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春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现象非常普遍,调查显示,我国有55%-65%的家庭采取隔代教养的方式。所谓隔代教养,是指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隔代教养现象如此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有的夫妇离婚后,为不影响再婚,将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处的;有的夫妇工作繁忙,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而把孩子交给父母的;也有父母没有教养孩子的经验而将孩子交给老人的;更有老一辈出于疼爱子女,主动抚养、教育孩子,为年轻父母分忧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隔代老人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真实鲜活地呈现隔代老人对隔代教育的认识和感受。研究发现,1.隔代教育之“隔”:听孩子父母的:尽量保持一致;有分歧但尽量隐忍;有分歧、有当面冲突;2.带孩子最深的感受:带孩子很开心,再累也不嫌累;带孩子累,累得要命;自己的孙辈,有责任带好;3.如果能自由选...  相似文献   

3.
隔代养育,不新的话题,却是一直被关注的焦点;普遍的现象,却是一直无法妥善解决的难题。老人也好,年轻父母也好,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养护者。心疼孩子,心疼孩子的孩子,是老人欲罢不能的心结;工作很忙,依赖父母,是年轻人一推再推的坚强理由。我们的幼儿老师,对隔代养育现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让我们走进长椿街幼儿园,听听大家如何说……  相似文献   

4.
一、隔代教育代替了亲子教育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流行时尚,隔代教育取代亲子教育,年轻父母独立抚养孩子似乎成了一种奢侈。许多家长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侥幸甚至是无奈的心理,认为老人带孩子至少不会把孩子带坏,更何况迫于生存竞争的压力,无奈只好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保姆,于是千家万户的老人带着其子女的孩子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一、隔代教育代替了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流行时尚,隔代教育取代亲子教育,年轻父母独立抚养孩子似乎成了一种奢侈;许多家长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侥幸甚至是无奈的心理,认为老人带孩子至少不会把孩子带坏,更何况迫于生存竞争的压力,无奈只好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保姆,于是千家万户的老人带着其子女的孩子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母婴世界》2014,(6):134-135
隔代教育,爱多还是还多?如何对待利弊?年轻爸妈与老一辈的观念冲突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和?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隔代教育的孩子骄纵、任性,认为隔代教育的效果弊大于利,更有人全盘否定隔代教育。但心理专家认为,隔代教育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究竟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注意方式方法,隔代教育也可以一举三得,让父母轻枕,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称为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和长辈住在一起,由老人来管教和照顾孩子。据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最新的一份调查表明,55%以上的成年独生子女家庭都选择和老人同住。如果父母善于引导孩子学会敬老尊老,不仅能营造更为温馨的天伦之乐,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中的敬老传统,还非常有利于找到大家庭家教的平衡点,克服隔代教养的缺点。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榜样是孩子学习各种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来源。如果连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尊敬老人,孩子就更不可能知道为什么要对老人有礼貌了。所以,我们父母首先要把尊敬老人作为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来在农村"隔代教育"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父母去城里打工,往往把孩子留在老人身边,于是祖辈就承担了教育孩子的任务。隔代教育有其优势,也存在弊端,因此,幼儿园应建立与家长之间的教育平台,加强家园合作,实施个性化沟通,发挥教育最大功效,促进隔代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三世同堂的家庭里,多数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种隔代看护很容易造成“厚小薄老”的现象。年轻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老人稍不顺孩子的心意,孩子又哭又闹,夫妻俩就可能会埋怨老人;对孩子的所有要求无条件满足,但对老人的需求却疏于过问;初为父母,难免会在感情和物质上投入太多,甚至以牺牲自我和老人为前提,这样会让老人缺乏价值感。由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父母可能会忽略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的观点,一味  相似文献   

10.
隔代教育是教育领域中较为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新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和乡村中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由老人抚养状况日渐严重的情况下,提升隔代教育质量迫在眉睫。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隔代教育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学前教育的系统优化提高相应支持。  相似文献   

