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邻避冲突"是由"邻避设施"所引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邻避"的相关问题在国外以及台湾地区的研究相对成熟。1907年后,"邻避"问题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立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自觉"与"自利"这两种视角出发,试图综合两种因素,提出指向一种整合式的分析思路,以供学者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基础设施建设选址引发的邻避行动,近年来在国内屡屡成为关注焦点。其实质是部分基础设施带来的负外部性损害了周边居民的利益,进而引发反对。本文辨析了邻避行动的相关概念,从理念层面和制度层面解析当前政府和社会在治理邻避行动中的困局,期冀探索出治理邻避行动的路径。本文的创新与价值在于:一是在国内邻避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拓展对其治理路径的探析;二是将本土化特征与国外对邻避的一般认识结合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采取封闭式决策模式,公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受到侵蚀,在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受邻避情结的影响,极易引发邻避运动。分析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显著特征与演进逻辑,运用负外部性、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心理5个层面对我国邻避运动的多元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对中国式邻避运动的缓解与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服务设施的建设中,部分公共设施因为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效应,属于公众嫌恶厌弃型的公共设施,使公众产生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抵制情结。通过分析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发现公众的心理因素、经济因素、信任危机、公平性问题以及决策的公正性是导致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因此,政府需要厘清自身角色以协调多方利益,扩大公民参与以降低邻避意识,科学选址以弱化位置的邻避效应,提供风险保障以缓解居民的担忧以及合理补偿以提高满意度,借此来缓解和疏导公众的邻避情结。  相似文献   

5.
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社会,需加强环保科普,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构建高校“环保科普+思政教育”的新模式。高校环保科普应以环境热点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使其学会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以环境保护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引,开设具有思政特色的环保科普类通识课程;建立融媒体环保科普常态化格局,让环保科普和思政教育双管齐下;通过环保科普使学生树立环境伦理意识,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另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维权意识也在增强,由此而引发的为建公共设施而起的群体冲突也在增多。本文通过分析S小区的"邻避"冲突事件,以公共服务的视角,探讨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并提出三条建议,为"邻避"冲突寻找其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合肥市为个案,分析邻避设施选址涉及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可分为: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个人利益、企业利益。邻避设施的选址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它们只是选址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它的背后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邻避设施及其效应损害了附近居民的利益,就应该补偿。邻避补偿可以分为两类:对于邻避效应的直接补偿和由于邻避设施的建设而引起的间接补偿。现在的补偿多属间接补偿,由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对个人补偿;作为直接补偿的生态补偿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涉及政府间的利益和企业与个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常住人口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逐渐增多,伴随而来的邻避冲突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邻避冲突的现实困境,找到解决冲突的策略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邻避冲突涉及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民众等在内的众多利益主体。所以,它的有效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来完成。此外,由于我国目前对邻避事件的解决尚处于协同治理初期,多方合作的优势还很不明显,这就要求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即通过完善自身建设,同时培育多方力量,使各方积极有序的开展合作,确保协同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此来实现邻避冲突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邻避冲突呈频发态势。转型期中国邻避冲突的大量发生,固然与邻避设施的负外部性密切相关,但很多时候其根源还在于政府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偏离了"公共性"的价值取向,忽视甚至无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暗箱操作。协商民主理论主张通过对话达成共识,作出决策,这为邻避冲突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让公众真正涉入攸关自身利益的邻避决策中去,通过多元主体充分讨论、协商、对话,在公民参与、风险沟通、利益兼顾、理性互动等方面建构具有内在稳定性的机制,这是保证邻避决策"公共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大量邻避设施的建设引发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邻避设施对社会公众有广泛的影响,这类事件的发生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从法律的角度探求这一问题的规避路径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认真研读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结合现实发生的案例,试图以法律为视角,着重分析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决策缺乏公众参与,程序不正当;立法存在空白,司法维权艰难这两点原因提出:合理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立法、加强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是城市邻避设施建造决策时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现有的研究忽视了对邻避冲突各方进行结构化分析。通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视角,从影响力、合法性和利益性三个标准,可以将邻避冲突的主体归纳为关键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利益相关者三类。而在分析了中国石油Y省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决策案例后可以得知,当前城市邻避设施建造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呈现出四大特征:公众参与在城市邻避设施建造决策中的强化,关键利益相关者受到高度关注,次要利益相关者的相对忽视和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详细介绍了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基本状况,对几种典型的生活垃圾焚烧锅炉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了大型公共设施PPP融资经营模式;分析并讨论了垃圾焚烧发电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垃圾焚烧发电产业中二噁英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垃圾焚烧锅炉的国产化趋势以及"邻避效应"在垃圾焚烧发电产业的应用研究是今后重点。  相似文献   

13.
高铁邻避问题根源于高铁建设的外部性:负外部性的集中施加导致利益受损群体认为自身受到不公平对待,继而向外界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正外部性的溢出造成"搭便车"现象,受益群体并不会对负外部性的解决施加援手。解决外部性的关键在于降低受影响民众与建设方自愿平等协商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邻避型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邻避设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借鉴美国环境纠纷解决替代机制与日本公害防止协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强化基层管理,树立基层政府权威;发挥业主委员会功能,整合社区群众利益;科学确定邻避设施位置,使决策公开透明;给予适当回馈补偿,促进环保协议签订.  相似文献   

15.
论述移动通信网络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而作为其技术支撑的基站建设却面临着邻避效应。以福州市12345政府网络公共服务系统中关于"基站"的相关诉求为例,疏理2006—2015年的诉求内容,在描述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矛盾现状、民意所向的过程中揭示基站建设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应对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邻避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邻避行为一般是指社会民众对于那些虽然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公共利益,但却具有一定危害或潜在危害的邻避设施建设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的抵触行为。行政机关对解决此问题显示出乏力,陷入邻避困境。邻避困境的成因在于多元利益的整合失衡、相关法律规定限制以及"家长式"行政理念导致透明度与参与度不足等。公众参与作为与公众联系最密切的法律制度之一,对解决邻避困境十分重要。可以公众参与为制度载体,对应其成因,探索解决邻避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彭映艳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6):59-61,65
林语堂的"避隐"思想,不是为逃避社会与生活本身,而是为逃离政治与是非的漩涡。这既是他的存身之道,又是他追求诗意审美生活情境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在他的创作及其生活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20.
关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居民信访投诉呈多发态势,且具有从质和量两方面不断升级的趋向,而环保部门的处理结果却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这些问题背后的推手正是邻避冲突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以法治思维化解邻避冲突:明确法律法规依据,发挥主管部门牵头作用,选址规划先行;对做出特别牺牲的居民给予标准明确公平合理的补偿;全面公开相关信息,推动公众参与,实现双向沟通;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健康保险;加强正面宣传与引导,积累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