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数字化交往成为人类普遍的交往方式,数字化交往的虚拟性和主体间性导致人的发展呈异化发展和自由发展相互交织的冲突状态,有效的学校德育能够引导学生数字化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从而避免异化发展,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但当前的学校德育由于受工具理性的制约,限制了其引导数字化交往合理化的功能发挥.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在交往中存在和发展的。交往的合理性构成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理性的分裂和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交往的异化 ,进而导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遏制。鉴于此 ,恢复人类理性的整体性 ,尤其是用交往理性来修复工具理性的弊端 ,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前,数字社群丰富和拓展了交往资本主义的含义,为数字文明社群主体之间实现交往自由提供了多元路径。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引导,数字社群的交往理性很容易被资本束缚,产生社群交往手段和交往目的的冲突,引致社群生存异化现象。基于此,文章对数字社群生存交往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分析了数字社群异化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扣导致交往行为异化的原因。基于此理论.现代学校教育应警惕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师生交往应以目的性价值统整工具性价值.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通过有效的言语行为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从消除技术异化角度看,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包括交往行为和交往理性、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改善主体学习机制、建立主体间性等内容。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带有鲜明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否定性等特征,但同时又带有一定的调和、改良和“乌托邦”倾向。研究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对消除工具理性张扬,使人类走出主体困境具有重要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学校德育师生间交往关系矛盾化的表现学校德育师生间的交往目的、交往结果或过程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对话、民主、合作和信任,师生间交往出现异化。首先,学校德育师生间的交往趋于功能化;其次,学校德育师生间的交往趋于垄断化;再次,学校德育师生间的交往趋于偏向化;最后,学校德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4):51-58
哈贝马斯围绕"主体—主体"结构建立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批判理论。他坚守人本主义立场,强调社会关系中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和主体间自由平等、合理的人际交往,提出了扬弃技术异化的思路,坚持人在全部价值体系起核心作用的观点。哈贝马斯"主体—主体"交往的合理性秩序,能够有效消除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存在的张力,为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的滥用导致了主体交往的非合理化,也造成了启蒙的困境,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重建理性来解决的,为此哈贝马斯引入话语伦理来构建他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认为话语伦理能够重建对话存在的现实基础,然后主体通过真诚对话实现彼此的互相理解,以便实现主体交流的合理化,进而解决现代社会的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9.
当前交往革命日益扩大,马克思交往理论需要适应当代的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以人学为基本遵循,从“现实的人”出发,对“异化的人”进行批判,并寻求“全面的人”的发展逻辑,科学系统地诠释了马克思交往理论所蕴含的宏大人文关怀和深厚人学意蕴。通过对“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全面的人”的深度剖析,对于优化当代社会的交往质量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  相似文献   

10.
陈志刚 《教学与研究》2004,11(11):16-22
哈贝马斯在反思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交往理性思想,试图以交往理性的发展来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对微观生活世界、政治异化的分析是对马克思的有益补充,但他误解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错误地批判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局限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哈贝马斯自己也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困境,其交往理性思想最终不过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从"合理化"概念入手,围绕理性建构问题对韦伯的理论局限性和建设性分别进行了揭示,进而提出了一个以"交往理性"包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理论设想。以此为起点,合理化概念中的理论盲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立足于"合理化"与"生活世界殖民化"这两个核心命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从韦伯到哈贝马斯的理性建构之路也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历史传承性。与此同时,这两个命题所包含的现代性困境及其解决策略,也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认知框架中得到必要的揭示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消费社会的来临使得教育消费主义日益兴盛,其根源在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式微。工具理性把教育当作可供消费的"物",从而使其陷入远离育人使命的异化境地,走出异化的道路是通过自由教育回归教育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大学生网民虚拟交往异化的各种表征入手,分析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的本质,探讨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矫正的有效方法,试图通过有效方法矫正大学生虚拟交往异化,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虚实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宋学欣 《中学教育》2010,(4):45-49,55
针对我国当前课堂交往存在着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异化现象,分析课堂交往异化原因,立足于主体间性,提出课堂交往的实践策略,提升课堂交往的合理性,还课堂交往以本真,使课堂交往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邓壵灵  唐蕾  周思  沈妙纯 《高教论坛》2022,(1):84-88,10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主体—主体”的结构关系,其核心特征包括交往的主体间性、合理的生活世界和理想的语言情境。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视角,聚焦于交往过程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总体情况。从教师和学生两大角度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工具理性占据师生“生活世界”;师生交往行为缺乏有效性;缺少对话性和情感性的互动情境。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师生重塑价值理性、师生交往行为合理化、师生共同构建理想的互动情境。  相似文献   

16.
交往问题为人类理性所反思,并成为哲学、伦理学领域的前沿课题还是晚近的事情。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到当代思想家的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理论,所涉及到的交往异化现象遍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存在领域。现代交往的异化突出表现为:交往主体的手段化、客体化、数字化、抽象化、原子化,主体自我实质上经历着一个精神分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交往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思想史地位远高于异化劳动理论。交往异化是当代人面临的困境,马克思的交往异化理论为我们走出这种困境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交往理性克服工具理性的膨胀和现代理性的分裂,捍卫了现代性及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的解放或发展之路,将理性观拓展到富于实践、辩证特点的时代新境界。高职院校要审视其德育教育困境,置换其令人诟病的理性基础,导入契合多元交往、和谐发展时代特征的德育新理念即交往理性。高职德育应在目标内容上实现价值理性的统帅,话语方式上采取交往对话式,德育载体上构建交往活动项目。  相似文献   

19.
如何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这个问题,哈贝马斯从对理性的重新阐释入手,提出“交往理性”,以补充“目的理性”的不足,力求拯救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局限于单一的目的理性即工具理性而导致的异化现状。本主要对上述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学校德育师生间交往关系矛盾的表现,分析了形成原因及其超越问题,意在于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学校德育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对话、交往关系,使学校德育主体走出交往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