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简述学界对道德冷漠的内涵界定,总结出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的主要表现为道德敏感的降低及道德判断能力的匮乏、道德责任感的减弱及道德信任的丧失、道德信念的淡化及道德实践的不作为。通过阐释道德冷漠的危害,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为如何消除道德冷漠提出有效的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道德冷漠是主体在涉及道德问题时对客体表现出的冷漠、不关心状态。近年,道德冷漠在现代中国社会频现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中"熟人社会"观念、社会公德的缺失、道德失范现象的现实误导等。从而对道德冷漠的内涵及本质进行探讨,针对产生的主要原因探寻其改善途径,以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高校师德建设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素质提升、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追求有智慧的教育:高校教师应秉持的道德理念;二是履行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责:高校教师的道德操守;三是加强教育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高校教师的道德情怀。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道德想象力是消解教师道德冷漠的重要路径。教师的道德想象力即教师通过移情投射,设身处地地想象道德情境中利益共在者(学生、家长以及同事)的处境,预设情境中的种种可能性,对可能性进行评估并作出最佳的道德选择。教师的道德想象力的发挥有利于创生高度的道德情感、建立能动的道德形象以及培育丰富的教学想象力。然而当前科层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教师角色分工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局限限制了教师的道德想象力。因此,营造“想象”的学校氛围、开展教师道德叙事以及积极转化道德实践,有利于塑造教师的道德想象力。  相似文献   

5.
教师道德冷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障碍,导致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理解、爱护,缺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积极性,使教师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所以必须引起教师本人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6.
加强高校教师政治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扬、教师的使命与社会属性等角度,分析了强化高校教师政治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西方思潮的影响、社会发展与国情变迁等现实,强调加强高校教师政治道德建设的紧迫性;提出高校教师政治道德建设的“三维统一”模式;提出构建高校教师政治道德建设的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认知状况及其性别、年龄和学科差异。采用频数分析、卡方检验方法对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不甚了解,学科和年龄差异显著;部分教师对失范行为的判断存在偏差,学科差异较显著;部分教师学术道德认知较为消极悲观,存在显著性别和学科差异。应通过加强高校教师及其后备人才的学术道德教育、采取措施转变高校教师的消极学术道德认知来提升其学术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8.
袁和静 《中国德育》2013,(14):16-19
当前"道德冷漠"行为严重刺激社会神经与公众眼球,本文从道德教育层面讨论如何抵制道德冷漠。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相似文献   

9.
道德冷漠现象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学者们对于道德冷漠的探讨也比较多。本文从经济学的成本角度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道德冷漠现象中的机会成本,寻找到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和当代社会中有关的法律条文以及社会中的案例,寻找到降低做好事的机会成本方法,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减少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袁和静 《中国德育》2013,(14):14-19
当前“道德冷漠”行为严重刺激社会神经与公众眼球,本文从道德教育层面讨论如何抵制道德冷漠。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相似文献   

11.
道德自省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德育的主要心理手段,最终服务于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自省的四大决定因素(道德自我意识、道德知识、道德目标、道德情感)对于发挥道德自省的潜能,提高自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使个体频繁、有效的进行道德自省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传统优秀伦理资源的丧失,二是西方消极思想的侵害,三是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要消除道德失范现象,从客观上来说,我国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道德教育同步进行;从主观上来说,应当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知识,坚持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我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避免道德失范现象,人民才能生活在安宁、祥和和富足之中。  相似文献   

13.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所回归的应是学生真实而非虚妄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实现“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根基,选择并运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诱发学生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唤起其真情实意的道德需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在广泛利用传统道德资源为现代道德建设服务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弄清传统道德资源利用的可能范围及其限度。道德理论、道德教化与道德典范是传统道德资源的三个主要方面,而道德的现代问题及其新颖程度决定了传统道德的理论资源、教化资源与典范资源利用的可能范围及其基本限度。  相似文献   

17.
对话是交往的重要环节,道德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道德对话。在道德教育语境中,道德对话是人与人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是人与文本作者之间借助文本内容达到的视界融合,是个体对自我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活动的反思。在道德对话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成理解、共鸣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8.
从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行为的机制看学校德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脱节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时存在偏重认知而忽视道德思维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的指导。因此,学校德育的改革要转变教育思维方式,给学生以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性的精神危机以及中国当代德育的实质性低迷,使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前途的人在审视现实与未来时不得不认真思考道德问题。这里我们从道德接受主体的道德智慧入手,再从道德智慧切入道德, 探索道德教育中如何通过培养提高道德智慧来高扬人的主体性,引导个体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体悟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并塑造完美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德直觉不仅有利于道德知识的体悟,也有利于道德行为的自主选择,更有利于价值结构的创造性建构。因此,要通过道德经验的积淀、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虚静心态等培养道德直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