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瘦马图》,纸本、设色,半唐斋主人王伯敏1957年春得之于南京棠棣书铺。据铺主相告,此画原藏庞氏“虚斋”,但不详何时何故散出。庞氏在藏画手稿中曾提到,说此画有“钱南园题字,罗理工之笔也”,可是该画没有虚斋收藏印。罗理,明时真宁人,善画人物、驴马,然而该画又不见一字款书,而在画的右上方却留着明显的挖补痕迹。王氏在此画付裱前,为了查看挖补处的情况,请裱画帅沈子明将画心剥出,在画心反面的左下角发现贴着一纸灰色小条子,上有楷书,一字仅一粒米之大。上书:“天启乙丑朱彀宝之”八字。细心将纸条剥下,不意手指一触即成粉末,一点痕迹没  相似文献   

2.
家乡的田间小径长着一种小草,因为它刚刚冒芽就长出了草头,我们都叫它草头草。斗草头,是我童年时和伙伴们玩得最开心的游戏。  相似文献   

3.
万欢 《职业圈》2006,(12):3
两粒种子掉进了泥土,它们便开始了生长的历程。一粒种子长成了小草,另外一粒成了小树。小草非常羡慕小树,可它怎么长也长不到小树的高度,它无法离开地面,它眼睁睁看着小树一天天长高,终于成为参天大树。很快,大树又将自己的地盘苦心经营成了跨国集团——森林。揭望长高的小草怎么也无法长高,但它发现,它越想生长,它向远方伸展得越远,最终它建  相似文献   

4.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为白描长卷,是宋代画家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的稿本。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从一位外国人的收藏中发现了它,不惜重金购回并为之定名,在画坛传为佳话。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而《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则是民间艺术家胡阿寿的开山之作。胡阿寿出生在绍兴湖塘陌坞村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酷爱画画,少年时在乡间写生,为“十里湖塘”的山水风光所陶醉,常常画得连饭都忘了吃,被乡人视为“画痴”。成年后他走乡串户为农民做漆匠、画彩画,常为自己功底浅薄而困惑,于是他下决心发奋学习,经人介绍到杭州拜访吴  相似文献   

5.
燕良轼、姚树桥、谢家树、凌宇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脸”与“面子”就其最初的含义来看,脸指“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面子指“物体的表面”,二者虽然所指有所不同,但均指有形存在之物,因人的一张脸与物体的表面都是人用感官得到的,既看得见又模得着。  相似文献   

6.
收藏是一种情趣盎然的文化活动,上海的家庭收藏馆占了全国半数之多,有“半壁江山”之誉。据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会长吴少华先生说,目前上海热衷于收藏的人数有30万,已建立的家庭收藏馆有70余家!上海家庭收藏馆的藏品种类繁多,计有书籍杂志、金石书画、陶瓷玉器、文房四宝、摄影图片、商标票证、鱼鳞蝴蝶、古今钱币、贝壳怪石以及算盘、筷子、酒瓶、钮扣、绣鞋、古匣、钟表、铜锁、奖章等等,多达200余个门类。 凡为家庭收藏馆主,可说个个皆为痴迷者,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7.
黄果树大瀑布堪称中国第一大瀑布,它高74米,宽81米,气势磅礴,宏大壮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撰文描述其状“一溪悬岛,万练飞空,捣珠崩玉,飞沫反涌,盖余所见瀑布高峻者有之,而从无此阔大者。”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广州市政府友好访问团出访洛杉矶、温哥华两个城市,专程向两地政府赠送重达半吨的青铜甬钟。此钟原形乃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古物,它象征人类和谐与太平,作为庆祝“广州——洛杉矶结好20年”、“广州——温哥华结好15年”的永久性礼物。千年古钟,万里馈赠,两地政府与人民情深义重。广州地处中国南大门,对外交往历史久远,得改革开放之先,与世界往来日益频密和  相似文献   

