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行电大教材《现代汉语》(张斌主编)讲到:复句中的主语相同,主语一般在第一分句出现,后边的主语承前省略。但有时复句中后面分句承前省略主语时,不是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而是承前一分句主语以外的其他成分而省略,省略后语意明确,不会使人产生误解,这也叫“暗中更换主语”,是承前省略主语的特殊形式。为使学生在学习时弄清这些形式,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读了《浅谈文言文句子中主语的省略》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颇有收益.但是,对主语承前省略的部分,似觉有补充的必要. 主语承前省略,就其与所承之句的远近而言,可以分为“主语承相邻分句的有关词语省略”和“主语隔句承前有关词语省略”这样两种情况。对于前者,人们议论得较多,但对后者,却有所忽略.事实上,主语隔句承前省略的语言现象,在文言文里很普遍.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主语承前省略是相当广泛的。可以承前邻句的主语省,承前隔句的主语省,还可承前分句的结构成分省。有人认为,“承前省略是指主语相同的邻近分句中,后面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省略有个必需的前提,即各分句的主语相同。如果各分句主语不相同(即邻近分句主语不相同),也‘承前’或‘蒙后’省略了主语,就会造成主语短缺。”  相似文献   

4.
复句中的分句常有承前省略主语的现象,最常见的是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句的主语而省。如“他常常扛着钓鱼竿,∨去河边钓鱼。”(《钓鱼》)(∨表示省略的主语)。但有时候,下面一个分句主语不是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而是承前一分句主语以外的其他成分而省,这也叫做“暗中更换主语”。它是承前省略主语的特殊形式。小语课本中通常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中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最常见的主语承前省略,是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如:“我万料不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表示承前省略主语) 《祝福》中复句的主语承前省略,除了如上面一例的一般方  相似文献   

6.
从结构上看,主语承前省略的成分不是单一的,可以是承前主语省,也可承前非主语省。从内容上看,主语承前省略一般是可以根据语境明确还原的,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省略还原有一定的灵活性。从表达上看,主语省略是连贯语义的一种组句手段,省略是同层次内的省略,不能跨越层次,否则会导致文气不畅。  相似文献   

7.
汉语句子的主语承前省略,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形式大都出现于复句的第二分句及其以后的分句中,除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省略是常例外,在不妨碍理解、不引起误会的前提下,只要前一分句的某些成分(如宾语、定语、兼语及主谓词组的主语等)与后边分句的主语同形,就可以在后一个或几个分句中构成主语承前省略。但是,单句或复句的第一分句中,是否也可以构成主语承前省略?过去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论述。前几年在语言工作者中发生的“贵宾们所到之处……”句有无语病之争,以及早些年关于“当梅兰芳到达兰州时,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句是否病句的问题(分别见《中国语文》1978年第一、三期及《中国语文》杂志社1959年编《语文短评选辑》),就属这一性质,只是一般没有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罢了。其实,单句或复句的第一分句的主语,在本句中承前省略,也是一种屡见的语法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主语蒙前省略范围和种类的认识,已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观点。对于主语蒙后省略,有些文章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重新认识主语蒙后省略的类型。例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一期)刊载的孙云同志的文章《主语蒙后省略》,认为主语蒙后省略有六种类型:(一)前边分句的主语蒙后边分句的主语而省略;(二)前边分句的主语蒙后边  相似文献   

9.
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考生需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翻译出来。所以,考生应该逐项检查句子的成分,以找出省略部分。一、查主语在文言文中,省略主语的情况一般有三种:承接前面时省略主语,呼应下文时省略主语,对话时  相似文献   

10.
<正> 对于一个句子,一般说来,总是要求结构完整,就是句子里需要的成分必须齐全,不能任意省略(承前、蒙后或对话时有些成分可省略),不然就会导致关系不清楚,产生歧义。但是,作者为了造成语言的灵活性,趣味性,生动性,给人波浪陡起,路转峰回,豁然开朗之感,却有意先把关键词语省略,造成歧义,然后,通过续写方法补充关键性的、表示具体内容的词语,象这种修辞现象我们试拟为“略补”,例如:  相似文献   

11.
状语从句省略可以避免句子重复,突出重点词语,使句子结构紧凑,显得言简意赅。一般当状语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时,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把状语从句的主语和谓语全部或部分省略。当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不一致时,省略之后,应在省略好的句子前加上原从句的主语。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第三段中有这么一句话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对此 ,教参的翻译是这样的 :(他们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了。这是一个省略句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中“不知”的主语无疑为桃源中人。但“问今是何世”中“问”的主语是谁 ,我看未必是教参所说的“桃源中人” ,而应是渔人。首先 ,从本文的省略情形看 ,《桃花源记》多为主语的承前省略 ,所举文句的主语也属此类。但前文的主语有两个 :村中人和渔人 ,此处究竟承接前文哪一词语并非一目了然。类似的句子有 :楚人为食 ,吴人及…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Z1)
病句的类型多,情况复杂;再加上句子长,筛选特耗时间。那么,如何判断病句呢?其实,有的病句是可以抓标志词的。不妨从下面十方面着手:一、关联词关联词是句间关系的标志,主语相同放后边,主语不同放前边;关联词语要配对,不能  相似文献   

14.
省略是运用语言时的一种经济手段。主语的省略是一种合法的语言结构形式。人们对话的时候,主语自然隐去;一个祈使句,主语也可以不出现;一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也往往承前或蒙后而省略。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当省不省,就会造成修辞上的重复累赘,但是如果省而不当,就又会形成语法上的成分残缺。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当省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不当省的呢?即什么是主语的省略,什么是主语的残  相似文献   

15.
课外活动     
一、句子的重音在哪里?由于说话的环境不同,着重点也不同,常常把句子里的某个词说得重一些。在语音学上把这叫作“逻辑重音”。请将“我不会写诗”这句话的前边或后边加上一句话,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句话的哪一个词应当读重音。  相似文献   

16.
省略句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它是主谓句(或称完全句)的省略形式,而不是主谓句的残缺形式。在省略句中,有一部分省略主语的容易与无主句和独立句混淆。我们可以根据这几类句子的特点去加以区别。省略句省略的主语是很明确的,如果需要,可以肯定地补出来,不会有模棱两可的现象。如“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  相似文献   

17.
也谈主语的隐含江苏东台市梁垛中学张文荣复句中,几个分句的主语如果相同,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前后几个分句里都出现主语;二是前边的分句里出现了主语,后边的分句里就不再出现;三是前边分句里不出现主语,而在后边的分句里出现。毫无疑问,后两种情况属于主语的...  相似文献   

18.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里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现以鲁迅先生的《药》为例作个简析,以窥见现代汉语复句中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之一斑.一、承邻句的主语而省.如(“[]”表示省略主语):①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②老栓一面听,[]一面扣上服衣服;[]伸过手去说,“你给我罢.”  相似文献   

19.
何永康主编的《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一本通》认为关联词语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复句中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于位置不当。”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的语法著作里,关于主语蒙后省略谈得较少。其实,主语蒙后省略出现的频率虽然不象主语承前省略那样大,但也是较为复杂的。本文试从主语蒙后省略的类型、条件和表意特点三方面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