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共享型校企合作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目的与意义,提出了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依据,给出了共享型校企合作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项目,并提出了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原则,实践证明,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效果良好,为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校企互动理念的会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互动理念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上的一种延伸.运用这种良性的互动理念,开展对会展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既可以避免课堂讲授中偏重理论的弊端,又可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教师通过互动企业的案例、情景模拟、问题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可有效地将校企互动理念融入高职会展课程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应立足实践,以能力为本位.校企合作应深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升职业能力,适应企业的需求,顺利实现学习与岗位的接轨.本文从校企合作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重要性谈及,对如何在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贯穿校企合作的策略进行探究,着力推进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弊端,培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这一课程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开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按工作过程顺序开展,并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汽车电控发动机检修课程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设备不足、真实工作情境缺乏等问题。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合作中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汽车专业课程教学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课程开发是高校教学管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必要而迫切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开发能够将课程与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大力培育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为例,通过案例教学/研发过程的导向作用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开发,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为主体,全员参与,有利于做到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7.
职业集群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在该模式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其思路是确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博弈目标,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构建包括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情感机制在内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宽口径的特点,以理论教育为主的传统培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精细化、高能力的要求.以应用型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对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由课程实践、顶岗实习、科研活动、项目运作、毕业论文(设计)组成的校企协同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仰恩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的五点建议:提高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校企合作基地的质量和规范性;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翻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提出以教学、科研、就业为主体,促进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共建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课程开发、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式,能够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拉近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实训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是众多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依托环境。加强模拟型教学设计,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一条可供选择的捷径。深化与职教集团的合作,以专业为基础搭建多课程模拟教学平台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强化校企合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从校企合作角度对《焙烤食品工艺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思考与探索。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可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焙烤食品工艺学》可采用校内理论、实验教学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教学资源,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高校独立开设大数据类课程面临资源要求高、应用数据集稀缺、专业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鉴于此,该文梳理归纳了信管专业大数据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与经验,包括: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打造扎实的大数据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模拟应用场景并规范流程,锻炼学生解决大数据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校企分工协作、内容持续优化以...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课程项目化.项目化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实施、协作创新、实践指导迁移、评价反思等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的教育引导、针对性的培训、密切的校企合作、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陀螺型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紧密依托区域产业发展,走产学结合之路,建立起来的一种开放式,动态性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由职业道德与生命发展课程模块,岗位能力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及动态迁移能力课程模块组合而成的陀螺式动态组合.陀螺型课程体系以能力目标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它建立在科学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础上,通过案例、项目驱动引入素养,能力点,兼顾人格生命与职业能力同步发展,打造动态的高职教育教学平台,建立对接行业链和生命景观的职业教育课程新格局,其建设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研究人才素养、能力点形成机制,建立动态的高职人才素养与能力集合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校企嵌入式课程,构建高职陀螺型课程体系;立足校企一体化,实施陀螺型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黄芳 《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1):51-54
上海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在组织管理、课程改革、技术研发、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在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政策与制度体制不健全,合作管理环节薄弱,教学成本与教学投入之间存在差距,校企双方“双赢”不明显等问题.在校企合作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强项目实施的科学管理,完善配套的实习实训服务体系,构建市级层面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单位.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效不强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实施校企合作.因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心必须下移至课程建设层面.要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在分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现状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原则、内容、模型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均采用外贸模拟软件来辅助理论课程教学。文章通过比较教学市场上各种外贸模拟软件的使用情况,并结合教学经验的积累,建议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引入和研发适合的外贸模拟软件。以此缩短在校生与外贸企业的距离,让在校生接受到外贸企业应有的岗前业务培训;同时又能拓展产、学、研的合作新路径,加强校企联系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捷径。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应以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资源整合为前提,以构建校企良性互动机制为保障。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立足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体的诉求,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制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满足职业、多元、个性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及具有“四化”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课程旨在探索出一套实用的学生专业技能培育模式,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校企合作重点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工程素质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重点课程项目建设,希望本文能够为其他院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新疆地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成效不明显,存在着实训实习条件、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校企合作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深化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层面要和企业劳动结合起来,建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建立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和变革的课程教学体系,共建具有生产性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校企之间专业技术人员有序流动的人员管理体系,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