9.
存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中,西湖北山山系最东端有一处山岩灵石,杭人俗称其为石塔儿头。它突兀于街市,能俯瞰城区,扼北山之要冲,掐保傲之咽喉,地理位置极佳。就在这块赭红色的“石塔儿头”东端,有一座砖混结构、五角转楼、清水砖墙、红格木窗的西式别墅——石函路6号。它依山取势,坐北朝南,雄踞西湖断桥之畔。房屋二至三层,错落有致,布局呈南北向多开间排列,总占地面积在23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淄博纪行     
“1990年5月,在新建设中的山东济青高速公路临淄段的路基F面发现了大掣殉马坑,南北长30.8米,马与车呈东西向排列,10辆战车32匹战马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蔚为壮观。经考古鉴定系春秋中期,距今2600年,时代之早,规模之大,配饰之精美,保护之完好尚属世界罕见,并巧与高速公路同在一处,形成了‘上下二千六百年’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周逢俊笔名周边。1955年10月生于安徽巢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要展览: 1999年当代中国山水画、风景油 画展。 第九届全国美展。 作品《黎明》获迎澳门回 归全国书画展览银奖。 作品《原上秋风》八选全国第二届中国花乌画展, 获优秀奖。 2001年作品《唐人诗意》获庆祝 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 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主要收藏: 《曙光》由台湾山美术馆收藏。 《唐人诗意》两幅为中南海收藏。主要个展及联展: 199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 “周逢俊现代水墨山水作 品展”。 在北京可创艺苑举办“马 海方、周逢俊、方兆麟、朱 雅梅作品联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边陲小镇片马的岗房乡是茶山人居住的地方。茶山人是景颇族的一个支系,片马古老的土著民族,他们主要集中居住在几个自然村落,现在仅有200多人。过去,茶山人以狩猎为主,猎得兽类,将头、角悬于家中的篱笆上,以显示主人的狩猎才干。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辨《毛诗》中的五个联绵字:(一)“虺”之言委顿也,犹言委靡不举,并非“病”名,而是“病”貌。毛传所云“病也”之“病”,乃疲弊之义。(二)“蔽芾”之言()孛也,草木茂盛之貌,毛传云“小貌”,失之,朱熹集传云“盛貌”,得之。(三)“委委佗佗”,是联绵字“委佗”的叠音形式,雍容自得之貌,毛传分为“委委”与“佗佗”而释之,失之,朱熹集传云“雍容自得之貌”,得之。(四)“夭绍”之言窈窕也,身材高挑,体态优美之貌,朱熹云“纠紧之貌”,失之,马瑞辰以为“夭绍”与“窈纠、忧受”同为形容美好之词,得之。(五)“穆穆”之言也,犹言“”,形容勤勉不已,毛传云“美也”,不确,朱熹集传云“深远之意”,失之。  相似文献   

14.
魏建忠先生创办的“华夏婚书第一馆”以收藏的婚书历史之久、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而闻名三晋乃至全国。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相似文献   

15.
“文物回流”“回购文物”是近几年新生成的词组,熟悉的人不多。相反,在国人记忆中扎根的是“文物掠夺”“文物流失”“文物走私”等内涵沉重的话题。百多年来,大量的中国文物流失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沉痛,中国文物回流是国人敢想而不敢信的心结。斗转星移,时代进入新千年,国内艺术品市场不仅成火爆之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亦开始加速回流,并成为国内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们追捧的对象。《淳化阁帖》的漫漫回归路被收藏和书画专家称之为“祖帖”的千年国宝《淳化阁帖》,以450万美元之价在美国被我国收购,于2003年4月14日入藏上海博物馆。7月25日,…  相似文献   

16.
魅力荣成     
在山东半岛最东端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海滨城市——荣成,它三面环海,海岸线长500公里,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地区。春秋时代荣成被称为“朝舞”之地,意思是风光之美,连朝日都不愿离去,为之“且舞且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活动中,荣成市以  相似文献   

17.
博雅 《职业圈》2008,(13):86-88
盛世收藏——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艺术品市场日益繁荣,它的发展速度之决、行情走势之高令人咋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拥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同时一些有着企业背景的博物馆也应运而生。这些博物馆中无论是保利博物馆的青铜器、长风堂博物馆的字画还是观复博物馆的瓷器、紫檀博物馆的家具等等,其规模之大、收藏品之精,令人惊叹。据说过去的企业家要看名车、高档别墅或是高尔夫球员的级别,现在比的是谁的艺术品更有水准,谁更有鉴赏眼光,谁拥有的艺术品更有品位。而对于企业来说,收藏高档艺术品也是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延伸企业文化的一种途径,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成为了企业从事收藏的最大动力。 可以说,企业收藏已成为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走进一些典型的企业收藏背景的博物馆一看究竟。  相似文献   

18.
楚国车马坑     
考古专家称位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古墓群是中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楚国车马坑。九连墩大型战国古墓是战国中后期楚国(公元前300多年)的墓葬。1号车马坑距墓坑约25米,坑口呈长方形,长约52.7米,宽约9.5米,残深2.3米。坑内发现了随葬车辆33乘,葬马72匹。其中一车驾马6匹,其他的车辆均驾马4匹,考古工作者推测九连墩古墓主人至少是“封君”。“封君”是当时楚国的核心领导层成员。  相似文献   

19.
橙黄橘绿时节的一个初秋早晨,浙江衢州庙前乡一个农民兴冲冲地牵着一头膘肥体壮的大牯牛上山放牧。牛在橘林旁大口大口地啃着鲜美嫩草,啃着啃着,谁知不到半根烟时间,这头壮硕的大牯牛突然“噗通”一声翻倒在地,只见它两眼憋得通红,四脚朝天乱蹬……“什么病来得这么急,这下可怎  相似文献   

20.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