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大别山区六安瓜名茶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苏南的集镇规划达到高潮。大型集镇,作为苏南一种较为普遍的集镇类型,其规划的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式相对复杂,客观上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该文选区苏、锡、常地区的6个集镇规划样本,从集镇性质、规模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路网设计和交通规划、公共用地大别山;六安瓜片;茶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高速铁路综合枢纽的规划要求出发,针对目前贵阳北站枢纽的规划建设情况,对枢纽的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进行研究,探索新建贵阳北站铁路综合枢纽交通组织一体化的实现方式,并从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人车一体化三方面阐述贵阳北站一体化的交通组织,研究贵阳北站作为大型高铁综合枢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江苏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与乡村景观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健  刘玉 《资源科学》2008,30(5):737-743
集镇空间规划,是政府对乡村与集镇土地资源利用和景观重构实施干预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乡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地理学者积极关注和广泛参与的实践领域。以苏中、苏北的10个样本集镇为例,对江苏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的实践进行理论梳理。从典型案例分析来看,中小型集镇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空间规划的对应思路,应强调集聚式、团聚状形态,妥善处理好集镇与过境公路和对外交通的关系,强调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以发展促建设,使规划起到既能指导集镇建设又能寻求集镇发展突破口的作用。具体而言,在集镇的规模预测、性质定位与主导产业选择,路网结构和过境公路与集镇空间形态规划的关系,以及促使集镇功能结构合理布局与景观重构的方式等方面,应因地制宜并形成特色。集镇的空间规划还要体现集镇与周围乡村的空间联系及其中心承转职能,重视空间规划与集镇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借助传统文化要素体现规划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以往山区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影响及地震产生次生灾害的特性进行总结,并由此分析这些灾害及影响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功能的改变;结合灾后重建各个阶段特点确定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与主要内容等;探讨不同居民点重建模式的差异性,科学的进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并明确不同选址方式对土地利用布局的影响;最后提出地震灾害给山区灾区带来危机,从另一方面讲同时也是灾区的一次发展和腾飞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从空间定位角度审视规划的实施效果是对传统评估方法的重要补充.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以评估期内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变化为导向,从规划执行力、规划控制力、规划引导性3个方面选取空间偏离度、耕地连片度、城镇重心偏移指数、土地利用布局分异指数以及建设用地布局离散度作为规划实施定位评估指标,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评估期内新北区较好地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与规划空间布局的符合程度较高,用地的发展趋势基本符合规划的调控方向,规划实施效果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布局模式的选择决策,对实现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目标、提高整体运营效益、促进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市群轨道交通系统服务需求和规划的角度,对系统功能定位选择、服务匹配的系统布局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福建晋江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韦素琼  陈健飞 《资源科学》2004,26(4):111-118
"晋江模式"是我国典型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之一.该文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的1985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借助ArcGIS 8.2软件和统计分析技术,提取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结合采用1990年、1995年~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以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动力的"自生"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总量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非农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并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均衡布局,建设用地及农用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培育中心城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土地流转以提高耕地经营规模等,应是该模式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碳排放及低碳优化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空间载体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载体,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扮演着碳源/碳汇的角色。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制定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策略,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平衡、引导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论-方法-实践”的范式,梳理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低碳优化的研究脉络,从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低碳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其模式与政策4方面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未来应围绕“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研究的系统框架、基于全域全要素管控设计低碳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现路径、统筹‘规模-结构-布局-强度’以优化碳排放约束下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原则制定差别化的生态系统碳汇提升方案和耦合多元要素以探索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编制低碳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与发展,全国各地高校相继出现了建设"生态校园"的新动向,尤其对新校区的建设,更要求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进行规划。但是,在生态校园建设中所必然涉及到的诸如土地利用、结构布局、道路交通、景观规划、人文环境及生态建材利用等方面的大量具体问题,其建设标准和策略以及应当遵循的理念和原则,尚无可供参考的标准。总之,亟待提出一个可供参照或借鉴的模式,以使生态校园建设有所依据。为此,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实践为案例,通过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多维视角,对生态校园建设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井场选址、井场布局、钻机基础选型及对下游工序的优化推进等方面总结苏南钻前工程优化取得的成果,为切实降低钻前成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苏南绿色环保钻前工艺的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交错区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东牟平宁海镇、江苏海州洪门乡和浙江绍兴柯桥镇等三个乡镇的调查资料,剖析了城乡交错区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交错区的农地使用权市场十分活跃,集体出让农地是农地使用权市场的主要供给方式,而农户之间的农地自发交易则存在着短期限、无正式契约等不规范的特征。农户对土地产权的不稳定预期和缺乏运行良好的市场中介机构阻碍了城乡交错区农地使用权市场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80年~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格局信息图谱、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图谱和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图谱构建结果表明,25年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又具有相似的转移图谱.复合应用CLUE-S和Markov模型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弥补原有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研究缺乏未来模拟的不足.从模拟结果得知,由于规划指标的控制且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化,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在2015年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幅度将降低.