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认知无线电是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而提出的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而频谱感知则是实现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分析了三种最基本的单用户频谱检测技术,通过仿真可以看出,相比能量检测,循环平稳特征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认知用户对主用户的检测概率,具有更加可靠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2.
认知无线电中首要的任务是认知用户感知外界无线环境进行频谱检测和估计,目前合作式的频谱检测技术由于其良好的检测性能广受人们关注。为了提高认知用户对主用户的检测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一致平均的分布式合作方法,优化了联合检测性能。与传统的AND算法、OR算法比较,仿真结果呈现了较好的检测性能,大大降低了误检概率和虚警概率,提高了检测概率,从而能充分利用空闲频谱。  相似文献   

3.
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的无线通信技术。针对认知无线电实现的首要任务:感知频谱环境,主要介绍了实现频谱感知的两种关键技术:发射机检测和合作检测。  相似文献   

4.
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多个用户协作频谱感知能有效提高系统感知性能。但是这种协同方式会使得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整体灵敏度降低,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而且当恶意节点或是障碍节点出现时,就会影响决策中心的最终判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度的协同频谱感知技术,该技术通过认知用户的本地感知结果与认知无线电网络基站最终判决结果的比较,计算认知用户信任度,进而协同信任度参与频谱检测。仿真结果表明当认知用户中存在恶意节点或是故障节点时,本文提出的技术相比较于传统的检测方法,能够得到更好更稳定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5.
频谱检测技术是无线电提高频谱利用率的重要环节,认知无线电在杂波融合条件下频谱感知检测受到杂波阴影衰落的影响,降低频谱检测概率。传统方法采用AD转换网络拓扑结构进行频谱感知,受到动态门限检测的影响,频谱感知检测效果不佳。提出一种基于动态阈值加权能量检测模型的无线电频谱感知检测算法,引入衰落传输融合拓扑结构,设计杂波背景下的信道融合准则,定义信道衰落因子,动态调整各认知用户的检测门限和传输可信度,基于动态阈值和可信度实现协作频谱感知检测,仿真实验证明采用该算法能大幅提高对无线电感知频谱的检测概率,克服传输信道中存在的阴影衰落的影响,检测性能优于传统算法。  相似文献   

6.
无线电认知系统频谱资源差错控制是决定无线电传输和通信质量优劣的关键。传统的无功率控制方法由于需要使用授权用户的先验信息,出现无线电频谱资源规模集群和感知预留,通信过程中,出现丢包率高和堵塞,频谱感知差错控制效率低下。考虑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采用QoS优化筛选控制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协作用户频谱感知模型的无线电认知系统频谱资源差错控制方法,采用CS.MA/CA信道访问MAC协议进行信道建模,得到QoS控制过程的时间线。基于能量检测K/N判决准则,建立无线电频谱感知差错控制判决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无线电认知系统频谱资源差错控制,频谱感知网络负载降低,传输时延减少,提高了资源包的接收率。  相似文献   

7.
赵丹 《大众科技》2008,(1):16-17
认知无线电中,进行有效可靠的频谱感知是关键技术之一。由于通信系统中,信号通常是不可预知,但却呈现一定的循环平稳特性,因此文章将循环平稳检测用于频谱感知。文中介绍了循环平稳信号的定义和特征,提出了用循环平稳方法检测主用户存在的依据,并给出了幅度调制(AM)这一类信号的循环平稳特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图着色理论模型下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教与学算法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算法。利用改进教与学算法寻优精度高和收敛速度快等特点,实现了认知用户在平均系统效益最大化的准则下获得最优的频谱分配方案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使用户能获得更高的系统效益,提高了频谱分配效率,扩大了教与学算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频谱稀缺带来的困扰,以及提高链路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吞吐量,建立了基于Nakagami—m衰落的多天线认知中继协作模型,重最分析将多天线加入该模型的中断性能,更进一步考虑了认知中继节点间的协作检测。针对认知中继节点获得频谱的能力,分三种情形讨论了该模型中断率性能:完全获得频谱,不完全获得频谱及基于内部合作获得频谱。依据推出的相应中断概率精确闭合表达式,可以看到多天线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断性能,认知用户内部协作进一步提高了网络中断性能。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新技术,它可以感知周围通信环境来实时改变发射机参数,高可靠性的频谱感知是实现频谱共享的关键技术,该文对几种非协作频谱感知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适应环境。该文的分析结果为相关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频谱效用主要取决于通信链路的传输速率,使用功率异步迭代算法进行认知无线电链路动态发射功率控制,可改变链路接收机端信号干扰噪声比,从而动态调整认知无线电链路的传输速率,确保可用频谱的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认知用户间可容忍的最大干扰功率阈值,对认知用户进行接入筛选,在保证较高网络频谱效用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网络中认知用户间总干扰。  相似文献   

