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对《木兰诗》中的“当户理红妆”这一细节描写的解释,长期以来是有争议的。部编中学语文注释者将“当户”注为“对着门”,为此,有的同志写过文章,从古典诗文中引出大量的佐证材料,回答了为什么“户”作“门”解的问题。而这样解释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却没有涉笔。更多的同志对此注释是持有异议的,认为“户”只能作“窗”解,否则,“木兰当户织”于出入有碍,而阿姐“当户理红妆”有失闺秀的检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语文第三册的《诗词八首》里,“当”字凡四见。研究一下它们的释义,对文言实词的教学是有用处的。三次见于《木兰诗》。“木兰当户织”,“当”字在课本里注为“对着”。“当窗理红妆”  相似文献   

3.
陆林华 《现代语文》2006,(3):128-128
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篇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对于“唧唧”的解释,苏教版教材及配套参考书均为“叹息声”。即“叹息声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门织布”。笔者认为,“唧唧”应释“为机杼声”为妥。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4.
释"当户织"     
对<木兰诗>中"当户织"的解释传统观点多为"对着门织布",细考文义,其正确释义应为"承担着家里织布的活".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曲终收拔当心画”一句,课本注释为:“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显然,“当心画”中的“当”,课本是注释为介词“对”的。把这“当”字训释为介词“对”,把“当心画”对译为“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我们认为不妥。它在这里不能训为介词“对”,而只能训为介词“在”。“当”训为“在”我们能找到  相似文献   

6.
对“唧唧”一语,人们多倾向于“叹息说”,笔者以为应解作“织布声”。解作“织布声”,诗的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紧密相应,生动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木兰纺织图,一个勤劳的织女形象跃然纸上。天天弄机杼,这是木兰给人的一贯印象,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定格。这两句为后两句(不闻机杼声,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2003年第一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入选了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课本对“外户”有注释,但本人似觉不妥,现提出来商榷。该文末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课本第179页对“外户”和“闭”的注释:“⑦[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⑧[闭]用门闩插门。”若按这两个注解来疏通“故外户而不闭”,就会明显发现句意前后矛盾,与原句本意相悖。焦点集中在对“外户”的理解。其实,这里“外户”中的“外”并不作状语用,“户”也不作动词用。“外户”就是指“最外面的门”,即“大门”。疑点解决,整句意思便通畅:…  相似文献   

8.
释"当户织"     
对<木兰诗>中"当户织"的解释传统观点多为"对着门织布",细考文义,其正确释义应为"承担着家里织布的活".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中“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句,各家注本多释“理红妆”为“梳妆打扮”。讲析者多以全句意思为: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并认为这样表现了姐姐的兴奋心情。我们以为此解未必妥当。句中的关键是“理红妆”三字。妆,《辞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有一句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的选本采取回避态度,不注不译。语文教材对这句也不加注,大概编者认为这个“有”字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相似文献   

11.
《语文知识》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张培成先生的《“花黄”应该贴何处?》,读后颇受启发,但对张文的观点却不敢苟同,张文对课本的注释进行了否定,认为:“木兰不可能把花黄随便贴在脸上什么地方,而应该贴在额心上。”因此,“插图者不理解原作之意,插图纯属败笔,不可再用。而注解者的注释也有悖于历史文化常识,经不起推敲。”笔者认为语文课本上的注释固然不详细,而张文的观点也不准确。  相似文献   

12.
《陈涉世家》“失期当斩”中的“当”字,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未加注释,不少《史记》选本也不解释,也许因为这个词是习见的,用不着注释吧。有人把上述句子译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赶不上限期,大家都得砍脑袋”或“误了期限,应当杀头”③前两种译文中的“就要”、“都得”可以说是意译,都不能算是“当”字的解释;最末一种译文则把“当”字译为“应当”。正因为许多书籍都未把“当”字注释出来,所以不少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把“当”字解释为“应当”。这样一来,“当”在句子中的成份是助动词,“斩”是动词。把”当”训为“应当”,虽说可以勉强讲得通,但我总感到有些扦隔,不够准确。然则“当”字又作什么解释才妥贴呢?我的看法是:“当”字是个动词,不是助动词,作判罪讲。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课本对“月色入户”一句的注释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显然,这里是把“户”训释为“窗户”。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发现“户”字注释各本不一,时下也多有讨论。周裕锴等人编著的《三苏》对“月色人户”之“户”解释为“门户”;(中华书局,2010)任中敏选编的《宋词三百首》解释为:月光低低地照进华美的门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可见,“户”字有“窗户”、“门窗”、“门户”等多种注解。到底哪一种注释更为合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户”字及其相关词语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月色人户”中的“户”的意思应为“门窗”。  相似文献   

14.
张大根 《学语文》2006,(2):47-47
近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现象,即我们阅读古代诗文,文字浅显,容易认读,但不易理解得准确。比如《木兰辞》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小学生对这些字都认识.似乎都懂得什么意思。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故,历来的课本对这两句话也就没有任何注释。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韩非子》选读的第一课《郑人有且买履者》的第二个语段,对“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中的“学者”注释是:读书人。对“今世学者多粪此”中的“学者”注释为“学者”。这两处注释错误,并且相互矛唇。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迢迢牵牛星》一诗的注释提出三点不同看法:其一,“迢迢”有“深邃”之意,“皎皎”有“清纯”之意,两词当与人物性格特质相关;其二,“纤纤”与“擢素”匹配,主要用以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其三,“终日不成章”意谓整天也织不出象样的布匹来,并不是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主要指织布的质量,而非织布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19.
范文澜先生据《木兰辞》推断,古代中原地区可能有一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后来中原人引以自豪,赋《木兰辞》。范先生的推断是不无道理的。笔者经实地考察认为,木兰为谯郡(今河南虞城县营廓镇)人是可信的。对《木兰辞》开章语“唧唧复唧唧”的诠释众说纷纭。旧解“唧唧复唧唧”多为·机·杼·声,笔者认为“唧唧复唧唧”当为木兰当户织的·叹·息·声。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 ,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集中描绘了一个“当户织”的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人们研读这首诗 ,大多都认为木兰是一个既智慧又勇敢 ,既孝顺又深明大义的女子。十几年来 ,艰苦而单调的军旅生活 ,保国与思亲的矛盾心理 ,都没能动摇她征战疆场的决心 ,她身经百战 ,出生入死 ,屡立战功 ,凯旋而归 ,却拒封辞赏。她的行为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质朴谦逊、不慕富贵 ,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些理解都不错。但我认为 ,木兰辞官还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