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武术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大武术观"再进行理论解读.在看待武术及其自身时,要从宏观上认识武术,打破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让其从根本上趋利除弊、化解矛盾、统一武林、凝聚力量、求同存异、互补所短,共同承担起实现当今武术多元价值目标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确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目标需要保持武术自身特征的原貌,还要符合体育课程的达标目的.有学者提出"武术教学学科化,拳种推广课程化"的思路,对于高校武术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构建高校武术课程体系还应该遵循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原则,做到精化拳种、个别优先、套路优美、技法互动、注重礼仪的原则,能够在教学始终贯穿武德教育、塑造学生个性品质是武术课程教育体现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仝伟 《华章》2010,(36)
加强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振奋民族精神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而武术文化素养教育的提出,是对实现这一命题的人文关怀,是对学校武术文化教育中"内化"问题的现实关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文化素养教育为切入点,依托高校武术教学实际,分别从武术文化知识结构、武术文化意识、武术运动技能、武德、武术审美五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应如何加强大学生武术文化素养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武术文化素养,使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真正渗透到高校武术教学过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中的技击性进行了探讨.现代竞技武术是竞技武术套路与对抗两种运动在竞技中的体现,套路主张健身、表演、欣赏,淡化了攻防技击;现代竞技武术运动作为武术的一部分,同样应具有其本质特征--技击性,但其技击性有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而淡化的趋势.为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华武术,体现武术运动的技击性特点,就应该在它的本质特征上发展创新,遵循武术是"武",而不是"舞"的基本原则,使中华武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原崛起"区域文化建设中河南武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指出在"中原崛起"这个发展机遇下,河南武术能够找到新的发展方式推动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又能为"中原崛起"的发展提供助力,起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学校武术教育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推动作用。外来体育项目的传播、武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流失、武术课程内容繁琐、课程设置缺少时尚元素及师资力量匮乏等,是影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主要因素,阻碍武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制约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7.
"拳谚"是武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特征,和便于理解、记忆、流传等功能.武术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和运用拳谚,不仅能生动形象地讲述复杂的武术功法,准确地表达武术文化哲理,有效地提高武术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可和自信.  相似文献   

8.
赵秀萍 《考试周刊》2013,(48):193-193
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引进武术文化,可以丰富运动课程内容,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健康、社会等领域积极发展。"武术文化"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行为美感等,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既集中又深刻,既有本质又有表象,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作者分析了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中渗透武术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武术逐步走向国际化,武术套路也随之出现变革.武术无论从节奏和神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美学和艺术化特征.特别是运动美、身体美和精神美在武术中有完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武术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其中"仁"与"和谐"对我国中职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在中职学生武术教学中渗入武术精神教育的研究,指出中华武术精神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