开,某某会议举行,某某会议开幕,内容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会,某某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然后是领导讲话摘编一二三等等。这种程式化的报道,记者不愿意写,读者不愿意看,处在两难境地。作为党委机关报,报道会议是责无旁贷的,不是不报的问题,而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的问题,所以在采编会议新闻时,常常使老记老编们为怎样报道而为难发愁。  相似文献   

4.
改进会议报道,是近几年新闻媒介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群众不满意,记者编辑不满意,一些单位和领导也不满意。那么,怎样让会议报道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呢?我的体会是:新闻记 者要在满足领导机关指导工作和使群众喜闻乐见的结合点上下功夫。 新闻要抓人,就得研究读者的要求,读者的情绪,从中找到列宁所说的:“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反映群众的情况,触及人们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把话说到群众的心里去,才能引起共鸣。可是眼下打开电视机、收音机和报纸,不少时间和版面被会议所占有,有的报纸整版刊登领导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读者拿起报纸看一眼标题就被丢在一边,这样的会议尽管很重要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在,人们对报纸上大大小小的会议报道往往不感兴趣;不少新闻同行对参加会议采访和报道也持消极和应付态度。其实,会议需要新闻报道,新闻也需要会议,深入“会海”,同样可以抓到活鱼。会议是上情下情的集聚点,是各种信息的发布地,一些新鲜的事物可能在这里传播,一些叫响的经验可能在这里交流,一些最热点的问题也可能在这里披露。所以,可以说会议是新闻的富矿,那里有新闻报道的丰富材料。新闻工作者要了解上情下  相似文献   

6.
一张报纸的社会新闻,从新闻来源上,热线新闻和司法类的案情报道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大类.在传媒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要把社会新闻做成独家新闻,已经成了不少都市类报纸新闻抢夺战的核心武器.读者希望从这则新闻中了解到什么?这则新闻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有用的信息?如果把这几个因素考虑进去,一则普通的案件报道或者热线新闻,就可能做出胜人一筹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姜青青  郑蔚雯 《传媒》2014,(9):28-30
正视觉化传播方式(如图片、图表、漫画、3D美术、动画和视频)在报纸吸引眼球、易读性、阅读性和新闻解读深度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应看到,这种传播方式在促进报纸转型发展的同时,必将会在战略上推动报业整体的转型升级。视觉化传播对报纸和报业转型的意义2000年前后,都市类报纸引领了国内报纸版式革新,国内报纸中以图片新闻和图表新闻为代表的视图新闻不断涌现,成为报业争夺读者的新战场。视觉化传播在纸媒新闻传播上的功效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可以实现减少信息获取时间,提升阅读体验(如现在很多媒体在两会报道上通过信息提炼,挖掘新闻的核心信息和内涵,利用版面语言、图表、图示等视觉化手段来做报道,既容易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也节约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间);独创版面设计,提升报纸品质(利用创意体现新闻主题,打破传统的以新闻照片、图表和文字内容为主的  相似文献   

8.
报纸杂志化     
所谓“报纸杂志化”,实际上就是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整合,构成所谓深度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大部分受众希望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能够立即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闻信息,希望从报纸上获得到的信息,使自己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而杂志化恰恰体现了报纸对读者要求的顺应。一个成功的“杂志化”报纸,对每件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都应该有深入全面的报道,同时保持版面清晰和良好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传统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来说,由于自身承载着极其多的会议报道任务,通过改进会议报道,让读者喜欢会议新闻,让会议上不是新闻的东西从报纸版面上消失,把真正的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会经常出现.如果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时只在一堆会议材料上勾勾划划,改头换面,轻车熟路地凑成一篇"消息",很容易落入俗套,还会引起读者的腻烦.如何让会议消息"鲜活"起来,使其变得信息丰富又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12.
高雅 《今传媒》2010,18(9):144-145
近年来,国内不少报纸纷纷增设社区新闻版,将新闻触角延伸至普通市民身边,使报纸的地域化信息满足读者对于接近性的需要。然而,在大幅报道社区有趣事、感人事、烦恼事的同时,还应避免报道内容的同质化。这篇论文意在探讨多种方式丰富社区新闻的素材来源,确保报道内容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消息,又臭又长”.也常有记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最没意思,出力不落好”.写者不愿写,读者不愿读.取消会议报道,行不行?不行.我们的报纸多是党委机关报,党和政府的许多重大决策是通过会议制定的,并要通过各种会议进行贯彻.况且,多数会议的召开是事出有因的,深入钻进去,你会发现会议还是信息的集散地.换句话说,会议是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纵观以往经济会议报道,主要弊病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式化,不要说读者不愿看,就是自己也觉得讨厌.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读者或听众、观众对会议报道越来越冷淡,有些读者干脆不读此类报道,而我们新闻界却对此表现得不太敏感,依旧我行我素。打开不少报纸,大大小小的会议新闻充斥版面,尤其在头版上,稳稳占据着“上半部分”的位置。这种你看你的、我写我的现象,说明在新闻采编方面,许多地方缺乏市场意识,缺乏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新闻琐碎化的特点 如今翻看报纸不难发现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些新闻并不怎么重要,但却用不少的版面资源进行不厌其烦地报道;甚至越不重要,所提供的版面越大、所运用的编辑手段越多.这种无视新闻的重要性,对新闻进行反常规处理的做法在电视等其他新闻媒体上也不少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的琐碎化.  相似文献   

