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其中政治经济领域的“腐败”问题尤为严重。近年来腐败涉及的面和程度有进一步扩大和加深的趋势。究其根源,一是缺乏对“公权”的必要和适当的限制与监督,“逐公权而谋私利”存在并蔓延;二是腐败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广泛的民问心理认同基础,且二者紧密相联系在一起。要真正把腐败控制在一定限度,或者说消除腐败,制度建设和道德自觉当然是顶重要的,但清除腐败的民间心理认同基础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反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做到教育、防范、查处三位一体,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可是少数地区和部门只重视惩治,而忽略了预防,使得反腐倡廉工作难以取得重大进展。应注重教育,尤其是心育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贪腐犯罪的主要心理生成机制是腐败官员对不良客观现实的反映,将权力投入不正当交易并获取巨额利润,即是其腐败心理的外化。领导干部贪腐现象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为此探究腐败官员实施腐败行为背后的腐败心理,并觅寻与之相对的化解对策是我们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领导干部贪腐犯罪心理的特点、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从心理透视与矫治的角度思考对于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犯罪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干部腐败的心理透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干部腐败,是高校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违反社会规范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腐败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在新形势下,研究引发腐败的心埋,采取有效措施,对于遏制腐败蔓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腐败的核心问题是以权谋私,个体对权力的认知会影响权力的行使方式,考察职务犯罪人的权力认知有助于理解腐败意向的发生机制。文本以职务犯罪人和在职公职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学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职务犯罪人对权力存在内隐的积极态度;与作为社会对照组的在职公职人员对比发现,职务犯罪人倾向通过掌握话语权占据支配地位,具有较高的心理特权水平;上述权力认知外化成为腐败行为的关键节点是参加工作后10年和20年。未来可从进一步完善腐败风险的理论框架、加强权力异化的路径分析及探索全职业周期的廉政预警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6.
尽管我国一再加大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打击力度,却始终无法根治腐败。原因在于反腐主要是从思想教育和法制层面展开,对于腐败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并没有进行认真地分析,各种反腐的方法和措施并没有对症下药,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反腐效果。文章从腐败心理的外在表现出发,分析了腐败心理的成因,并就如何构筑预防腐败的心理防线作出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对犯有腐败行为的国家公职人员政治心理进行分析,得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根据的结论;指出政治行为体腐败政治心理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稳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决定了腐败形态也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变;从政治心理层面,提出当前防腐倡廉、根治腐败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8.
重点剖析当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及其滋生的心理原因,旨在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腐败及其滋生的本质,从而自觉地增强个人对社会腐败现象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加强干部廉洁从政心理教育,有利于抑制腐败动机的产生,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本文对重视开展廉政心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具体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腐败与公共权力没有必然的联系,腐败在于公共权力主体的介入,腐败只能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因此,反对腐败必须强化对化共权力主体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腐败是政治肌体上的恶性肿瘤,是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和国界的一种反明现象。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行就是腐败。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探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根源,为我们认识腐败、研究腐败、治理腐败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从制度上治理腐败,要尽快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完善对行政机构的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确保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正当合法利益的实现,并强化道德约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一种国际性的社会现象,腐败产生的根源是人的私有观念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是法治。但也离不开德治。构建遏制腐败的法治机制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治腐败的法律体系,健全廉政工作机构,加强廉政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预防腐败是自律,主要解决不想腐败的问题;从健全法律制度入手预防腐败是他律,主要解决不敢腐败的问题;从完善监督机制入手预防腐败,主要解决不能腐败的问题。要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攘,必须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制、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体系。  相似文献   

14.
腐败已然成为当今中国最危险的社会问题之一,纵观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各类腐败案件,不难发现,其背后都潜藏着社会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表现.笔者尝试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论述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深层次心理原因,并提出防治腐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权力腐败是我国当前各种腐败的主导性因素。权力寻租是权力腐败的产物,又是权力腐败最主要的过程和手段。权力寻租阻碍社会发展进程,对其必须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火花     
我一直以为,腐败是社会病,准确地说是社会糖尿病。因为:一是腐败不会导致政权速亡;二是腐败导致必亡;三是腐败糖尿病的晚期是免疫力全面崩溃,任何风吹雨打都可能招致并发症突发,而成为不治之症。 ——二月河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腐败的核心问题是权力腐败.而权力腐败是法治权力缺失的产物。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权力腐败,首先要实现法治权力,即做到权力法定、依法运权、越权无效、违法有责。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指手中握有某种权力的主体采取一定手段谋取私利,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和活动。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固定的社会分工是足以、至少是最能说明腐败形成的可能性原因。腐败成为现实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权力的界限及活动范围的模糊和权力的失控是腐败成为现实的客体方面的原因;入的私欲的无限扩张和为满足私欲而进行的活动是腐败成为现实的主体方面的原因。从腐败成为现实的原因出发,又满足“对治理腐败措施的反思”的标准——可行、管用、最优标准——的治理腐败的措施,只能是分权治理。形成以利益为纽带或基础的监督机制,真正实行内外事务公开制度,既可以保证分权治理的实现,又可以真正扼制腐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公正,是道德关系的重要范畴之一。充分弘扬公正精神,能有效地预防腐败、遏制腐败、惩治腐败、杜绝腐败。因此,公正是一面反腐败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存在于一切有阶级的人类社会中。反腐败则国家兴,容腐败则国运败,反对腐败,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正向纵深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果。然而腐败要真正得到遏制必须依靠法治,把腐败纳入法律化轨道,本分析了当前我国腐败的严峻态势,从法律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