11.
谈隔代教育     
陈笑颜 《幼儿教育》2012,(26):13-15
在我国,祖辈往往承担了全部或部分教养孙辈的责任。孩子要不要交给祖辈带呢?祖辈带孩子会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呢?祖辈和父辈如何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形成合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支持方观点1老人帮忙带孩子,做父母的可以安心工作2岁之前的孩子还不到入托年龄,而家长又往往上班,所以大部分年轻父母选择了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3岁以后,大部分幼儿入园,隔代抚养的比例有所下降。可见在孩子3岁以前,老人参与教养孩子的程度非常高。老人带孩子能  相似文献   

12.
《父母必读》2014,(2):130-132
正如果你能理解到现在帮我们带孩子的老人们,下了多么大的决心,作出了怎样的牺牲,也许隔代育儿中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便能自然而然地化解,甚至被忽略。隔代育儿是中国式育儿的典型模式,似乎有种种弊端。可是现实又让大多数年轻父母只能无奈地作出这种选择,因此经常会因为养育观念、养育方式等和老人闹矛盾。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本期我们暂不探讨"技术"问题,只想和大家聊聊,该怎么看待"老人帮我们带孩子"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3.
“隔代教育”并不是一个很新的话题,但它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有一些孩子是同隔辈的老人一起生活的。因此,做父母的很怕老人会“惯”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可否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也有相当多的老人用他们的爱心、耐心以及丰富的人生经验对孙子辈的孩子给予了很好的教育,在此我们选发几篇有关稿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正先要澄清一点:我们所谈的隔代养育,是指祖父母和年轻父母一起抚育孩子的情形,并不是把孩子完全扔给老人带的养育方式。因此,在两代人协同养育的过程中,相互借力,相互支持是肯定的,但随之而来的,也会是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侵权"纠纷。如果老人明确地知道养育的主体责任人是年轻父母,而年轻父母也勇于承担并且有能力承担的话;如果年轻父母懂得感恩,将化解矛盾的基础根植于此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5.
王莉 《江西教育》2022,(10):74-76
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当作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事项之一.在大部分家长双职工的现实环境下,许多祖辈主动请缨,加入了育儿阵营,参与到家庭教育事务中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助育家庭.需要指出的是,隔代助育家庭有别于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中,孩子的父母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完全由老人或其他人专门...  相似文献   

16.
正看到太多说隔代养育如何不好的说法,但我们毕竟无法一下子完全摆脱这样的生活模式。何况,养育出现问题,不一定都是祖父母的错。老人养孩子全凭经验,可能会犯"经验主义"的错;年轻父母养孩子全凭书籍,可能会犯"教条主义"的错。也许大家各有犯错的时候,当然也有好的经验和观念可以交融。隔代养育,"牵手"最好。场景1踩"禁区"小叶在照顾宝宝方面相当用心,尤其重视孩子的营养方面。2岁的宝  相似文献   

17.
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隔代养育现象十分普遍。隔代养育不仅解放了父母,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祖辈养育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依恋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2011,(4):31-31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孙辈已经成为城市里的普遍现象。很多老人照顾孙辈时,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倾向,他们渴望孩子时时事事“粘”着自己,以“除了我谁也带不好孩子”为荣,甚至认为自己在孙辈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远比孩子的父母重要……对此,教育专家指出,老人对孩子的“依赖症”是隔代教养中祖辈宠溺孙辈的心理根源之一,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孩子任性、  相似文献   

19.
隔代教育是指家长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缺失孩子的教育而将孩子托付于父母的教育方式,然而,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对于世界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为了克服缺少父母教育的隔代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担负起学生教育中家长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0.
卫女士是典型的职业女性,工作紧张忙碌,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原来由老人负责照料,但是老人的教育观念和年轻父母有很大区别。作为父母,卫女士夫妇的教育思想往往不能渗透到孩子心里。于是,他们决定单独居住,管理孩子的生活。这样一来,家政服务员就成为家庭的必要成员。以下是卫女士自己的讲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