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体功能分区实际上就是针对我国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而进行的空间区域划分,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采取差异化农地保护政策,限制了不符合区域内主体功能要求的土地开发,这必然导致区内可实现的农地产权价值减少,需要给予产权人土地价值补偿.本文提出了限制开发区农地发展权补偿的概念,尝试以资产定价理论(CAPM)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构建了限制开发区农地发展权补偿标准模型,并以宜昌、仙桃等地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农地发展权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郊而且整个区域农地发展权价值总额都可能大于区内农地农业用途总价值.研究区域内农地发展权总价值为1526亿元,约占农地总价值(1927亿元)的79.21%,远大于农地农业用途总价值(400.6亿元);②限制开发区对区域内农地总价值实现所产生的限制主要实施在农地发展权价值上,补偿标准在数值上等于受管制的农地发展权市场价值.发展区内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额为317.3亿元,分别占区内农地发展权总价值以及农地总价值的20.79%及16.47%;③受调查农户对水田的平均支付意愿(约112万元/hm2)要高于对旱田的平均支付意愿(约100.2万元/hm2);④调查区域内每公顷农地发展权价值(约82.73万元)是每公顷农地经济产出价值(约21.72万元)的4倍左右,但其在现行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中却常常被忽略,易造成限制发展区农户福利的大量损失.⑤同一功能区内农地发展受限程度的一致性可从农地价值内涵中寻找逻辑.同一行政区内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可能不一样,同一主体功能区内不同行政区的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可能一样.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9,(12):121-126
基于希克斯需求理论,以大汶河流域实地走访调研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双边界二分选择式条件价值评估法估计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农户的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并运用双边界T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受偿意愿的因素及边际效应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流域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农户的平均受偿意愿分别为1511.18元/年·户和961.71元/年·户,所需得到的生态补偿标准取值区间分别为1511.18元/年·户至1675.36元/年·户和961.71元/年·户至1113.10元/年·户;(2)两类主体功能区中愿意接受生态补偿的农户对于受偿方式的选择差异不大;(3)性别对禁止开发区农户的受偿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限制开发区农户影响不显著;家庭年收入水平、禁限开发区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对生态补偿政策了解程度、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心理预期对两类主体功能区农户的受偿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对流域生态的满意度、禁限规划对收入的减损程度、水环境产权意识对两类主体功能区农户的受偿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蔡银莺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6,28(6):104-111
非市场价值是农地资源价值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估算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将其纳入农地资源的成本核算中,不仅能够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不足给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带来的影响,而且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效益,能够真正起到缓解农地流失的作用。文章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武汉市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估算,在对47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的研究表明:①随着农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武汉居民已经意识到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②从居民参与农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出发,武汉居民每年保护农地资源的支付意愿为30.00×108元,折合单位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11.62×104元/hm2;③从农民作为农地保护执行主体参与农地保护需要接受政府补偿(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的角度出发,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为1.64×104元/hm2,是目前国家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发放补贴(中稻225/hm2元,折合无限年期价值4 978元)的3.30倍。   相似文献   

4.
农地游憩价值是农地资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地游憩价值的评估,可以促进城郊农地的合理有效利用,为纠正市场配置农地资源失灵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庄园和水高庄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共获得765份有效样本数据,运用改进后的旅行成本法,在剔除了非游憩价值部分和评估区域内非农地部分,分别对比评估了两庄园内农地的游憩价值。结果显示,杨柳青庄园和水高庄园游客的人均消费者剩余分别为86.98元和94.15元,人均旅行费用为386.16元和322.03元;杨柳青庄园农地年游憩价值为2.62亿元,单位面积游憩价值为628.90万元/hm2;水高庄园农地年游憩价值为2.19亿元,单位面积游憩价值为241.54万元/hm2。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郊区休闲农庄农地游憩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进云  杨微  乔荣锋 《资源科学》2014,36(9):1898-1906
农地游憩价值是农地资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地游憩价值的评估,可以促进城郊农地的合理有效利用,为纠正市场配置农地资源失灵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庄园和水高庄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共获得765份有效样本数据,运用改进后的旅行成本法,在剔除了非游憩价值部分和评估区域内非农地部分,分别对比评估了两庄园内农地的游憩价值。结果显示,杨柳青庄园和水高庄园游客的人均消费者剩余分别为86.98元和94.15元,人均旅行费用为386.16元和322.03元;杨柳青庄园农地年游憩价值为2.62亿元,单位面积游憩价值为628.90万元/hm2;水高庄园农地年游憩价值为2.19亿元,单位面积游憩价值为241.54万元/hm2。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鹰  李艳梅 《软科学》2010,24(1):80-84
根据湖南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对该区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则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优化湖南省空间开发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唐建  沈田华  彭珏 《资源科学》2013,35(1):207-215
评价耕地生态价值有利于了解耕地生态外部性大小,为政府制订合理的耕地补偿政策提供依据,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采用双边界二分式CVM法的Logistic模型,从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和农民的受偿意愿两个角度评价耕地生态价值.研究结果显示:①按5%的折现率计算,在WTP和WTA法下重庆耕地生态总价值分别为876亿元和2132亿元;②耕地资源具有重大的生态价值;③城镇总体支付意愿和农民总体受偿意愿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情况下政府应采取农业补贴等形式解决耕地生态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雍新琴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2,34(4):749-757
基于耕地保护的粮食安全目标与机会成本,分析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提出补偿标准及额度测算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是补偿的最低价值标准;区域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出让的纯收益;区域内农户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出让纯收益,扣除耕地粮食生产纯收益的余额;2008年,区域补偿平均价值标准为1.31万元/hm2,全国耕地赤字的省份17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2567.67亿元人民币;江苏省65个县(市)中,耕地赤字的县(市)14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157.01亿元;江苏省小张家村农户补偿标准为:水田0.72万元/hm2,旱地0.87万元/hm2。  相似文献   

9.
