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用语料库技术,对冰心原创作品和所译作品进行类比分析发现:(1)与原创文本相比,冰心翻译文本用词丰富度较低,表现出一定的简化趋势,但个别作品词汇使用没有简化倾向;译作词汇使用不受原作词汇密度和体裁的直接影响;(2)翻译文本与汉语原创在词类使用上基本一致,但翻译文本中功能词类有上升趋势;(3)与原创文本相比,翻译文本断句更频繁,句长有增长趋势;(4)翻译文本中人称代词、连词、介词使用情况都介于汉语原创文本和英语原文之间,表现出中介语言的特点,但总体来看明显更倾向于汉语使用规范;(5)翻译文本所用高频词与汉语原创文本有较大重合,说明译者在措辞方面有一定偏好,且在构建语篇过程中所用词汇具有一致性;(6)从个别词使用看,翻译语言特点受英语原文和译者风格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翻译共性研究表明翻译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与原创语言相比存在诸多系统性差异。基于目标语读者的实证调查却显示读者对翻译语言的辨识度较低,某些翻译共性特征并未成为读者辨识翻译文本的有效依据。影响辨识度的原因包括儿童文学归化翻译策略、西方儿童文学译介的影响、儿童文学译作质量参差不齐等。  相似文献   

3.
在自建原创英语旅游文本语料库和汉语英译旅游文本语料库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共性"特征,对旅游文本中英语译文和原创英语的词汇特征进行考察。利用Ant Conc统计工具和tree tagger词性赋码,主要考察词汇密度、平均词长、高频词和高频连词四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语料库,发现:同英语母语相比,译文中高频词和高频连词使用更多,呈明晰化和规范化特征;译文中的词汇密度与平均词长反而比英语母语更大、更长,似乎不支持"简单化"假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自建的中国译者英译本语料库和英语原创小说语料库为类比研究对象,借助WordSmith Tools4.0等语料库检索分析工具,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考察中国译者英译本的翻译共性特征.虽然结果多不符合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简化”量化模式,但皆呈现“显化”、“范化”以及“源语渗透效应”等其他共性特点,也体现中国译者灵活驾驭词汇的能力、以及接近汉语源语的语言操作习惯.  相似文献   

5.
以VOA双语新闻网站中新闻导语的汉译文本就研究对象,以德国功能目的理论为指导,探讨以VOA双语新闻网站为代表的双语网站中汉译文本的语言结构特点。研究过程通过建立新闻导语汉译文本语料库和原创新闻导语语料库,并借助Antconc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VOA双语新闻网站中导语的汉译文本具有用词丰富程度较低,较多使用高频词,代词显化,虚词显化,主要用星期表示时间,动宾短语和介宾短语容量扩展等特点。汉译文本这些特点与译者翻译中考虑到译入语受众并受原文影响有一定关系。双语新闻的英汉翻译亦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不仅立足原文,还应尽量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才能更好实现双语新闻网站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洪堡特关于语言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理论和王力认为语句的严密与人的思维发展有关的理论,以及语言接触论的最新成果来分析鲁迅欲通过直译外国文本来改革中国现代汉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分析了鲁迅直译文本对白话文建构的创新性贡献。分析方法上的难点在于对于语料的检索与时间界定,即界定哪些结构是汉语原有的、哪些是外来的;随后,考察鲁迅翻译文本的组织方式与现代汉语话语组织方式发生的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使用的历时类比语料库包括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开发的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开发的CCRL检索工具以及鲁迅译文全集,以此比较同时期汉语原创和鲁迅翻译文本中的句首成分,探讨某种语言使用现象与翻译的关系,确定哪些变化与鲁迅翻译关联,并详细列举和分析鲁迅直译策略的使用体现。  相似文献   

7.
语料库翻译学,即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是以真实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证研究,也是一项描写性的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翻译共性问题.该研究通过建立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语译文本与非译文本的小型单语可比语料库,使用语料库相关工具进行语内对比,来验证翻译共性的简化假说:关于翻译文本的词汇密度较低和平均句长较短的假说不成立;关于其词汇丰富度较小、高频词使用广泛和最常用词变化度小的假说被证实.  相似文献   