12.
无线电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无线电监测技术是其中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但是在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实施中,频谱利用率低是其中较为关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人们采用了认知无线点技术,通过对频谱准确快速地进行检测,实现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科学应用。本文对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并针对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对其频谱检测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研究,为我国无线电加测技术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结合产生积极地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认知无线电是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的无线通信系统,它能够认知周围环境,并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相应地改变某些工作参数来实时地适应环境,从而达到提高频谱利用率、缓解频谱资源紧张的目的。认知无线电的首要任务是检测频谱的空洞。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升无人机机群间的通信频谱利用效率,认知无线电技术被应用在无人机机群中。由于传统频谱感知算法易受到噪声干扰、受通信时延干扰、需要累积信号长,无法适应无人机机群间通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双门限无人机机群频谱感知算法。首先利用所有次级用户对频谱信号进行感知收集,随后将所有次级用户信号传入无人机融合节点,最后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进行感知判断。在仿真实验条件下与传统单门限能量协作算法、双门限能量协作算法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信噪比和虚警概率下,所提方法的检测性能均优于传统算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认知无线电网络中认知用户接收到频谱信号的决策值,提出了一种协同的分布式平均一致性算法。通过自动调节步长的大小,并且在迭代过程中结合最速下降法和牛顿法,获得全局最优的估计值集合,同时联合全网用户交换信息做出最优估计,优化了计算的迭代次数以及收敛性。实验结果表明,联合算法可适应不同规模的系统,在同等条件下其收敛时间缩短了约20%,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6.
认知网络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有限频谱资源利用率的颇具应用前景的技术,可从根本上缓解日益严重的频谱资源紧张问题,已成为无线通信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认知网络的概念,并从认知网络频谱感知方面综述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认知无线电提出了一种机会频谱接入(OSA),满足频谱使用增长的需求。首先对动态频谱接八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频谱是否接入和怎样接入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几个研究频谱接入的典型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章坚武  赵琪  邹婧媛 《科技通报》2010,26(2):240-244
对传统的认知无线电图着色频谱分配算法进行了改进。在分配过程中动态更新干扰矩阵,使更多节点共享同一频段而不相互干扰,以此提高频谱利用率,对授权用户的干扰也可通过发射功率门限的设置来避免。在此基础上算法以最大化认知网络吞吐量为优化目标,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新算法后,在无干扰条件下的网络吞吐量和信道传输速率都明显高于同类算法。  相似文献   

19.
认知无线电是解决目前频谱利用率低下的关键技术,由GNU Radio和USRP构成的认知无线电平台受到了广泛关注。首先简要介绍了几种目前已经开发的认知无线电平台,然后重点对基于GNU Radio和USRP构成的认知无线电平台的软件及硬件架构进行了透彻分析和研究,最后分析了与认知无线电理论相关的GNU Radio源码包中的程序,并在USRP N200上实现了简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红梅 《科技通报》2021,37(4):62-65
为了提升音调信号频谱感知方法的感知性能,本文提出基于双稀疏模型的音调信号频谱感知方法.通过双稀疏模型,分析用户授权数量的稀疏性以及授权用户传输功率谱密度的稀疏性,构建音调信号频谱感知模型.通过音调信号频谱感知模型将音调的宽频带频谱感知问题转换为对授权用户发射信号功率密度的估计,重构音调信号功率谱密度向量,实现音调信号频谱感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音调信号频谱感知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