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新乐府更是明确地以关心政治,反映时事为已任,大量从政的文人,因为远离文学创作,尽量在公文中表现文学才华,古代文官系统中的主要从业者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古代公文文采斐然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典型史实为题材,借助逻辑学、语言学、写作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成果,来总结和论证我国古代政治辞说的艺术技巧.文章从政治辞说的理论根基入手,探讨逻辑论辩在政治辞说中的基础作用,并以古代公文的写作范式为例具体分析政治辞说的写作技巧,以社会禁忌的广泛存在进一步透视在政治辞说运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避讳技巧.  相似文献   

3.
公文为临民治事之具,公文的制发与民无涉,这是中国古代公文的传统。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国公文制度将国民纳入公文作者系统,国民以公文为工具,表达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权利诉求,在公文制度上维护了"主权在民"的面子,在公文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实绩,是近代公文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4.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左翼作家的"群体情结",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体现之一,由左翼文学的亚政治文化特性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决定,是文学成员自觉追求的结果,应该予以历史地理解.作家在转移过程中历经抉择痛苦,艺术个性消融、观念转化程度因人而异.个体向群体转移,一定程度限制作家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和主体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但在推进文学的平民化、大众化方面具有相当功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不同路径和方式继承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其中本雅明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改变了文学艺术的构成方式及其与大众的关系,为现代艺术发展指明了一个目标,即如何处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论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政治处境的关注,预示着有界的文学向无边的文化推进。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到文化的"政治实践"变迁所引起的文学媒介化与文学边界的移动反映了传统文学的惯例、规则遭遇的解构。  相似文献   

7.
秦振芳 《文教资料》2013,(29):147-148
西汉求贤诏作为古代公文诏令文书中的典型代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功用。本文从诏的历史沿革、西汉求贤诏的具体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三个部分展开研究和探讨.着重从求贤诏的具体内容研究其在选拔人才、维护统治、史料凭证三个方面的作用,以此从古代公文的角度研究古代历史与政治,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艺术角度审视古代公文,可以看到作为历史文化原型之一的古代公文具有古朴的政治审美特性,诸如“文”与“道”的有机统一、人性化的“美刺”手段、对于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以及艺术与精神的完美结合,等等,这种近于本色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类精神追求的巨大张力和古人审美意识之觉醒,对于现代公文写作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深受本土文学经验的影响和制约.本土经验是指本土文化传统、语言系统、时代背景以及思想方式、心理结构、道德规范等,具体到文学来说,文学观念、文学感受方式、文学知识等也是“本土经验”的重要内涵.中国近代文化是一种转型期的文化,它具有某些现代性,但总体上还属于古代类型,特别是在语言和文学上.近代本土文学经验决定了时人会按照近代中国文学的观念和方式去理解和表述外国文学,从而使中国近代的翻译文学风格倾向中国古代性.当时,文言是中国通行的语言,古文是正宗的文学语言,用文言文来翻译西方的文学,是标准、正统的翻译,一是出于接受和理解的需要,二是出于显示西方文学身份的需要.我们不能站在现代文化的本位立场衡量近代翻译.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不以“准确”为宗,而以“正当”为度,这种选择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决定了抗战文学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这使得抗战文学表现出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价值趋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正气、骨气、义气,以及缘、忍、孝等许多东西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为政以德"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作为中国古代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纽带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古代"为政以德"思想的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特征,中国古代"为政以德"政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官方哲学的儒家思想以原始周文化的"以文为治"为核心而建构,其经过孔子推崇与张扬而升华为儒家的意识形态与信仰,进而构建中国古代以文为治的基本文化传统,而这种文治思想具有极大的政治与守旧色彩,当这种文治思想渗透浸透进文学领域,使得中国文学中充满了浓浓的政教保守色彩,这种政教保守色彩在中国古典散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给中国散文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罗丹 《文教资料》2014,(29):101-103
魏文帝曹丕在中国古代公文史上一直是公文理论批评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公文创作的实践人。曹丕的公文写作文种众多,不仅文中包括多元的政治思想和举措,而且曹丕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使得其公文的风格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模式数字"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数字现象,几乎无所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九州"的划分,不仅使华夏地城区划化而且也使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形成巨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最的模式数字.  相似文献   

15.
古代公文研究在传统学术研究中涉及较少,丁晓昌教授等的<古代公文研究>,抓住了这个学术研究的"软肋",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古代公文中情感存在的原因:人治替代法治的治国传统、文学与非文学的交叉渗透以及公文作者的学者化和文人化;同时根据情感内容、表达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对古代公文中的情感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具体的文章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群体性格以及认知和表达方式,进而决定了传统中国文学的抒情特色.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形成的必然性,有助于对传统中国文学在现时代走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进入日益巩固而成熟的大一统政治后,隐逸文化系统之还能继续存在,社会政治系统对其之所以还能够容忍,跟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影响深远的王道、霸道政治观念有莫大关系.可以说,社会政治系统(政统)与隐逸文化系统二者,正是在"王道"政治理想上,找到了相契合之一点,而能相反相成,尽管他们各自在对王道政治理想的追求上,动机和目的是完全迥异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宅第门饰艺术中的铺首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居建筑大多具有"内敛"的特征."门"作为民居内部与外界的间隔,在其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中中国门饰艺术中的铺首形象特征,突出地显示了"真"、"神"、"美"的气势,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创作,也是民间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形象载体.这些门饰都隐含了某种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体现了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