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何、张良、韩信被并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都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后来的命运大不相同。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  相似文献   

2.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与萧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与张良,在辅汉灭楚的过程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结局各异:萧何终于相位,张良隐退山林。韩信呢?最初,萧何力荐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军;最后,萧何设计,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对于韩信的一生荣辱来说,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与韩信的功劳比较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有三大功劳:第一,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以后刘邦“所以具知天下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①这不仅在“…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刘邦高坐龙椅,特别高兴,问大家:"为什么我能夺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去天下?"群臣议论纷纷,说法不一,刘邦听后微笑着说:"众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我拥有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位人中豪杰。"刘邦在提到他最得力的三大干将时,把张良排在首位,可见张良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打下江山,刘邦对有功之臣依次进行封赏。首先是韩信被封为  相似文献   

4.
历史事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对萧何说:你小子他妈的跑哪去了!萧何:我去追人去了。刘邦:谁啊?萧何:韩信。刘邦:扯——淡。这么多人你不追,偏去追那个韩什么信的。七国之乱  相似文献   

5.
左右手     
萧何与刘邦同乡,刘邦非常信任、倚重他。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刘邦只让他做了一名管粮的小官。萧何与韩信交谈过,知道他有奇才。刘邦的军队到南郑时,手下很多人都逃跑了,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  相似文献   

6.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因为韩信所言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他,并将他推荐给刘邦,但韩信并未得到刘邦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决定中途离去,萧何发现后将其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  相似文献   

7.
秦朝末年,项羽、刘邦起兵,不久就推翻了秦王朝。项羽兵盛势众,自封为西楚霸王。他视刘邦为眼中钉,便把他分封在汉中(今陕西汉中一带)。汉中道路闭塞,土地贫瘠,难有作为。汉王刘邦入汉时,半路上不少将领溜走了,此时任管理粮饷职官的韩信也不告而别,去另投门路了。国相萧何深知韩信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曾几次向刘邦推荐过,但未引起刘邦重视。萧何听说韩信逃了,来不及禀报汉王,便连夜追赶。有人不知真相,报告汉王,说萧何也逃了。汉王大惊失色,第二天,萧何回来了,汉王责骂他:“你为什么要逃走?”萧何说他是去追逃跑的韩信。汉王既恼火又奇怪:“一路上逃跑了那么多人,你不去追别人却唯独追小小的韩信,这不分明是骗人吗!”萧何在汉王面前再一次称赞韩信,说汉王如果要成大业,要击败项羽,非重用韩信不可。汉王沉思良久,答应任命韩信为将军。萧何说:“让  相似文献   

8.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这,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  相似文献   

9.
韩信在项羽手下,久久不被重用,就投奔刘邦。谁想在刘邦手下又不得重用,他不甘沉沦。再次逃亡。幸亏萧何知道他的才华,星夜追赶,并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最终韩信大展雄才,成就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0.
韩信画兵     
传说萧何月下把韩信追回来,又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挂帅带兵。刘邦被磨得没办法,就赌气地说:“好吧,你叫他来,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智谋。”  相似文献   

11.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12.
集智慧于一身的诸葛亮,事必躬亲,到后头还是感叹“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他一死整个蜀国就失去了主力,导致灭亡。而“一无所长”的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管钱粮不如萧何,由于他懂得放权、用人和培养人,便得天下。这就是“事事躬亲”和“无为而治”两种管理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习》2007,(12):36-36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  相似文献   

14.
韩信先在项羽部下做一个叫执戟郎中的小官,因不得信任,就离开项利,投靠了刘邦。经过萧何的极力推荐,刘邦封他为大将。从此以后,他帮助刘邦打了不少胜仗,取得了大下。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相似文献   

15.
<正>张良,字子房,出生于云阳县云安镇,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不仅谋略出众,而且从小就尊敬老者、信守约定。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云安桥上散步,有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说:"小子,你下去给我把鞋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纪大,就忍住心中的不满,跑到桥下捡回  相似文献   

16.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相似文献   

17.
纵观古今中外英雄们称帝建业的非凡经历,常常使我凝神而思。究其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的雄才大略;另一方面,与其身边的出色人才集团有着重要关系。汉初刘邦打天下时,靠的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以及另一个重要谋臣:曲逆侯陈平。他们屡以自己的奇智、奇  相似文献   

18.
汉高祖刘邦立国后,对张良、萧何、韩信助其取得天下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三人为“人杰”。实际上,在政治运行中刘邦与三人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政治博弈格局。本文拟就以政治博弈论为研究路径,分别从政治目标、政治资源和政治对策的比较研究,探析刘邦“与三杰”间的关系及政治结局。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中《淮阴侯列传》记载了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领兵多少?”韩信回答:“陛下能领兵十万。”“那你呢?”“我是多多益善啊!”“多多益善,那你为何被我所擒?”“那是因为陛下虽不能领兵,却善将将的缘故。”这段话揭示了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刘邦的“将将”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以礼仪尊下 刘邦曾采纳萧何的建议,以“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的庄严礼节拜有“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韩信为此感激涕零,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校之长,为何不能…  相似文献   

20.
蔡伟 《科技文萃》2005,(4):115-119
大风起兮云飞扬:帝国初年的艰难 公元前195年10月,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刚刚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 汉高祖刚即位时,在当时首都洛阳南宫的一个庆功宴上,曾与手下功臣将领讨论过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问题.在他看来,成功失败,全在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开战就打胜仗,攻城就能拿下来,这一点我赶不上韩信.此三人乃天下豪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