16.
采写会议新闻时如何创新,是记者现在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成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搜索新闻的藏身之处──新闻眼的俯视现在,一般性的会议报道令记者和读者都非常头疼。试想,在时间非常宝贵的快节奏时代,有多少读者愿意捧着一份报纸去看长篇会议报道,去关心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业务性工作部署呢?作为党报记者,我们应该如春蚕吐丝般奉献出令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翻阅当代新闻史上的一些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令人叫绝的来自会议的报道。其实,一些会议报道之所以令人生厌,与"抄材料"式写法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各种会…  相似文献   

17.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这个载体能载多少新闻信息,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和读者利益.一张报纸,各类信息都有,不同的读者就都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看的人就多,这张报纸就有可读性.因此,加大报纸的信息量既是增强报纸可读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要注重的着力点.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全国不少小报改大报,大报增刊扩版,非日报改日报,这对加大新闻信息量起了重要作用.但不少报纸只注重用增加或扩大信息载体来加大信息量,却忽视了每期报纸和稿件自身信息量的增加,这不能不说是近几年报界出现的一个令人不可忽视的误区.笔者曾作过这样一些调查:有些地市报在还是四开四版时,每期每版信息量都大,仅要闻版每期发稿就达15件左右,有的高达17件以上.但在改为对开大报以后,仍然只有这么多,有的甚至减少了.改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图片具有客观纪实性特征和视觉形象直观的特殊功能。然而,多数摄影报道者把客观纪实等同于新闻摄影,使报纸上司空见惯的图片报道比比皆是,最终导致新闻图片质量不高。 新闻图片仅仅停留在客观纪实印证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在客观纪实的基础上具备揭示性与感染力,这是报纸提高竞争能力赢得读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读者从报纸上“读”一幅新闻图片,是从图片的形象画面中领悟接受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新闻性和视觉信息。新闻图片揭示性深,感染力强,新闻价值高,读者就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反之,读者对那些图解印证事实、概念化、表面化的图片报道不感兴趣,其新闻图片就不能发挥视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前,传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读者对媒体的选择也越来越苛刻。一位老总曾这样对我们说,我们的报纸每天每个版上能有一条新闻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印象,就算天天没有白忙活。大众日报一版去年以来围绕强化处理好新闻做了一些尝试,除了内容上的新颖外,力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不管这一天的要闻、会议报道有多少,力争在每天的报纸上想方设法重点处理好一件(一组)可读性强的新闻,增加一个亮点。一、经营好一个品牌,增强报纸可读性。在党报一版上,现在真正有可读性的报道还是太少,大量的会议报道和工作性报道占据了主要版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报道中,会议新闻是不可或缺的品种。因为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工作部署,都是要通过必要的争议来传播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受众也需要通过会议新闻来了解党和国家、各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所以,从根本上说。除不必要者外,对会议新闻还不仅仅是压缩的问题,而是怎样按照新闻规律改进写作方法的问题。 会议报道的改进,经过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探索,确实出现了许多优秀之作,但过去形成的写作程式仍没有打破,中药铺似地罗列某某讲话、某某强调的报道,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排座次式的排列出席者名单的报道,在报纸上还屡见不鲜。这不能不引起报业同仁的足够重视。 报纸是一种以新闻为主体,报道和评论现实生活,引导社会舆论的定期系列出版物。一张报纸或其中一条新闻,要让读者乐于接受,使他们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受到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不仅在于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具有重要性,而且还在于可读。不可读,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存在的意义。会议新闻尤是如此。要使会议新闻可读,必须在写法上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