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与评价【金题展示】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2005年湖南卷第21题,原题阅读材料《贝多芬:一个巨人》略)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3  相似文献   

2.
试考“考”     
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建类一首”理解不一,故有形转、意转等数家之说。然对“同意相受”则意见较一致。再阅《说文解字》正文。许慎于“考”字下注“老也”,又于“老”字下释“考也”。可见“考”“老”两字意思无二,是谓“同意相受。”然观《楚辞·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其中“考”字历来均注释为“父”。《尔雅·释亲》中也记有“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云云。《尚书正义》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下注:考妣,父母。“考”字在上述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均不能与“老”字互训、相代。可见《说文解字》中“考,老也”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3.
备课拾零     
一、《挺进报》的一处“《》”初一册《挺进报》中有一句: “指示说:第一,刊头立刻取消,不许再写《挺进报》、期数和出版日期”。这句中“挺进报”三字上的书名号应取消,因为书名号是“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的标点符号。这里如在“挺进报”三字上加上书名号,就代表了挺进报这种报纸,正如课文中另外几句: “一九四七年秋天,重庆地下党发行了《挺进报》。”  相似文献   

4.
初一册课文《挺进报》中(112页)有这样的话:“不许再写《挺进报》、期数和出版日期”。我觉得这里的“挺进报”三字该用引号而不该用书名号。文中意思是,监狱党组织从斗争策略考虑,要成岗写《挺进报》时不要  相似文献   

5.
1988年版全国通用语文课本面世以来,对其文言文注释,已有不少人写过文章,匡正,或作补充。笔者对别人写过的,一般不再重复,这里只写些人所未及的问题。 一、初中第一册《两小儿辩日》中有:“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课本注:为,以为,认为。 课本注有来历。如《谷梁传·宣公二年》:“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把这个“为”字释为“认为”。 但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在“孰为汝多知乎”句下引王重民曰:“《类聚》一、《初学  相似文献   

6.
寒山子《寒山寒》诗有云 :“寒山寒 ,冰锁石。藏山青 ,现雪白。日出照 ,一时释。从兹暖 ,养老客。”今按“寒山寒”后一“寒”字 ,既承寒山子隐居之处名而言 (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云其“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岩”) ,又有引伸而别具意象 ,且与后之“暖”字相应 ,盖言己 (诗中“老客”乃寒山子自称 ,说见项楚先生《寒山子诗注》 ,中华书局 2 0 0 0年版 )得道则心不寒也———心不寒 ,庶几身亦不寒耶 ?又 ,寒山子《人问寒山道》诗云 :“人问寒山道 ,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 ,日出雾朦胧。”与前录“日出照”而冰雪“一时释”有异…  相似文献   

7.
说“寒蝉”     
每次读到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我心里就犯嘀咕:深秋时节,哪来蝉鸣?“寒蝉”是何意?“蝉”前冠一“寒”字,是说蝉觉得寒冷而鸣声凄切吗?古诗词写到蝉的很多。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生性高洁的蝉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8.
一、论通假字的对立面通假字的对立面是什么?当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所通的是本来有的字王力《“本”和“通”》:“所谓‘本字’,指本来有的字.人们不写本来已有的字,而写一个同音字,那才是假借字.如果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字还没有产生,那就无从‘通’起.”这里说的“假借字”,通常说作“通假字”.这里说的“本来有的字”,应该是指产生在第一次使用的某一同音字之前的为标记词而专造的字,以及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9.
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都提出了一个“不写之写”的问题。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谈到《金瓶梅》的作者写的六个妇女用了不同的方法时说:“其正写者,惟瓶儿、金莲。然而写瓶儿,又每以不言写之。夫以不言写之,是以不写处写之。以不写处写之,是其写处单在金莲也。”脂砚斋在第三回的夹批中说道:“写如海实不(按:此“不”字当衍)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相似文献   

10.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丽的山水小品。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入题写出游 ,而是紧扣一个“寒”字 ,从四方面渲染城中“余寒”景象。“燕地寒 ,花朝节后 ,余寒犹厉” ,开篇即点出“寒”的特点 ,而后从时节的角度写寒。“冻风时作 ,作则飞沙走砾” ,这是写寒的情状。“局促一室之内 ,欲出不得” ,这是写烦闷的心情 ,因“寒”才“局促” ,“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 ,未百步辄返” ,每每按捺不住顶风出门 ,却都不到百步就折返 ,这是“寒”造成的结果。文章用这一自然段的篇幅 ,从这四方面极力渲染“燕地”之“寒” ,正是为了将自己迫切出游的心情暗示…  相似文献   

11.
唐朝诗人孟郊,曾在自已作品中写过不少有关身世寒贱、生活困苦的作品.如在《哭秘书大监》、《病起言怀》、《伤时》等诗中,他自称“贱”,《上达奚舍人》、《北郭贫展》等诗中,他自述“贫”.他曾多次描述自己衣单身寒.如:“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叹命》)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商州客合》)“贫病诚可羞,故床舞新裘.”(《卧病》)多次描述自己腹饥肠愁.如:  相似文献   

