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人生如蝶     
《人生如蝶》是一篇浸透着作者情致与理想的优美散文。文章以蝶儿为了追求那一瞬间的“完美”与“精彩”而“幻化生命”的壮举,昭示人们:人生如蝶  相似文献   

3.
就古典诗歌而言,其本质是抒情的,但也有一些诗人不甘拘泥于此,常常将在人生中觉悟出的“理”融进诗中,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然而单有“理”,没有诗的形象,还算不得真正的诗,那只能是以诗的外在形式所讲的“理”。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有理语。”“趣”者,艺术趣味也。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诗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写人生感慨,是李商隐诗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既纵贯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又弥漫渗透在各种题材、体裁的诗作之中。何焯说“义山佳处在议论感慨”(《义门读书记》),义山自己也以“生多感”的庾信自况(见《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这都反映出他对人生颇多感慨的生活个性与创作特征。他的诗“秾丽之中,时带沉郁”,“意多沉至,语不纤佻”(施补华《岘佣说诗》)的艺术风貌,“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的艺术境界,以及虽咏个人身世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艺术效应,都与其深寓人生感慨密切相关。本文拟结合古代诗歌抒写人生感慨的发展轨迹,对义山诗的这一特征作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说是“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的散文典范,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部近乎完美。香港散文家董桥曾说:“散文,我认为单单美丽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也就是说散文如果没有深远的思想内容,光有高华的艺术特色.就如皇帝华美的新装失去物质的依托一样毫无意义。所以《荷塘月色》最吸引笔者的地方就是它所体现出的“哲学之天地”,正如王岳川教授曾在《文本纲读的解释学视域》一文中所写的:“经典性的文艺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与世界人生相契合的深层意蕴”那样。那么《荷塘月色》的“哲学之天地”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就是作者所梦想的一个有别于现实的和谐的理想世界。那么,作者所梦想的这样一种和谐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6.
乙白莲 《初中生》2008,(11):27-28
著名剧作家夏衍、于伶与郭沫若都是好朋友。1942年于伶过37岁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诗中巧妙地把于伶的四部剧作名《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嵌入了进去,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他的艺术和人生经历。这首诗夏衍自谦为“十足的打油诗”,其实他是严格按照诗词格律写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征役诗”各具艺术妙姿 ,各显艺术独创 ,展现了同一题材内容与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超的创作智慧。《诗经》对中国文学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 ,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要真正欣赏一首诗,除了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和字词含义外,还要领悟诗中所传递的象征意义。在美国20世纪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1874~1963)的《没有走过的路》中象征艺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诗比兴笺》作者问题是近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桩著名公案,近代著名学者已有此书为魏源所作的说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多位学者考证,此书实系魏源所作,这一结论在魏源研究领域基本被认可,却没有引起古代诗学研究者的关注。其实,此书作者乃魏源还可做四个方面的充分补证。《诗比兴笺》与现存陈沆的著作缺少关联,同时,《诗比兴笺》与魏源大量著作形式以及思想内容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包括笺注体例、词句、文意和思想观念的相同与近似。魏源将此书“著作权”转让给陈沆的行为.实与古代“托名”现象的文化传统有关。明确此书为魏源所作对于推进清代诗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11.
李荣林 《湖北电大学刊》1993,(7):58-60,F003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诗画被誉为“五言之宗匠”和“南朱之祖”。北宋苏轼在《书摩诂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的书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评论指出了王维兼用了诗人的构思和画工的布局的特长,诗画混成艺术正是王维诗结构布局上的主要特色。近人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指出:“绘面之中布置属于第一形式,而使笔墨属于第二形式。”  相似文献   

1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看似一首山水诗,其实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没有思想,就象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一具死尸。”思想和艺术应该辩证统一,艺术为思想服务,思想通过艺术显示出它的感染力。作为一首说理诗,如果离开形象的艺术描绘,则哲理不免晦涩难懂,当然也决不可能广为流传。因此,“寓物说理而不腐”,“熔形象与哲理于一炉”,正是说理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里“捣衣”一词未能给出具体解释,本文作者就此对“捣衣”的解释给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捣衣”进行进一步思考,追溯其风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诗赋源于西汉时班婕妤的《捣素赋》,此后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捣衣”意象产生了由艳丽到切近现实人生的变化,并对后世的思妇诗和思乡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凄美的秋月“捣衣”,给我们带来了永恒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中陶会十五规划课题《重读陶行知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研究成果,主要探讨“生命即诗”、“诗化人生”、“诗的学校”、“诗的中国”、“诗的世界”和“没有超人的天才”、“什么是真正的诗人”等陶行知诗歌教育的经典命题,为以陶行知诗歌为内容的《现代学生人格学习读本》的实验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丽霞 《课外阅读》2011,(3):194-194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如何对生命意义重新定位?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心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下面笔者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郑延玉的《看钱奴》是我国讽刺喜剧的著名之作。剧作描绘了一个“荒谬性”的世界,揭示了宗教、伦理与人性等各个因素中的背理性:同时运用了一系列“荒谬性”艺术手法,揭露了金钱控制下人的扭曲性,抒发了作者探索人生出路的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17.
分析《诗经》中几首著名的“思妇诗” ,探讨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共性与区别 ,指出“情”与“景”的谐和与交融是这类成功作品中最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人生,也都是租来的。没有一种东西,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真正属于我们。”读罢文章《租来的人生》,作者精辟的言语让我的内心也不免沉重起来,对人生.我们许多时候缺乏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反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英美新批评复义、悖论和反讽等细读的方法,对李商隐的《锦瑟》诗作了新的诠释和批评。文章认为,在《锦瑟》诗中,诗人复杂精细的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邵洵美(1906—1968)是现代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他的诗集《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充满着浓厚的唯美——颓废情调,表现丁作者由对人生的失望转而沉湎于“颓加荡的爱”,陶醉于色的诱惑,声的怂恿,动的罪恶,歌颂死尸、坟墓的美。反复吟咏所谓“颓加荡的爱”。他的诗风在《颓加荡的爱》这首诗里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