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人性研究,探究人性内涵特征及其教育学意蕴对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推动教育实践进展,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教育学应坚守人学立场,深化教育人学研究,探索构建教育人学理论,以人性化教育研究,推动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教育培养人性完善、智慧圆满之人才,进而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育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2.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育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3.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百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核心是两个正义原则,并通过对原初状态的契约论程序设计而对这两个正义原则加以论证,而这一论证又是建立在个人道德之善与公共制度正义之间具有一致性的最基本的道德证明之上。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的《正义论》从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来阐释了正义,这对于教师的人格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首先具体分析了人格、教师人格“、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的基本内涵。然后从平等自由原则谈教师人格化之价值观建设,提出教师应建立一切平等的价值观:从机会均等原则谈教师人格化之主体观和发展观建设,认为教师应把学生作为行为的主体对待,在教育中实践创新的价值,并实现终身化学习的发展目标;从差别原则谈人格化之批评观和批判意识的培养,提出教师应具备理性的批评艺术和批判精神;从“正义”原则的善的“妒忌”和“平等”观点谈人格化之关系观的形成,认为教师应建立全面的关系观,实现教育的合力。最后,提出从以上这些方面来建设教师的人格化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冯丹丹  宫亚凤 《教师》2010,(26):19-19
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人性管理的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入.人性管理是管理理论到实践的回归.在教育管理中实行人性化,是当今教育的时代发展之必然。本文从人性的本质、教育人性管理的意义、内容、实施等几方面阐述了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正>追求正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永恒之路。教育公平,从人性角度讲,它应该是人类社会正义的一块基石。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全部使命是还乡,那么相对于教育公平而言,它何尝又不是人类社会正义精神还乡的必由之路呢?教育公平从人性的角度讲,它是人类社会正义作为合法存在,它突显的是人类精神成长的尊严与高贵,它是要为每一个与生俱来、不分贵贱、平等之生命的人格与灵魂提供  相似文献   

8.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熹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人性论"剖"人性"生成之路径,进而为"教育何以能"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哲学基础。朱熹"人性论"思想体系的当代教育价值:可生成本善学生观,秉持本善的人性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可生成现实学生观,遵循人性的客观特点是教育的实践基点;可生成内生过程观,关照人性的自觉力量是教育的实效基础;可生成全面引导观,注重人—境的多维整合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此四维"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给当代教育者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人性管理的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入,人性管理是管理理论到实践的回归,在教育管理中实行人性化,是当今教育的时代发展之必然.本文从人性的本质、教育人性管理的意义、内容、实施等几方面阐述了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正义是教育人性化的首要价值原则,那么承认正义则是教育人性化的根本法则。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是为了避免羞辱或蔑视,获得尊重和尊严,通过教育交往实现自我发展和认同的伦理形式,较之于分配正义和关系正义,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更具有核心的价值地位。教育人性化的承认正义原则以互动正义和实践性正义为前提,以权利承认、社会承认和爱的多元正义为具体内容和形式,促进平等对待和道德关怀,保护学生的完整人格,维护学生的平等和尊严。  相似文献   

12.
李明春 《中国教师》2013,(20):36-38
一、"人性化教育"的提出"人性化教育",即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具有完善的独立人格。中职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刚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往往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和创新精神,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我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人性化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迫切。特别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探索和实施"人性化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二、"人性化教育"的内涵"人性化教育"不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而是教育本义的回归。"人性化教育"是基于人性、提升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的具体实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行为的人性化,即"人性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其中人性论、境界论和创新论是他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人性论出发,冯友兰认为人性既是伦理的也是理智的,所以培养学生要德智双修;从境界论出发,冯友兰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创新论出发,冯友兰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人性概念内涵的界定,直接影响对人性化和人性化教育的理解和诠释。人性主要体现在人的作为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的属性和特征上,而且三者之间既有协调一致,也有矛盾冲突。因此,要在厘清人性、人性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人性化的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人性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数学之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刻认识数学之善是正确树立数学教育目的观的思想基础 .B .Demollins说 :“没有数学 ,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 ;没有哲学 ,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 ;而若没有两者 ,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 .本文从数学与哲学两者结合的角度 ,在前人对善、数学与善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数学之善的概念 ,将数学之善概括为思维之善、模式之善、人格之善、应用之善四个方面 ,并且就这四种数学之善分别作出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早在3000多年前,孟子和告子曾对性善性恶问题进行过激烈辩驳,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通过分析孟告的辩论,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孟子的性善论,因为人类生存至今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仍旧没有停息,并且这个探讨过程还在持续,那么性善论的价值也将会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7.
正义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休谟将正义置于人性中讨论,对正义的起源和规则进行了完整的论述,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补救性正义理论。马克思正义论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批判与继承中实现了对休谟正义论的根本超越。马克思肯定休谟正义论中资源相对贫乏和人性相对自私的论断,但否认资源匮乏与人性弊端的恒在性和正义根源于人性的论断,认为资源匮乏随着生产力发展得以解决,人性也会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正义则根源于失范社会制度带来的弊端。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包括低阶和高阶两个阶段,低阶即为与现实社会相符的修正性正义论,高阶即为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超越性正义论,既包含了休谟正义论的现实性质,也具有面向未来的超越性质。  相似文献   

18.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19.
基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以及杜威和陶行知对“做”的教育理论探索,结合对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变革的反思,本文对话双方提出了实践教育哲学这一饱含鲜明时代精神的新教育哲学形态。在实践教育哲学看来,实践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品格,还是人的教育和生成的本质要求。离开了实践活动,不惟没有本真的教育,人和社会也会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实践教育哲学观照下的知识教学追求人的培养目的与手段,教育内容的感性活动基础与理性认识,科学真理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统一,旨在实现教育实践本身之理性自我澄明、人性无限完满和教育价值创造这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达万物一体之审美人格这一实践教育哲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王颖 《教学研究(河北)》2007,30(5):402-404,416
法是"善和正义的艺术",法的理性体现在法的内涵中,体现在法律对社会的调整中。这种理性要求人们具有独立的人格,确立自己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并从心底生发出对以正义为内核的法律精神的崇尚。它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