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源动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有效地推广一直是高校管理者和高校科研人员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石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制约石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方法,旨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新疆高校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而且还承担了众多的科研课题,在我区科技活动中担当着主力军,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新疆高校发展及不协调.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如何消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克服内部因素的制约,将新疆高校的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一直是新疆科技管理工作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外因展开分析,同时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黑龙江省乃至国家一直关注的问题.黑龙江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在新形势下黑龙江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科技资源丰富且高校众多,科技成果产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其高产出的科技成果并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高产出、低转化的现象一直存在。通过对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提高学术体系外的信息交流度,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方式;推动产学研优势互补,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地方法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如何确定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因素,管理好高校科研经费,使其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是困扰科技界的一个难题。地方高校科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应用性等特点。采用AHP方法对北京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因素进行分析与排序,其结果是政府或企业直接采用、科技成果潜在价值、政府或企业简接采用三因素排在前三位,资源投入、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目标实现三因素排在倒数后三位。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更看重当下或未来科技成果的应用性,对于资源投入、学生参与等因素的重视程度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技术创新,但并非所有的科技成果都能转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点是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培养大批敢于冒险、具有远见卓识的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论述了科技成果转化时要注重技术整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转化难一直是困扰高校的普遍问题,各高校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一样,但是都具有一些共性。通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分析研究,总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期共同探讨和推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研究会会员单位等有关单位: 科技成果产出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新形势下,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10):I0005-I0005
各部委、省、地市科技厅(局)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等有关单位: 科技成果产出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投入绩效评估的核心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新形势下,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晶晶 《科技广场》2011,(2):128-130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一直存在着转化率低的问题,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成因开始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10):I0003-I0003
各有关单位: 科技成果转化与评价是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困挠 缺乏中试环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我国科技领域的薄弱环节。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高达7000多项,获奖成果3000余项,而转化率却不到20%(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进步,并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一些高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思路,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校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依托技术为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如何尽快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近年来全社会一直关注的话题,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来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并不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为50%,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5%左右,而真正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更少。这种技术落后与技术浪费并存的局面,严重制约看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造成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难的主要问题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分离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由于对市场需求与科技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认真调查和分析,在科研选题上有一部分脱离了生产实际,造成一些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6.
分级管理单向转化的科技成果管理模式缺少必要的信息回馈机制,限制了科技成果的社会融合和产业转化.利用现有的科技管理资源,减少政府开支,引导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转移.建立双向对接的科技成果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的社会服务性,有利于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创新和产业化.双向对接管理模式的建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发挥管理的桥梁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文章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入手,阐述了科技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提出从创新管理机制入手,发挥好管理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姚相宜 《科技风》2023,(31):145-147
科技成果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出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高校在注重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创造的同时,也应重点关注成果转化落地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工作。本文提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立专业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加大科技成果研究资金投入、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四种方式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9.
科技成果的转化一直是科技界、经济界和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对此提倡、研究、实施了好多年,但从总的情况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比人们预期的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科技成果转化链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要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有机整合,就必须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合理要素,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粘合度.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是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日夜努力创造的成就。对这些科学科技成果进行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推动医学科技成果的有效应用。可以说在这评价中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使用文献回顾法实施研究。主要通过社会发展中人们意识改变对医学科技成果评价的影响;相关研究中新方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产生的影响;相关部门的重视对医学科技成果评价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结论:因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到方方面面。人们在体会医学科技成果带来的效益之时,会逐渐增加对医学科技成果的认可度,这就使得医学科技成果的评价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新方法和先进技术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使得医学科技成果的评价变得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