苏锡常都市连绵区仍是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80年~2005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4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GI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4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格局信息图谱、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图谱和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图谱构建结果表明,25年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又具有相似的转移图谱。复合应用CLUE-S和Markov模型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弥补原有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研究缺乏未来模拟的不足。从模拟结果得知,由于规划指标的控制且随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化,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在2015年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幅度将降低。苏锡常都市连绵区仍是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是影响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海南省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城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城乡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提出海南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优化与管理创新策略是: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革新理念和管理体制,探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创新途径;②通过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确立农民作为土地产权的主体身份,保证农民土地交易和经营的合法利益,提升农村生产力;③政府应通过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扶持农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是现阶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以往的承载能力研究多是面向大区域尺度,专门针对村镇建设的承载能力评估比较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部最新公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指南为基准,探讨了县域尺度面向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选取的案例区为地处江南丘陵地区的江西省永丰县。通过永丰县村镇建设特点及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的初步评判,建立了以土地、地质灾害、生态为主要限制因子的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判定的指标体系,划分了以行政村为基础单元的村镇建设适宜类型,测算了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两种情景下的全县人口合理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永丰县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779.77 km2和1838.68 km2,剔除重叠面积后为1838.94 km2,占全县面积的67.81%。②按照各村不适宜区面积、现状人口、村镇建设的情况,全县216个行政村可被分为生态保护重点村、种植业发展重点村、中心集聚重点村和其他村4大类。③当地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耕地种植业可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分别为135.38万和140.10万人。④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140和200 m2测算,高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村镇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4.05万、60.04万和42.03万人;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4.61万、39.01万和27.31万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现行“双评价”技术指南的应用与完善提供案例支撑,也可为永丰县实施乡村振兴和村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亚锋  吕昌河  周玉  杨瑞 《资源科学》2016,38(7):1266-1274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是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整治规划的核心环节。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控下,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化型及非城镇化型两大类;针对非城镇化型,构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综合影响力,并结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规定,将其划分为内部改造型、原地优化型及迁村并点型;根据不同整治类型,采用模式法构建相应的整治潜力测算模型。并以宜城市小河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预计到2020年小河镇通过整治可释放潜力117.83hm2。本研究将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分析,探究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随着开发价格与数量变动的演化规律。以江苏省为例,解析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空间匹配关系,判断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为合理评价土地利用过程、制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①江苏土地供给能力指数均值为0.571,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格局;土地需求强度指数均值仅为0.255,地区南北之间分异明显,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结构特征。②土地、水等资源保障指数对需求强度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与环境质量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制约土地资源的空间开发。③空间上,对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进行耦合匹配,各类型区(需求不足、过度开发、空间均衡等)并存。其中,土地需求不足区为地区主体,集中分布在苏北、苏中的南通诸县市;过度开发区集中在苏南的城市中心区,对土地资源需求强烈,已超资源环境承载和土地供给能力上限。通过经济要素、常住人口、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强化水、土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匹配土地供需,成为土地开发由空间失衡转向均衡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农用地质量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用地资源的质量出发,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对江苏省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江苏省农用地资源自然质量、利用质量、经济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农业区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多样性、均匀度、集中度、优势度等分布特点来看,不同农业区的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分异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两个方向上的递变规律。文章最后探讨了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主要受到地带性因素以及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因素如大地貌单元等要素的控制,同时还受到人类活动如区位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干扰,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分异显著。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格局是不同层次、多因素综合作用和相互嵌套、相互影响的结果,这对进一步研究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省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子生 《资源科学》2001,23(5):33-40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近年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的核心。文章在对云南省现有耕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基础上,认为从土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是指保持现有耕地总数中的净“宜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适宜耕作的现有陡坡耕地、轮歇地等不应列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范畴。本文还分析,制定了云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方案,包括耕地的数量、质量平衡和人均占有耕地总产品的平衡;并提出了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