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人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幼儿园的保育大纲上都有这样的明确规定:从三岁开始,就要训练孩子怎样端碗拿筷自己吃饭,怎样自己排解大小便,怎样在保育员的指导下学会穿衣脱裤系鞋带;到了六岁,就必须养成独立着装、饮食、刷牙、洗脸的习惯。日本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乎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鸟学校”或“森林学校”,组织孩子们到田间、海岛或森林去“留学”,不仅让孩子了解农村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经风雨,见世面,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毅…  相似文献   

2.
幼教博览     
两岁开始学“理财”据《现代教育报》报道,上海的一些幼儿园,小到两岁的孩子就已开始学习如何理财了,“财商教育”渗透幼儿园。幼儿园老师精心制作了模拟货币,孩子在每天的劳动课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孩子们可以把自己赚来的“钱”存进模拟“小银行”,跟老师学习如何填写“储蓄存款单”,如何使用“自动取款机”。记者看到,不少孩子已经熟悉了这些过程,而且排队个个站在一米线外。家长反映说,进行“财商教育”后,孩子最大的变化是不再轻易开口要钱或吵着买这买那了。婴儿的目光从妈妈脸上移开意味着什么据《中国幼儿教育周刊》报道,…  相似文献   

3.
2014年11月24日,在日本文部科学省主持的"全国自由学校"公开研讨会上,下村大臣明确表示国家将会考虑加大财政支持,用于支援自由学校的建设,以便让森林幼儿园的孩子毕业后可以更好地与小学衔接。2015年2月,三重县政府提出,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少子化问题,开始加大对县内森林幼儿园的财政支持力度。森林幼儿园缘何受到日本政府的高度关注,它在日本的发展又体现出怎样别具一格的特征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写话目标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对习作(写话)的兴趣。那么怎样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呢?一、从想说的话开始交际低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学校,面对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新鲜感使他们以极高昂的心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活动之后,在活动中发生的任何事都使他们急于找个倾诉对象。这时,他们往往会告诉老师。如果老师…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学校教育已成为“社会化”的同义语,这不仅因为它是有组织的、正规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而且由于它的直接与间接参加者人数越来越多.美国已经形成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它可以将人的一生与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2岁半到5岁的幼儿入托儿所或幼儿园学前班,4到6岁的儿童接受幼儿园教育.从6到8岁开始,孩子接受长达12年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  相似文献   

6.
怎样把孩子培养得更好,是广大家长十分关心的大事。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各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对孩子的培养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中国人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但由于把家庭教育没有提升到科学的高度,很多家长不懂得究竟该教给孩子什么,不知道怎样把爱和挫折统一起来,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听话”与“不听话”之间的关系,过分看重其在学校班级的成绩排名,并据此过早地肯定、否定孩子,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而一些教师以考试成绩简单评价学生的方法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孩子做错事时成人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毕竟忠言逆耳。我们许多 成人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由于没有注意方式方法,没有引导孩子 正确对待批评,结果,幼儿在家挨了批评就哭闹或赌气拒绝进食;在幼儿园受了教师的批评 就不愿去幼儿园。可见,成人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时,不但要使孩子明白自己错在 什么地方,怎样做才对,还要培养孩子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  一、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别人很容易发现,而自己却不知道。一次 在上课前,我故意在脸上抹了一道灰,到了班上,一名…  相似文献   

8.
"日本许多幼儿园、保育所以及小学着手将混龄教育活动纳入教育课程,有意识地增加混龄教育活动时间。日本的幼儿教育主要由两大板块组成:一是幼儿园,二是保育所。学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归类于"学校",属文部科学省管辖,招收3岁到5岁儿童,实施入学前教育。保育所在性质上非"学校",是厚生省主管下的育儿福利设施,招收5岁以下的孩子,主要职责为养育孩子。向政府申请让孩子入保育所的父母必须有较正式的工作或因其他理由白天无法照顾孩子。事实上,日本教育对年龄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4月2日之前满六周岁的儿童方可入小学,差几小时或几天的孩  相似文献   

9.
在家里,许多父母从孩子生下来开始,就用自己成人的意志去规划孩子的未来,在孩子说第一句话时就向其灌输成人化的语言,这就好比将植物进行人为造景,生生地用铁丝使其改变原来的生长方向一样,忽略了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气质的培养。在学校,不少教师习惯了具体的东西,拿教材当目的,满足于完成传统的教育任务,认为学生记住弄懂就完事儿。这种教育并未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像盖房子一样,并未教会学生怎样找材料、怎样盖房子,仅仅教会他们认识这是砖,那是瓦。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孩子们吧。日本的孩子们早晨上学家长不送,居住相邻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0~3岁是孩子心理养成的关键期,家长应该从培养孩子自己睡觉、自己吃饭穿衣、摔跤后自己爬起来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培养孩子自立、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为孩子将来适应幼儿园、学校和社会环境,心智健康地成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儿子已经四岁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五自”法教育,使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自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会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当儿子从幼儿园回来,进门的第一件事是换鞋子和脱外套,对于这类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开始时先为他做示范,隔一段时间后就带着他一同完成,再后来,让他自己独立完成。现在,他不仅能  相似文献   

