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日本义务教育开设课程分析 纵观日本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内容,日本义务教育课程呈现出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与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课程设置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课程的体验性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日本文部省的教育改革战略重点.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点表现为"生存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日本战后走教育立国的路线,经过三次教育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这些改革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和修改<学习指导要领>(教学大纲)来实现的.在新修改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在面向21世纪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指导下,日本在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增设"综合@学习"时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生存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素养"是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世界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本世纪初生成"核心素养"理念并成为教育改革潮流,最近5年多来经过本土化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性教学目标思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于2016发布,新的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具象了该框架。在推进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以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去认识核心素养,可以促进新课程观的建构,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体育学科如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的培养、体育学科课程改革等都不容忽视。该研究以“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对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及其研究热点进行阐述,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视角。研究采用Citespace5.2软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理论框架模型的构建、核心素养与课程关系的研究、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研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体育课程改革应强调统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论内涵和指标体系、加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体育课程改革、引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探索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综合学习与学科教育——日本关于综合学习的不同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将培养“生存力”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根据基本方向而进行的课程改革把严格精选教育内容和开展横向的、综合性的学习作为培养“生存力”的两大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4年3月《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为教育改革明确了方向。本文以高中英语教学为切入点,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探讨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推动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标志着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及实践成了制约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新的课程实验改革,越来越多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应用于一线的初中数学课堂日常教学当中。新一轮的初中数学基础教育改革针对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那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解析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探究出一套更先进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旭平 《江苏教育》2017,(10):17-19
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小社团,大舞台——社团活动可以让核心素养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一是在构建社团活动的课程体系中培养核心素养:创新社团活动的课程开发、建设社团活动的课程载体、挖掘社团活动的课程资源;二是在转变社团活动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核心素养:把"自主"作为社团活动的基本理念,把"合作"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方式,把"探究"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特征,让社团活动从"兴趣化"发展走向"课程化"实施。  相似文献   

10.
核心素养理念运用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丰富教学手段,夯实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改革教育理念,强化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研究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倡导“教师教育”的概念替代原来的“师范教育”,然而,与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相适应,未来教师教育研究的需要关注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困境,21世纪的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虽然这一理念并未彻底否定知识学习的作用,但亟须基于此理念重新定位知识学习。在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最终要为儿童的生活服务,应以“生活逻辑”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接生活、通达意义。基于这些定位,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在现实生活的需求中学习生活的智慧,从感性认识通达一定普遍性的“体认之知”,在体验、讨论和探究中通达“体认之知”,发掘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生活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经验主要包括: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创新;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不拘一格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其在实践层面产生的效果包括:转变了教师观念,提升了教师水平;促进了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所提高;提高了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数学教育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反思和批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数学教学观的反思主要体现于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强调学生个体的"意识的建构";呈现静态知识方式,创设学生个体的"认知的情境";重构思维发展模式,塑造学生个体的"茎块式思维";培养问题质疑能力,强化学生个体对"问题的反思";突破师生交往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关乎高校的教育质量,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新时期下的思政教育难度增加,为响应国家“三全育人”的号召,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精神,通过课程思政将控制理论思想与思政教育理论结合,借鉴负反馈、串级控制、前馈控制、耦合作用等控制理念指导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欣 《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58-259
在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文章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探索适合海关管理和审计专业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有效路径,授课实践表明,相关教改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伦理观念,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和隐性教育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BC省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对时代发展背景研判--"儿童正在踏入什么样的世界"、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谋划--"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儿童"的基础上,将"培养有教养的公民"作为总的价值导向,将核心素养作为价值实现的根本载体与线索的全方位课程改革.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实与转化,其确立了"知道-践行-理解"(KDU)的课程模式,重新设计了课堂评估、省级评估、国家与国际评估的三级课程评估模式.该文以六年级数学课程的实施为例,详细介绍了探究教学、个性化教学、合作教学与在地化教学等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化学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网络教育资源。对化学网络教育资源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和实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重要作用。以webQuest(网络研究)为例,对高中阶段的“化学与能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