8.
词块是学术语篇中的重要语言特征。本研究基于材料科学期刊论文引言语料库,调查词块在引言各语步的使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科学论文引言中介词类词块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类别,在语步三中最为明显;在词块功能分布方面,语步一多用研究类词块,语步二存在大量参与者类词块,语步三则频用文本类词块。这些分布特征主要与语步修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一种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本质的新模式,语料库语言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语料库已经渗透到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翻译研究领域里使用的语料库多为双语平行语料库和翻译语料库。单语语料库与翻译研究,尤其是与翻译教学相结合,是一个鲜有人探索的未知领域。在课堂上使用可以免费获取的美国杨百翰大学的英语单语语料库(COCA语料库)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汉语单语语料库 (CCL语料库)能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为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煜 《海外英语》2013,(19):265-267
该文从词束的定义、结构和功能分类出发,利用NS和NNS笔语语料库,采用语料库驱动方法对比了中外英语学习者在4字词词束使用上的不同之处,找出了中国学习者多用、少用和不用之处。采用SPSS17.0做双因素混合测量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在结构和功能上没有显著差异。结构上,中外学习者都使用了大量的PP和NP词束;中国学习者过少使用量化表达词束。功能上,中国学习者较少使用指称词束和态度词束,多用了语篇组织词束。据此,研究指出词束在学术文体中占极大的比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语料库对英汉翻译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使翻译的理论成果更具科学性、可证性.语料库语言学可揭示最典型的语言特征,语料库对促进译者的良好语言意识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本分析特点有:简略化和明朗化,保守化和平整化.语料库与翻译理论结合具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越南语中"汉越词"的数量占到越南语词汇总量65%,因此,研究"汉越词"对汉语教学以及越南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全面搜集权威越南语词典中的汉越词,统计出所有变体双音节汉越词,并从双音节汉越词的词序、语音和越化三个角度来分析双音节汉越词的特点,归纳出变体双音节汉越词形成的原因。经研究发现,汉语进入越南语之后必须根据越南语的句法、构词方式来创造新词,汉语词汇已经被越化。此外,变体双音节汉越词还受到越南人的语言、思维习惯和中国南方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自建的《论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了《论语》十个英译本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苏慧廉和沃森对于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力求文章上下一致;理雅各、刘殿爵和利斯遵照原文形式;庞德偏向使用简单词汇;安乐哲的文化特色词翻译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道森、亨顿和韦利则偏好根据文化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对于《论语》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而言,译者如果能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特色及文化差异,采用简单词汇来直译,或对于难以直译的词汇,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所使用文本导向词块的特征,本文借助中国学生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TECCL)和语料分析工具AntConc4.1.2对6869篇大学生英语作文进行统计,聚焦分析其中四词和五词文本导向词块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结果发现,在结构特征上,介词结构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结构类型,而名词结构和动词结构明显使用频率不高,且文本导向词块的使用表现出核心词匮乏的情况;在功能特征上,文本导向词块实施了附加、因果和引用等语篇功能和逻辑关系,但存在误用、文本衔接不紧密和连贯性不足等问题。此结果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特定词块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文本导向词块功能和用法掌握不当。此研究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和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跨语言文本相似度计算在跨语言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抄袭检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但是跨语言文本相似度计算因为不同语言文法、结构等问题,在空间映射、特征选择上与单语言文本相似度计算有很大差异。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一种基于文本加权词共现关系的跨语言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通过平行语料库构建跨语言词共现关系模型,使用该模型进行跨语言文本映射,对不同语言的文本进行相似度计算。该模型实际反映了某种语言中某些关键词共同出现时映射成另一种语言时的关键词概率分布。实验表明,该方法对跨语言文本排序的计算更接近人工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6.
海南建设自贸港给海南本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作为海南文化典型象征的琼剧,也将迎来全新的开放格局。传统琼剧翻译的研究对象不能拘泥于一两部剧目,而应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剧目,建立琼剧单语语料库,从中提取词频表、海南特征文化词、方言特色词、俗语,找出语言共性,为翻译研究提供全面的材料。琼剧翻译也不能只着眼于剧本的字面意义,而应综合考虑戏曲语言特征和海南方言特点,在准确理解琼剧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让译文做到意形兼顾。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习》)是各国读者了解中国制度和历史文化的权威读本,其成功英译为西方世界了解我国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窗口。以《习》英译本内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从源域和目标域两个层面出发,研究源语文本中的概念隐喻现象,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总结这些概念隐喻现象在目标语文本中的语际翻译,探究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下概念隐喻现象的翻译策略,为我国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用语料库的方法研究翻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几乎与世界同步,现在用语料库的方法研究翻译已经成为译界的共识,其成功的范式就是通过对平行语料的比对来描述翻译的共性,在译语中寻找译者的痕迹和翻译语言的共同特征翻译的普遍性;翻译的普遍性或共性也即翻译的显化、范化、简化等;其中,翻译的显化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本、文化、语言和译者等。  相似文献   

19.
西班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动物词汇中都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由于客观事物(如动物)的自然属性大致相同,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具有共性,产生了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同义现象.但是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等的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的国俗语义的异义.从翻译的角度看,了解和掌握西汉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关联有助于译...  相似文献   

20.
基于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可比语料库,对翻译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指示代词在翻译汉语中均体现出显化特征,文体因素对显化总趋势没有影响,但对显化程度有一定影响。对谓词性指示代词"这…"的个案研究表明,翻译汉语中"这…"显化比较明显;"这…"在非文学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特征,但在文学翻译汉语中却没有明显的显化特征;"这…"在"一般"和"学术"类文体的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而在"新闻"和"小说"类文体的翻译汉语中没有呈现出差异。本文从翻译目的与策略以及英语源语透过效应两个角度讨论了显化的动因,也对"这…"在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中差异不明显做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