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鲁迅与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两个象征性的人物。一个是精神导师,一个是革命领袖,他们的被接受,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具体个人对他们的态度。以鲁迅与毛泽东作为精神镜像来研究萧军,从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和情感的认知中,可以映照出萧军本人的精神资源和人格气质。  相似文献   

2.
鲁迅逝世后,在陕北根据地,如何定位鲁迅精神,毛泽东和萧军分别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也曾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争论,这说明两人在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其一,毛泽东和萧军都相信对敌战斗到底是鲁迅精神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是,萧军认为对革命阵营里的"黑暗"也要进行战斗。其二,毛泽东认为,鲁迅"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萧军则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以鲁迅精神为精神。其三,毛泽东在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萧军则认为,鲁迅强调的是文艺的"独立性"。其四,毛泽东认为,鲁迅有一个从进化论者向唯物辩证论者,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过程;萧军不承认鲁迅有这个"转变",他认为鲁迅一直是发展的、革命的。总之,这场争论属于革命阵营内部的观点之争,毛泽东主张建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萧军则强调要建设抗日民族战争的文化,文艺与政治要分开。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宗教对鲁迅和巴金的思想和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讨论中国现代作家宗教意识的一致性和复杂性。比之鲁迅,巴金在宗教文化价值选择更趋向西方文化。诠释耶稣受难,鲁迅忿愤先知与庸众之间的差距,而巴金则推崇为信仰殉道的精神。宗教的文化意向和文化原型在人对现代社会的探求中变得越来越私人化,从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上,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探寻的人生哲理和各自追求的文化目标。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5.
鲁迅终其一生都十分重视国民的信仰建构,早在东京进行思想启蒙时,“信”就成为鲁迅想望他的“英哲”和“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时的一个重要标识,也是鲁迅在研判宗教问题时的一个基本标尺,鲁迅对国民信仰建构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路:首先,鲁迅特别强调了个人信仰的自由性质;其次,鲁迅认为国民信仰建构的关键在于诚实;再次,鲁迅特别强调了信仰践履中的认真态度,鲁迅还塑造了一些真正的信仰者形象,以他们元可避免的大痛楚、大悲苦与大孤独,显示了中国国民信仰建构的重要意义与艰难程度,鲁迅的这些思想,既与时代的精神步调一致,又具有同时期批评家们不可比拟的深刻性,从而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与鲁迅最像了,他们都是最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鲁迅说他是“抉心自食”,巴金也说他“燃着自己的心”。我想这是他们与传统的中国文学家、与西方古典或现实主义作家最大的区别吧。他们都是来无可寻之路,去无可往之乡呀。现在的中小学生,恐怕是弄不清楚他们这种极为强大的人格精神的。可是我们也不要把巴金说得太深刻、太秀异了。其实,巴金还是有靠的东西的,我想有三样,每个人都离不开。只不过,巴金和鲁迅他们,比较极端罢了。  相似文献   

7.
在日韩研究者身上,对鲁迅思想资源的阐发总是被放在"融入/抵抗"这一装置之内,其鲁迅研究铭写的是自身在朝向西方话语主导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感情。但这无疑是站在东亚小国的立场,以自身对西方文明接受中的"抵抗"为价值尺度对鲁迅的"曲解"。实际上,鲁迅思想方法具有"追求正向价值""执着当下的时间观""强烈的实践性"三个特点,对其理解不应建立"五四"意义上的"现代/传统""新/旧"这一二元论式的思维框架之中,而应建立在自我反身这一思想"语法"之上。鲁迅首先关注的是人的自我解放,其对历史的深思与对文化传统的取舍都建基于人的"生存""温饱""发展"这一基础之上。对于鲁迅来说,问题不是"我"受"你"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殖民并想要摆脱这种沉重的枷锁、找回我本有的灵魂,而是"我"如何借助一切力量改变自己的精神/思想结构,成为不受任何既有思想规约的,借助"我"自己的探索与实践重新证成自我。换言之,主体性不是在与他者关系中确立其地位的,而是以"人"为目的、"拿来"为手段的建构过程,这一理解也体现出当前学界对鲁迅研究区域视野的反思,提供了思考鲁迅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8.
池田大作与巴金相知,除了都倡导中日和平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都对文化专制和文化迫害深有感触、都对青年充满了爱和期望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在文学上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观念。首先,他们都崇拜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鲁迅;其次,他们都将自己的人格尽情敞开沐浴在俄罗斯文学之中;池田大作对巴金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也有深刻的共鸣与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从留学到回国工作,鲁迅的一生同众多的日本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从他们对鲁迅的回忆中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而正直的中国人形象。他永远是笑着的,有着浓浓的赤子心,对朋友特别是对青年,他总是无私的奉献。日本人的鲁迅印象与当前中学生的鲁迅印象有很大的反差,通过这样的历史回放,试图让当代青年人对鲁迅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上层统治的代表、看客、"我"、魏连殳表现出不同的活法,命运各有差异。这些极具内涵的意象耐人寻味,他们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为"吃人"而活的人生阴冷、黑暗又丑恶,为看热闹而活的人生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理想信仰而活的人生茕茕孑立、无路可走。当时鲁迅在黑暗中还看不清通往理想的路,但是他用"我"不停地抗争着走下去的姿态启蒙读者:向前走,挑战虚无与绝望,走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