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岩  戴莉 《林区教学》2021,(4):49-51
从学校、学生、“三教融合”等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三教融合”的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大学校支持力度,构建“三教融合”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深入校企合作,创造蕴含工匠精神的创业氛围,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增强专业性、拓展创业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活力、培育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推进创业实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高等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必要性和工作原则,从创业氛围培育、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交流实践、团队培育、项目孵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内容,构建了“活动、课程吸引-团队建设-平台实训-专家评估-资源支持-项目孵化-创业加速”的创业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3.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文章认为建立“专业—就业—创业”贯通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和创业知识实践、综合实践、创业实践。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体系保障四个方面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业精神,让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创业工作,实现职业生涯发展。最后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进行了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厘清“双创”孵化基地促进高校就业创业的基本要素,可以为做好基地建设、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丰富高校就业创业理论体系,对于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该构建高效完备的“双创”孵化基地运行机制,打造专创融合的“双创”教育平台,建设良性循环的“双创”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形势并不乐观,其原因包括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缺乏等。以“1+5T融合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综合考量,根据社会需求,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PPD”评价体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通过“9P”循环流程,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多元化T型人才;构建了“1119N”(构建一个体系、集成一种理论、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九步流程,最终形成N条全产业链多元化人才成长路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全链条、多元化”模式。本研究在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上有重要创新,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重大意义,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创业,文章在分析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五育并举”“立德育人”的总要求,提出了走出思想意识误区,构建多元融合格局,健全融合育人机制,构建融合育人平台,建设融合课程体系,培养融合型导师团队,创新融合培养体系,推动融合育人实践等八个建设路径。通过体系创新、模式创新和载体创新,构建“专、产、体、思、劳、美、创、科”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也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强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结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创业就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服务机制等方面探索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路和做法,构建了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但高校现有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规模和水平难以满足工作需求,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高校要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目标,就需要培养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优化服务,以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就业创业师资需求。  相似文献   

9.
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补、创业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融合、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专业型人才培养并行”的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从创业教育引入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创业实践纳入专业实践拓展体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创客教育作为大学生创意形成和创业实现的重要载体,日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大学生创客与创客教育的概念与内涵解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创客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客空间构建与组织实施,以及创新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践融合等方面,对创客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对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三零”“三平台”的创业教育实践,结合案例解剖、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构建“全程化”“一体化”“系统化”“常态化”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高校如何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与就业指导中心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中坚力量,构建两支队伍就业创业指导协同机制,形成合力,使之共同服务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已成为一种时代要求。可以从意识形态、制度保障、工作实践等层面来构建两支队伍的就业创业指导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众创新创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欧美创新创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和完善,我国也已开展了相关探索和实践,但仍需进一步探讨.在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互相融合,对接大学生能力特点、对接专业特色、对接地方需要的“三元一体”对接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多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作用入手,探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模式,以及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出发,创建了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与专业高度融合的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教学体系;搭建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双创支撑平台;构建了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三个协同”双创育人机制。把高职院校“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范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双创”大赛育人成绩在省内高职院校有效示范与引领的佳绩进行实证研究,以期给同类学校做实践参考与模式复制。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进一步贯彻“以创业带动就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实践,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目前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体系展开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东北财经大学构建“1+网络+X”就业指导经过改版的东北财经大学就业指导网站新学期伊始开始运行,网站的各项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扩展,系统地构建起东北财经大学“1+网络+X”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研究与分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科院校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模式,突出学生就业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突出学生能力发展主线;构建具有农科院校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实施全程化指导;构建基于"职业发展""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与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在着力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然而,学生创业实践与评价体系建设仍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树立以“专业、行业、就业创业”互融的学生创业实践理念,形成创业教育诸多环节的有效对接,探索创业实践扶持与保障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和评价并采用有效的实施模式,构建完整的学生创业实践与评价体系,对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参与率及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螺旋”理论为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范式。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为工具,提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应遵循“设计螺旋架构、强化内生驱动、搭建螺旋网络、实现螺旋保障”的融合机理。同时,根据“三螺旋”理论的作用机制,应积极探索以理念融合为本的感知性融合、以课程融合为根的功能性融合、以跨专业融合为点的结构性融合、以项目合作融合为体的社会化融合等多元模式。文章还从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平台体系、激励体系等层面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期为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