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淑敏 《师道》2003,(5):13-13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看到听到他要再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他们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  相似文献   

3.
佚名 《家庭教育》2004,(6A):46-46
昨天,你回来哭哭啼啼告诉我说,一个同学又和你闹别扭了,你说事情本来不怨你的,是同学做得太过分。爸爸笑了。依爸爸的经验,一个人要赢得另一个人很容易,那就是要学着吃亏。孩子,这个世界没有人喜欢爱占便宜的人,但所有的人都喜欢爱吃亏的人。你想着吃亏的时候,就会赢得别人;那个懂得以更  相似文献   

4.
心痛和悔恨     
《21世纪教育》2003,(12):26-27
小静,那天在街上见到你浓妆艳抹衣着另类,嘴叼香烟同一群不良青年旁若无人的打情骂俏,作为你的启蒙老师的我真的感到面红耳赤,因为你毕竟还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尽管我知道你迟早会走到今天这步,尽管我也曾经多次向别人预测过你的将来,数落你上不完中学就要浪迹社会,但当我真正面对已经变质的你时,心却不由自主地颤抖,因为我们师生朝夕相处四年,我给过你的关爱实在太少,而对你有意无意的伤害又是那样多。  相似文献   

5.
毕泗水 《山东教育》2002,(34):14-14
近日,聆听了小语专家于永正老师的一场报告,其中讲到一则故事,大意是:某生上课偷读课外书,师发现,言辞严厉,叫你家长来。生不敢告之父母,无奈,思忖再三,求助于外婆。于忐忑中将外婆等回,怯问结果。外婆和颜道,师夸你,喜读课外书,必将有出息,只是不应课上读,现将书还你。生感激,更喜读书,后成知名作家。一日,师生相聚,师惭然道,不该收你书,还请你家长,害你受责备,现将书还你。生恍然,方知外婆另买书还他,慨然曰,外婆非教师但懂教育。的确,外婆不是教师但懂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发现、…  相似文献   

6.
师者的责任     
曾听说北京有位丁榕老师,当她的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钢笔后,她没有指责,而是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个学生,并语重心长地时那个学生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送给你。我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悄悄送回去。”几十年后,小有建树的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跪在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了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相似文献   

7.
高丽华 《河北教育》2004,(11):41-41
“啪”,“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听见刚才老师说什么了吗?供你吃,供你喝,你竟不好好学习。看你的考试成绩和你的岁数差不多,真给我丢脸!”孩子的父亲怒吼着,又扬起了扇子似的巴掌,我忙拦下了。孩子捂着被扇红的脸瑟缩在一旁。  相似文献   

8.
马展 《宁夏教育》2002,(12):47-47
常听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挂一句口头禅:“严师出高徒。”似乎实施教育就宽容不得,中小学也要一律以严待生,宽容就不是一种教育原则。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颇有经验的班主任,不无调侃地谈到他曾经“鼓励”过一个学生“犯错误”:“这个学生太正统太规范太标准化了,不大像正常青春期的学生。有一次工作中出了错儿,很难过地向我检讨,痛心于扣了班级评优的分数。我告诉他:工作中难免犯错误,但重要的是应该大胆工作,不要过分拘谨。你这个年龄不敢出点错儿,你就缺少生活乐趣,你就缺少与同伴交流沟通,你就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你也就必…  相似文献   

9.
爸爸的信     
赵秉文 《小学生》2005,(9):18-19
赵建之: 我的儿子,从你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我们全家人的骄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姑姑、姑夫、姨姨、姨夫,还有远在北京的小叔,这么多人精心细致地呵护你,无微不至地关心你,是因为你天真、你可爱、你健康、你诚实、你好学、你上进……你是我们的快乐之源,你是我们的幸福之源,你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妈妈曾经问我:“假如你有来生,你愿不愿意再做我的孩子?”妈妈,今天我来回答你:如果有来生,让我来做你的妈妈吧!因为你那么的爱我。从我生命的第一天开始,你就精心地呵护我,怕我冷,怕我热,怕我病,我就像被你捧在手心的容易碎的宝贝,你小心翼翼地疼着我。  相似文献   

