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玫玫  张燕锋  林逢春 《资源科学》2010,32(11):2100-2106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科学内涵、框架与相应的评价体系尚待深入探讨。环境友好型社会包括人对环境友好和环境对人友好两个维度,人对环境友好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应保持在区域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而环境对人友好是指环境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足够且良好的环境资源和服务。本文基于社会结构视角,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框架进行了系统分析,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出发,将环境视作与人并列的内在因素统筹考虑,尝试引入"人对环境友好度"和"环境对人友好度"作为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的一级指标,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分级标准,提出采用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表征区域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2.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测度方法研究/FON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志明 《科研管理》2008,29(4):175-179
文章阐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和指标设计的原则,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分“目标、分类指数和具体指标”三个层面、五个类别、30个具体指标,并对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测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不是喊政治口号,不是领导们的主观设想,也不是英雄和精英们的造世,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长期实践,节约资源能源需要全体人员力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友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建设,且非一蹴而就,而需长期塑建造就才能成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环境友好,人人有责。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影响总量、环境影响发展和环境保护潜力等3个方面,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1年统计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行政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4类;在空间分布上,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大多位于珠三角地区,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程度相对较弱的地区大多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两型社会的内涵,构建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3-2008年的两型社会建设进程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对环境规制在中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两型社会建设进展迅速,但存在严重的区域失衡现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2)要促进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应该从提高环境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强化经济规制手段、加强对环境的舆论监督和指导、积极引导企业的自愿性环境规制行为、强化公众环境参与意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伴随“两型社会”改革试验不断推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断收获民生希望。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评价“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文章从民众个体受惠的角度,运用民众满意度理论,遵循科学性、目的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将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设计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的“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以期能够对“两型社会”建设进程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估。  相似文献   

7.
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莹  赵勇  刘昌明 《资源科学》2004,26(6):83-89
该文分别考虑了包括节水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在构建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通过对各个体指标的发展趋势和与国外的用水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后确定了不同指标的标准值,并建立了"综合目标分层次评价模型"进行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的量化综合评价.该评价模型由节水型社会目标模型和节水型社会发展子模型(Dt)、节水型社会保障系统子模型(St)2个子模型构成.以水利部确定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绵阳为例,进行节水型社会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分别计算了绵阳市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综合指数、以及节水型社会发展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实现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节水型社会发展指数仅为10.2%,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各区域的节水型社会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距,绵阳市节水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源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益凸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论、系统论思想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要解决环境问题,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和措施,也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阐述了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体系的重要意义、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提出了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本框架体系,包括3条基本原则、9项内容和15个具体行动措施。为保障生态友好型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支持、社会监督和技术管理5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环境法治的新视角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一 《科教文汇》2008,(1):123-12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新理念—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该理念对我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和“环境友好”的古今意义。同时,本文还试图探究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概念到行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贵港市区域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选取利用强度指数(UII)、增长耗地指数(GCI)、用地弹性指数(EI)和管理绩效指数(API)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区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贵港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总指数为72.70,土地利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建设用地消耗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还有待提升;贵港市所辖5个县(市、区)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状况最好为平南县,依次为覃塘区、桂平市、港南区和港北区。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以期为促进贵港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协调发展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对武汉市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5-2011年期间,武汉市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生态文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6-2008年间呈下降趋势,在2005-2011年的其他年间均为上升趋势。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是在2005-2006、2007-2008、2010-2011年这几个阶段显著下降,2008~2009年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数据计算了2004—2007年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数"。近年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稳步推进,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建设均得到了较快进步,但在创新的传播与扩散、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及人文环境建设方面进展较慢,这些方面已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瓶颈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娜 《中国科技信息》2009,(13):273-274,276
本文论述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客观性.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并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塑社会应当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界定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内涵出发,建立了由3个层次和28个指标构成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评价指标体系,没计出计算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工业综合评价指数的方案,并以广东省为例,对广东省工业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级体系,并进一步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06年至2011年"两型社会"建设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基于STIRPAT模型对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技术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但圈内各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不均衡,武汉市对城市圈两型建设贡献较大;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因素中,国民收入、城镇化水平、综合能耗、废弃物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强度等都会显著影响建设成效。武汉城市圈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着力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优化城市圈产业结构,发挥武汉集聚辐射作用,加快圈内其它城市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的宏伟目标,创建环境友好型卫生城市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环节和努力方向.阐述了环境友好型卫生城市的内涵,分析了创建环境友好型卫生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当前创建"两型社会"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效率与效益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根本原则,为此,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物质流分析(MFA)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江苏省1990年~2005年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在阐述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和"3R"原则构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拟定了区域循环经济评判模型,并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减量化指标大部分时间处于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级别,但其后期有波动下降的趋势;②江苏省资源化指标起点最低,但上升速度最快,到最后甚至达到Ⅰ级水平,即可循环级别,且仍有上升的趋势;③江苏省无害化指标基本呈抛物线增长趋势,且在后半期也基本处于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级别;④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呈增长趋势,在本研究时间段的后半期达到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状态.其下属的3个功能指标的评价结果表现为:前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后期: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⑤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结果参差不齐,资源利用减量化、资源生产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废物处置是其中最为薄弱的几个环节.最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予以了展望.本项研究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1988-2007年北京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北京城市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1988-2007年北京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动态.结果发现:1988-2007年,北京城市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胁迫、环境效应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拐点分别出现在1991年和1998年;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响应水平持续提高;综合环境可持续性水平呈先降低后提高的趋势,其拐点出现在1990年,目前仍处于较不可持续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类胁迫、环境效应、社会响应和综合环境可持续性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胁迫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U"型变化趋势;环境效应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倒"U"型变化趋势;社会响应和综合环境可持续性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对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效率的资源环境绩效动态评估——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生态效率角度,利用改进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江西省2000年-2008年资源环境强度与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省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水资源消耗增长比较缓慢;COD和SO2的排放量下降趋势也基本相同,但其历年排放总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在资源环境强度下降的同时,江西省能源消耗强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用水强度和建设用地强度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OD和SO2的排放强度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江西仍然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其综合绩效指数有相对下降趋势;④江西省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从大到小排名,2000年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SO2排放绩效能源绩效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用水绩效;到2008年则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能源绩效SO2排放绩效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用水绩效。最后,本文就提高江西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江西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