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公刘,是五十年代我国诗坛上升起的星群中的一颗亮星。他发表作品的时间,前后加在一起只有十年多一点,而其间整整二十年几乎全是空白。但是,他用生活给他的乐器,以全身心的大欢乐和大痛苦奏出了自己独特的旋律,成为当今诗坛上屈指可数的优秀歌手之一。一别林斯基说:“诗人的个性越是深刻有力,就越是一个诗人”,那么,诗的个性化越是  相似文献   

2.
在五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上空,曾闪现过一颗清亮迷人的新星,但很快消失了。在暌隔二十多载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颗星重新升起在文坛中天,并以迥异于当年的色泽、光采和内蕴引起世人的感喟和瞩目。他,即是著名诗人公刘。为要理解公刘,合乎逻辑地说明他诗作的发展流变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现对其人生历程作简要描述。(一) 公刘原名刘耿直,于1927年3月7日(旧历2月4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在公刘早年的生活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家由原先的“小康环境渐次沦落为城市贫民”。就在公刘家渐次沦落的同时,中华民族开始直接面对亡国惨祸的情景。公刘10岁那年,日本开始全面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公刘是一位有着突出贡献的诗人。他从五十年代起,就是一位新生活的热情歌唱者,他那时的歌声纯净透明而美妙清新,充满了幸福的幻想和青春的憧憬;七十年代末复出以后,他的诗歌就是新时期的洪钟大吕,发出时代的轰鸣,警策动人,跃动着时代的旋律、历史的血流和诗人赤诚的情思,大有李贺之风,读后令人怦然心动。他不愧为诗坛上的大家泰斗,中年诗人的杰出代表。研讨公刘的诗歌创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随新中国诞生而出现的一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对于我  相似文献   

4.
林夏 《河南教育》2010,(11):50-50
《在北方》是一本诗集,作者公刘(1927—2003)。 公刘是我读高中时钟情的诗人。20世纪50年代,爱诗的年轻人中少有不知道公刘的。这位边疆军旅诗人,以《卡瓦山组诗》走出云南,蜚声诗坛。公刘的八行体短章,思想明朗,意象新颖,堪称一绝,我们为之倾倒。  相似文献   

5.
<正>公刘是周先公中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诗·大雅·公刘》就是反映他的活动的一篇史诗。此诗大抵写成于西周,但其内容似非西周人所编造,而是以口头的方式从远古的时候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6.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编织自身具有人格美生命网络的经线;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透视,及其对自我的灵魂拷问与自责,乃至逐步形成的宇宙意识,则是其诗生命网络得以形成的纬线。公刘诗歌中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一种情操的美。他的晚近诗作,更在对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公刘最为杰出的成就,还是以特有的剑胆琴心,去铸造自己的诗魂。  相似文献   

7.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8.
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新生代”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所谓的“新生代”主要是指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唐湜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由此产生了“合流”诗的艺术主张。他的研究对于九叶诗派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编织自身具有人格美生命网络的经线;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透视,及其对自我的灵魂 拷问与自责,乃至逐步形成的宇宙意识,则是其诗生命网络得以形成的纬线。公刘诗歌中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一种情操的美。他的晚近诗作,更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在更深的 层次上,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公刘最为杰出的成就,还是以特有的剑胆琴心,去铸造自己的诗魂。  相似文献   

10.
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新生代"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所谓的"新生代"主要是指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唐湜对他们大多数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由此产生了"合流"诗的艺术主张.他的研究对于九叶诗派的最终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初期,冯雪峰同志以一位天真纯朴的少年歌手的姿态登上文坛;五十多年后,他写了寓言《锦鸡与麻雀》绝笔之作,离开了人世。在这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他只在“湖畔”和“灵山”两个时期写了七十多首诗。除此而外,他用了较多的精力从事翻译、文艺批评、创作小说、电影,散文、寓言等,还做过长期的功德无量的出版工作。他在文学上或文字上留下的业迹,已经令人吃惊了。但是,对于他来说,这似乎仍然是居第二位的事情。最  相似文献   

12.
《七月》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所反映的是周先祖公刘在豳地的创业生活,诗作者距公刘时代较近,比起后来的《公刘》更能反映出公刘在创业过程中平凡的一面。也许因为太平凡,以致后人很难把它与倍受尊敬的这位周先祖本人联系起来,所以毛序说此诗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即认为写的是周族下层劳动者的生产和劳动情况;近人归结为反映阶级剥削和压迫内容的主张实肇端于此。然而,毛序之说并不足信。本文主要是对诗中所反映的历史及生活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究诗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张望张望是泰华诗坛以写现代诗著称的诗人.他的诗缺少李少儒的古典韵味和儒家风范,也没有李少儒那么深刻的人生体验,但张望的诗更具生活的实感,在现代艺术的路上也走得更远,这就难怪有人要认为张望是“泰华现代诗的首创者”了。张望,原名陈毓明,笔名艾叶,素旺娜等。他于1939年出生于泰国,福籍广东省普宁县.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开始向《曼谷风》、《舞台周报》、《劳工周报》的文艺副刊投稿,不过那时他的作品主要为散文。以后,他又改写新诗向《中原报》“大众文艺”副刊投稿.六十年代,他任《世界日报》内地版及社会新闻版编辑,在《世界日报》  相似文献   

14.
陈杰  赵士化 《学语文》2005,(2):33-34
中国的现代汉语诗发展到20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当大陆的诗界走向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之时,台湾诗坛却经历了一个以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为主潮的迅猛发展期。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台湾诗界在“现代派”、“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的推动下,延续了大陆三十年代以来逐渐断裂的诗歌现代化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纪弦、余光中、洛夫等人为代表的三大社诗人,  相似文献   

15.
<正>《诗·大雅·公刘》是人们经常引用的诗篇之一。该诗第五章云:笃公刘!既溥且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幽居允荒。  相似文献   

16.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7.
翻开杜甫的诗卷,我们就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杜甫爱咏雨。据粗略统计,在一千四百三十九首诗中,咏雨诗就有五十多首,约占杜甫诗作总数的百分之三。而在其它诗中说到雨的就更难指数了。杜甫堪称是咏雨圣手,在他笔下的雨可谓各种各样、多姿多彩。有喜雨、苦雨、  相似文献   

18.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9.
夏商时期,周先公不窋、鞠陶、公刘迁居犬戎豳地之间,以农立本,繁衍生息。《诗经·周颂·载芟》《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三首诗全面描述了不窋三代在北豳艰苦创业、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不断壮大的过程。《载芟》主要描写了周人窜于犬戎,伐木开荒的艰难立足;《七月》主要表现了周人因地相宜,取材而用,最终形成了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的综合农耕经济,极具豳地特色;《公刘》则反映了周族武装迁徙、军队垦田,在豳地建国的壮举。笔者认为这三首诗完整展演了周人在北豳立足、发展、壮大,创业成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赏析】 现代著名诗人公刘的这首诗,通过描写北京天安门前劳动人民狂歌欢舞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五一”劳动节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