12.
《少年儿童研究》2016,(10):62-62
新华网2016年9月1日讯孩子们是从几岁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呢?说出来可能吓你一跳。英国儿童保育及童年职业协会(Pacey)说,一些孩子从3岁开始就为自己的容貌发愁了。Pacey今年夏天做的一项调查显示,1/3受调查的幼儿园及学校教职员工曾经听闻有孩子认为自己太胖,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把4~8岁儿童单独列出来谈他们的外语学习呢?原因有二:一是4岁的儿童,母语已基本掌握,大多城市孩子都进了幼儿园等正规教育机构,可能会遇到要不要学习外语的问题;二是我国政府实施了从小学一年级或三年级开始的外语教学,儿童大多到8岁时会在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外语教育。而4~8岁这一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最容易的时期,我们有必要对此做一研究。说到儿童学习外语,我们需要与成人怎样学习外语做一对比。这样,儿童怎样学习外语的问题就解决了。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老师的孩子难教,因为老师的神秘在老师的孩子心中没有。”有人说:“本校老师的孩子更难教。”更有一说法:“剖腹产的孩子注意力不会集中的”。 在我的儿子这里,综合了所有的说法。更为要命的是孩子小时候去不得幼儿园,一去就生病,从两岁进幼儿园到六岁离幼儿园进入小学,四年时间只有一个月是全勤。这样的基础如何上小学?值得庆幸的是孩子小学的主管主任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班主任也是一位尽职尽责、教学严谨的优秀教师。可即使这样,我这个当妈妈的也觉得无颜见自己的同事。我在中学部任教,是学校拥有班级最多的年级的年级…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默默无闻的孩子,用极端一点儿的话来说,就是“被忽视的孩子”。话题要从幼儿园的“开放日”谈起。每到开放日,孩子们就会特别兴奋,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格外活跃,但是也有些孩子只是把这种喜悦放在心上,挂在脸上,却并不急于表现自己。这让他们的家长很不满意,于是有的家长就会把火发向孩子,就像任利萍老师文中的那位家长;也有的  相似文献   

16.
孩子就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都在一页一页往下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有一个比喻说得好,对于孩子的教育,学校好比是白天,而家庭就是夜晚。白天的变化固然重要,但夜晚所发生的很多看不见的变化更不可小觑。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对孩子“成长轶事”的所思所得全盘托出与同仁探讨。“明理”:为人父母的第一选择轶事一: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就让他学习书法考虑小孩子学习书法不仅可以练习一手好字,而且可以从中培养一种吃苦精神、一种耐心,养成孩子做事定心的习惯。但由于年龄较小,接受能力差,开始时对字的笔画和结构总…  相似文献   

17.
从幼儿园到我家,步行只有短短的五分钟路程,自儿子一岁半入幼儿园托班至今,这三百多天的“五分钟”竟不知不觉中为我对儿子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提供了好时机。第一是走路。让儿子坚持自己走路的意义不在于走路本身,而在于培养他的意志和独立性。目睹许多孩子或  相似文献   

18.
每个做父母的都想给孩子一份终生受益的礼物。这礼物该是什么呢?是金银财宝、丰厚家产还是自立于社会的能力?回答自然是后者。陶行知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我们要想使孩子成为廿一世纪的好汉,就必须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为父母争气,为国家争光。本期家长学校请大家到两所幼儿园,看看他们怎样追赶时代潮流,将竞争意识注入父母心中。 如皋市蒲行幼儿园——  相似文献   

19.
海边的贝壳     
如何利用海洋资源,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索。感受、体验家乡的美好,是我们海岛幼儿园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大班系列活动“海边的贝壳”便是众多海岛特色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发动家长、幼儿收集各种贝壳放在自然角,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此时,教师没有给予解答,而是鼓励孩子们讨论、分享,了解孩子有关贝类的知识经验。对于幼儿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则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20.
当其他地方的学校和家长逼着年幼的孩子更早地读书、写字和在互联网上冲浪,以便为竞争日益残酷的全球经济做准备时,丹麦、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孩子却另辟蹊径——走向树林深处,走进森林幼儿园。由丹麦家长始创所谓森林幼儿园,即主要在户外(通常是在森林里)进行教育的幼儿园,被喻为"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幼儿园,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丹麦。当时,一位叫艾拉·法拉陶(Ella Flatau)的全职妈妈每天带着她的两个学龄前的孩子到森林里去散步,偶尔也有邻居的孩子一起同行。后来,同行的孩子的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