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宋楠 《青年记者》2005,(7):17-18
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代表刊物——《抗战》三日刊,是由邹韬奋先生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办的,该刊由抗战三日刊社发行,每三日发行一期,16开本,第1号为每份两张,零售1分;第2号起改为每份3张,零售2分。从第7号起,由于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制,曾被迫改名为《抵抗》,到第28号起,又恢复了《抗战》。该刊在上海沦陷后从第30期迁往汉口,及至次年7月3日,《抗战》三日刊共出版86期,随即它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后迁往重庆,到1941年2月被迫停刊。  相似文献   

2.
周彦 《历史档案》2006,(4):100-105
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马占山亦因在江桥抗战前后颇具戏剧性的行为受到史学界,尤其是东北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关于马占山及江桥抗战的研究随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呈渐趋繁荣之势。特别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开放,史学界对“抗日战争14年”的普遍认同,研究的视野、内容、意义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充实和深化,对马占山奋起抗战、继而“降日”、再举义旗以及江桥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和作用的学术争鸣,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本文就马占山及江桥抗战研究概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周刊》2005,(25):71-71
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实际是在中国东北打响的,这里也打完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枪,历时15年,是中国历时最长的抗日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上最艰苦的抗战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浅议抗战档案在抗日专题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档案是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文献、实物、照片等原始档案资料,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原始面貌,是抗战展览的珍贵实物。文章从抗战档案的权威性和史实性谈起,结合新四军纪念馆的展览工作,对抗战档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以将抗战档案中延伸出来的抗战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聂翔雁 《历史档案》2006,(4):93-95,105
1937年7月7日,日本驻屯军一部挑起卢沟桥事件,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战幕,而二十九军在卢沟桥畔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萧振瀛就是二十九军的缔造者之一,他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四马架乡四马架村,是一名鲜为人知的抗日爱国将领,原国  相似文献   

6.
董小玉 《新闻界》2005,(5):26-28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纸.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大型日报,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顽强、最富战斗性的报纸.它像一株昂首怒放的报春花,在抗战的烽火中散放着不屈不挠、振奋民族精神、救国救民的芬芳.这里笔者要论述的是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中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婷 《新闻爱好者》2005,(12):54-55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在那艰苦的岁月中,这支被誉为“党领导的又一方面军”以笔作枪,不断地向爱国人士报告各种抗日消息、通讯、评论、艺作品,坚定他们心中的信念,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尤其是那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抗战通讯,更是激发了全民族的愤慨与热情,动员起方方面面的力量,筑起一道全民抗战的钢铁长城。  相似文献   

8.
8月15日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今年年初就开始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活动在8月15日前后达到了高潮。在声势浩大的各种纪念活动中,影像以其不可辩驳的记录史实的功能“领衔主演”,各类图片展、珍贵画册、图文书以直接言说的方式,揭露了日军侵华罪行,再现了全民抗战的烽火岁月,大力弘扬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  相似文献   

9.
创刊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起初,它记录上海都市生活,构建都市图像,是文明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良友》画报迅速调整刊物风格,全力配合抗战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良友》画报的新闻活动历经四年余,它以服务抗战为准则,以图说新闻的方式宣传抗日救亡。  相似文献   

10.
徐登明 《新闻界》2005,(5):24-25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期刊界,站在民族文化的前列,引领全民抗战,当年的光辉历史,永远值得我们怀念.这一时期,四川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成为了全国的出版中心.当时,全国各地很多报刊陆续迁入四川,不少文化人人川后又新办了一批报刊,使得在四川出版的各类报纸达到近200种,刊物约1600种.具有全国影响的报刊,集中在成都、重庆两市,中小型报刊分布四川各地.其中,重庆的刊物达到900种以上,成都的刊物也在400种以上.神圣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使得不同党派,不同阶级的新闻工作者走到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武红 《晋图学刊》2016,(6):57-59
抗战文献伪装本是中国出版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出版大军与敌斗争的一种巧妙方式.文章以伪装本期刊《祖国呼声》为例,对伪装本进行了介绍,对《祖国呼声》的内容与伪装形式进行了分析,并简单阐述了抗战文献伪装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资讯     
《四川档案》2014,(5):4-5
<正>国家档案局公布《浴血奋战——档案里的中国抗战》专题档案□来源:中国档案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8月25日,国家档案局公布了《浴血奋战——档案里的中国抗战》专题档案,共30集,每天公布一集。选取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抗日战争中一些代表性战役、战斗的档案,重现当年中国人民那可歌可泣、浴血奋战的历史壮举。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广大民众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慷慨激昂,共赴国难。为顺应激扬民气、砥砺国魂的抗战形势,大量的抗日歌谣应运而生,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的一大特色。目前,尚存的抗战大后方口述歌谣档案,形象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深重罪恶和野蛮暴行,生动展现了大后方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为研究中国的抗战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档案资源,也是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笔者在汝城县国家综合档案馆,翻开70多年前的历史档案,抗战时期的烽火画面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抗日战争时期,汝城虽然处于抗战大后方,但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县政府紧急征兵员、筹军粮、派民夫(运送战备物资的人员)。富有爱国精神的汝城人民节衣缩食,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15.
在我收藏的图书中,有一部我最珍爱的《抗战八年木刻选集》。这是一部有多重纪念意义的画册。第一,它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一周年。1946年的“九一八”,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准备在上海举办一次“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同时计划从几千幅展品中精选一百幅,出版一个集子,在展览会中销售,既可扩大宣传,使更多读者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6.
要闻     
《网络传播》2005,(9):6-7
我国CN域名注册达72万;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网上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我国公布15款健康网络游戏;新闻出版署150亿支持国产网游。  相似文献   

17.
8月15日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阳泉市《勿忘国耻振兴阳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档案图片巡回展启动仪式在城市广场隆重举行。这是阳泉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马翼欣 《档案》2014,(10):43-45
《抗战》三日刊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创办于上海的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著名刊物。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抗战》三日刊以唤起民众觉醒、拯救民族危亡作为立意,动员民众,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筑,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博物馆》2009,(3):36-36
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对原来只反映敌后抗战的“抗日战争馆”作了重大调整,扩大为反映全体中华儿女所进行的全面抗战。1985年8月13日,调整充实后的“抗日战争馆”陈列正式展出。共展出文物、照片、图表、美术作品等近2000件,许多珍贵文物是首次展出。  相似文献   

20.
席艺洋 《新闻世界》2011,(12):144-145
《大风》是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一份丈艺刊物。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由沪抵港的文化人与香港本地文人接触来往颇密,他们在《大风》上撰写的文章时常与其他国家之抗战史、自身与朋友之战争见闻、经历有关,在创作题材及思想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香港文学及青年文学社团。《大风》的撰稿人中,不少来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中国文化协进会。作为一份抗战文艺期刊,《大风》的出版为人们了解战争时局提供了途径与评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