12.
一“老”、“道”、“脑”这三个字都是多义的。但在用作词尾,粘附在一个词的后面,表示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属性时,则用法相同,在古典戏曲中这种现象较普遍,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构词形式。兹举例证如下:(一)用“老”字作词尾者,例如:当提到人的眼睛,则曰“渌老”,如《西厢记》一本二折《小梁州》:“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或作“绿老”,如《太平乐府》卷九高安道散套《淡行院》:“矁粘的绿老更昏花。”或作“六老”,如《雍熙乐府》卷四散套《村里  相似文献   

13.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注:“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按:此条注释不甚妥当。“之”字不是句中助词,而是代词。“或受之饥”是一双宾语句,“或”字是主语,“受”字是谓语,“之”字是间接宾语,代“一夫不耕”这种情况,“饥”字是直接宾语。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有人因之受饥”。动词“受”字在这里是“因动”用法,含有“因……受”的意思。间接宾语“之”表示动作发生原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两句话在《管子·轻重甲》中写作“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为,因为)。“或受之饥”与“民或为之饥”意思完全相同,而句式不同。“之”字在句中不是助词,而是代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全唐诗》第七册435卷4821页作“幽咽泉流水下滩”。“水”字下注云:“一作冰”。“滩”字下注云:“一作难”。我以为应是“冰下滩”。“水”当是“冰”之误。“泉流水下”讲不通。因泉也是水,总不能说“水流水”。上句“莺语花底”,下字“泉流冰下”,两两相对,异常工整。至於“滩”字,是唐代的一个俗语词,在这里是“气力尽”的意思,其本字为“痑”,又写作“瘅”。如:《广韵》上平声二十五寒韵:“痑,力极”。《太平广记》第五册卷212“资圣寺”条(出《酉阳杂俎》):“棱伽效之力所瘅”。力所瘅即力  相似文献   

15.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丽的山水小品。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入题写出游,而是紧扣一个“寒”字,从四方面渲染城中“余寒”景象。“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开篇即点出“寒”的特点,而后从时节的角度写寒。“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是写寒的情状。“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这是写烦闷的心情,因“寒”才“局促”,“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每每按撩不住顶风出门,却都不到百步就折返,这是“寒”造成的结果。文章用这一自然段的篇幅,从这四方面极力渲染“燕地”之“寒”,正是为了将自己迫切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第二段写出游作铺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17.
[教例简述] 教例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82.11.p16王在、沈涛文): 分析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在浅文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应用。如教学《哥白尼》,要使学生对课文中丰富的内容能加以概括,可选用下列训练形式。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纪念哥白尼的短文。 2、为“哥白尼纪念碑”撰写300字以内的碑文。 3、为名人词典写一个不超过200字的介绍哥白尼的词条。 4、以“知识小问答”的形式,为黑板报写一篇介绍地动学说的400字以内的稿件。这样练,不仅角度新,方法也不落俗套。教例之二(见《中学语文教学》92.4.p14宁鸿彬文) 下面做个练习,请同学们把《哥白尼》和《祖冲之》这两篇课文作个综合介绍。具体要求是:第一,要把两篇课  相似文献   

18.
活 动 内容 : 义务 教 育 课 程标 准 实 验 教 科 书 语 文 一 年 级 下 册 《识 字 二·十 二月 花 歌》。 活 动 目标 : 1. 识“兰、桃”等 14个 生字 ,会 写“仙、旺”等 8个字 。 认 2. 初 读儿 歌 ,读 准生 字,敢于 说出 自 己的 记字 方 法。 3. 过学 习 活动 增 强 学 生的 自 主 合 作、探 究 学习 能 力 ,培 养 通学 生的 方 法意 识和 在 生活 中主 动认 字 的习 惯。 活 动 过程 : 活 动 一我 会 认:情 境 识字 ,积 极参 与 师 :小 朋友 们 ,今 天结 识 你 们 这么 多 新 朋 友,老 师真 高 兴。 作…  相似文献   

19.
“呜”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 ,绘声绘色 ,把一场口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 ,真可谓“众妙毕备”。文中写表演者摹仿一家人被惊醒后 ,有这样一句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其中的“呜”字 ,文下的脚注是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呜”后带宾语“之” ,而这里的解释偏重于“轻声哼唱” ,这便很让人费解。近日读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 ,其中一篇题为《一节历史掌故 ,一个宗教寓言 ,一篇小说》 ,文中引用了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二篇《舅甥经》中的一段 ,文曰 :“甥既见儿 ,即以饼与 ,因而呜之。”钱先生顺便提及了“呜”字的解释 ,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20.
校园幽默     
学了《谈笑》一课,王老师让同学们仿写一篇题为《谈哭》的文章.小明灵机一动,将《谈笑》中的“笑”字全部改为“哭”字交了上来.这一下,创了许多新鲜的词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