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
牛秀霞 《河北教育》2003,(12):39-39
日前,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观潮》公开课,很受启发,尤其对她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感触颇深。 讲课之前导入时,教师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听是什么声音,想起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看潮水的录像,问《观潮》的什么地方给你的震撼最大,让学生自由发言。  相似文献   

3.
《观潮》(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是一篇艺术性较强且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利用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为此,我认真总结以往《观潮》教学中的得失,将每种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各环节,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6.
《观潮》一文写的是钱塘江大潮的雄奇景象。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一定会从心底里发出无限感慨!喜欢观潮吗?我们现在就出发!  相似文献   

7.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它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湖”字写了潮水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教学本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 《观潮》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钱塘江潮是我国的著名自然奇观之一,历来有不少文学作品描写过它。《观潮》这篇笔记的特点,是以高度精练的文字绘制出一幅历史生活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南宋时期观潮的盛况。文中着重描写的是水上表演,在其前后则分别以潮的声势和观潮人群的场面为衬托,结构精巧,主次分明。作者又善于用恰当的比喻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使人觉得种种景物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收集了课改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以此展现我们小语教学不同时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设计理念,使我们在研读中鉴往知来,加深对新课改的认知,以便解决以后小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备课方面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比,  相似文献   

11.
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时那波澜壮阔的雄伟奇美景象,那宏大的场景是多么的撼人心扉!这一天,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倾城出动,堤岸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观潮的人们争相拥挤喧哗,或指指点点,或翘首以待,都目不转睛地  相似文献   

12.
如何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到《观潮》一语言的气势与采呢?经过琢磨,我心生一计:何不让孩子们边“观潮”,边“对对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精美散,描写了钱塘大潮的雄伟景象,其中又由潮涌图、演兵图、弄潮图、观潮图组成一幅长轴画卷,既像风景画,又像风俗画,让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读如临其境,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观潮》一文生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景象、江潮中的精彩表演及人们观潮的盛况,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民族风俗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写作方面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如何背诵,才能避免死记硬背、食而不化,进而提高背诵效率呢?教学《观潮》时,我巧借多媒体,指导学生背诵“观潮”重点部分———第三、四小节,收效很好。1.识记———明确内在逻辑关系第三小节共四句话。我先在屏幕上出示第三小节的文字,让学生默读后,讨论每句话讲了什么。第一句讲远处传来响声,第二句讲人声鼎沸,第三句讲江面风平浪静,第四句讲响声大了,出现白线,人群沸腾。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这个小节内部的逻辑关系。2.保持———确立记忆的互联网…  相似文献   

16.
在《影视制作》"观潮"中可以看到行业内各重大项目的工作成果,"观潮"引领着行业有着领先地位的技术和潮流的分享。通过这个栏目,读者能够了解兄弟单位在重大项目中,对于工作难点是如何克服、怎么做、如何做,很好的分享了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导”是为“读”服务的,这就必须“导”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即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教学《观潮》(第七册)一课,就可以这样导读。一、“观”字入手,了解特点本文课题为《观潮》,题目作为文章的旗帜,起着引领全文的作用。对《观潮》这篇课文,教师不妨从“观”字入手,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导读平台     
钱塘江潮历来为天下奇景,而观潮之风由来已久,至宋代已成为糅各种风俗、万民欢庆的节传统,观潮日也成了杂糅各种风俗、万民欢庆的节日。作者据此,以洗练生动的笔墨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和观潮活动的盛大,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明浓郁的历史风情画卷。前半部分写观潮所见,壮丽宏阔的潮景实是由自然与人两大部分组合而成。作者先写海潮的汹涌,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海潮的磅礴气势;写人,扣住水军演习时阵势的强大、行动的整齐。写弄潮儿则扣住其矫健灵活的身姿、奋勇争胜的个性。巨潮、水军、勇士共同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声势壮阔的海潮图…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 <观潮>是小学语文的一节教学内容.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20.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中心,所以教学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