11.
真爱学生     
据报载:重庆市实验中学的一名初三女学生丁丁(化名),由于上学迟到而受到班主任汪老师的责罚,先是用木棍打,然后很凶地责骂:“你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你只能当一辈子处女。”丁丁不堪侮辱,于事发当天从学校教学楼八楼跳下身亡。  相似文献   

12.
你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吗?你的孩子生活在你给他创造的氛围里是快乐的吗?你自己的求学经历充满快乐吗?你的学生在你给他创造的教育空间里是快乐的吗?——在这样的提问面前,你能够坦言自己是快乐的吗?如果正视现实,你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并无多少“快乐”可言。我们的教育,无论是来自家庭的,还是来自学校的,都没有把“快乐”确立为教育的主题。仔细深入省察来自家庭或学校教育的悲剧,我们不能不痛彻地呼唤:还教育以快乐!  相似文献   

13.
家教三题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05,(18):43-43
(一)褒奖孩子莫加“责备尾巴” 邻居的孩子高高兴兴地把一朵小红花拿给他妈妈看,妈妈称赞说:“这是老师奖励给你的吧?很乖.你进步很大哦!”孩手听了好开心。不料妈妈却接着说:“孩子,想想你还有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妈妈看见有的小朋友怎么拿着两朵小红花,而且还比你的大?……叫你平时要乖点。你就是不听!”孩子笑容凝结了,从妈妈的手中夺下小红花,赌气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相似文献   

14.
喻秋萍 《师道》2005,(8):34-34
一脸的疑惑,一脸的不满,一脸的不屑,也一脸的嘲弄。我愕然、惘然,也惶惑了。“因为我比你大,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因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因为你的父母把你托付给了我们,因为我是为你好,因为……”千百个理由,千百个借口,千百个因为所以,它们拼命地想往外冲,搅得我口干舌燥,脑子里昏天黑地一片空白,它们全卡在我的喉咙里,关在我的脑海里,我只能压着它们,像关着那要冲出地府的妖魔鬼怪。  相似文献   

15.
儿子,氢气球可以握在手中,可是鸟儿一定要放走!老爸呵,为什么非要我背历史?那么多活人要记住,还要记住死去的人!儿子,你要经常地站在地球仪前,这样你的胸怀才会长大呀!爸爸,你总是指导我的人生方向,我现在要叫你找不着北呵!老爸与儿子(九)@何立伟 @宋元  相似文献   

16.
朝三洲 《师道》2003,(1):13-13
常常听到家长在这样教育孩子,“别人骂你,你就骂他!”“同学打你,你就打他!”“小朋友抢你东西,你就去报告老师,让老师好好罚他!”诸如此类“以牙还牙”的不让自己孩子吃亏的语言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司空见惯了。但专家认为,这种为了点滴小事而敌视同伴、把别人当作防范对象的教育方式,恰恰会导致孩子品德的“发育不良”,会使孩子身心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同情心和善良心。日前,有专家呼吁,家庭教育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难以融入社会的“大灰狼”了!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即命运”。在过去缺乏竞争机制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人一…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是四个兔宝宝的妈妈,如果在你们居住的木屋外长满漂亮的蘑菇,有的很鲜美而有的却有毒,你会让你可爱的宝宝们去采那些蘑菇吗?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追求物质享受,认为有钱才有快乐,我劝你别做教师,更不要做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的工作付出与收入永远无法比较,你永远不会得到快乐,还会把不快乐传给学生,使他们在你的影响下过得也不开心。如果你心中充满爱,认为爱会带给你快乐,我劝你做教师,更要做班主任,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快乐班主任,你的爱和你的快乐会最大限度地传播,你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相似文献   

19.
记得这学期,我在班级里提过最多的,便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去对待别人。”最终,很多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了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