都市休闲农业中农地的非市场价值估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都市休闲农业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文章以武汉市和平农庄为例,应用旅游成本法(TCM)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估算该农庄农地的非市场价值。在对农庄及247位受访游客随机抽样调查获取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表明:①和平农庄2006年总的消费者剩余(Total consumer surplus, TCS)在1591.36×104元,游客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CS)530.45元/人,约为旅游平均费用的2.6倍,休闲农庄农地景观年均游憩价值397845元/hm2;②从游客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WTP)出发,和平农庄农地景观每年保护的补偿价值(compensation variation, CV)达153.14×104元,农地年均存在价值38 285.1元/hm2;③相对传统农业而言,休闲农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显著,单位土地经济产值是传统种植业产值(4628.10元/hm2)的5.4倍,然而其目前无法通过市场配置实现的非市场价值则更加显著,单位游憩价值和保存价值分别是传统种植业收益的85.96倍和8.27倍;④保护型农地提供的环境舒适、景观等非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传统的经济产出价值,然而其在现行的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中却往往被遗漏,意味着在土地分配决策与消费实践中,如果只单纯考虑经济产出,土地用途转换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10.
了解湿地保护区农户生态补偿政策偏好有助于湿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本研究选取陕西汉中朱鹮保护区300份有效农户数据,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农户对不同湿地生态补偿方案的偏好及受偿意愿。研究结果表明:(1)补偿政策设计对于农户参与意愿影响显著,其中方案实施年限、土地参与比例、农药减少比例的影响为负,补偿额度的影响为正;(2)年龄、受教育程度、保护认知、居住在保护区内、家庭人口数和人均年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对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属性的偏好,年龄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为负,其他个体特征的影响为正;(3)在补偿标准制定方面,湿地周边农户年受偿意愿的均值为608.56元/hm~2,若延长1年的实施期,需要额外对每公顷土地补偿8.09元;若土地参与比例增加1%,需要额外对每公顷土地补偿58.00元;若农户减少10%的农药使用量,需要额外对每公顷土地补偿45.91元。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不同设计对于农户的影响,也要考虑到农户的人口特征,实行动态富有弹性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1.
聂鑫  汪晗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3,35(2):396-404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快速扩张,基本农田保护问题在政府和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但实践运行与政策预期效果仍存在不小差距.作为农田保护最主要和直接的参与者,农户对于基本农田开发管制制度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抽取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36个行政村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161户农户,以农地发展权理论为基础、围绕基本农田相关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进行实地访谈调研,并进行数据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于基本农田各项管制措施的认知基本处于不清晰的状态;不同管制类型的认知程度呈现明显的差异,农业用途类型的管制损失认可度高于非农业用途管制;农户对于非农用途管制的损失估算价值33 6546元/hm2,农业用途管制损失2 3925.75元/(hm2·a);不同因素对于不同管制类型的影响需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而农地作为农民的最后一道社会保障,其社会保障功能能否得到有效替代是农地流转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京冀平原区中自然条件相似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北京市海淀区、大兴区和河北省曲周县作为研究区域,从农地生产功能、价值功能和劳动力承载功能3个方面测算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采取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正向分析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反向分析实际流转行为对于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是否有反馈作用,量化二者的关系,以期为农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越高,农户越愿意将土地转出,而不愿意转入土地;反之农户实际的转出土地行为促进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的提高,转入土地的行为促进替代程度的降低。研究结论: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和劳动力承载替代程度与农地流转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吉军  周平  艾木入拉  刘洋 《资源科学》2011,33(9):1674-1683
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对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全市52个乡(镇、苏木)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研究区2008年数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区域发展潜力,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安全度、土地利用强度、水资源开发强度、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区位优势、科技潜力和经济活力等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采用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相结合的方法,将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I级重点开发区、Ⅱ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出了五类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机制和各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分别选择各主体功能区内部的典型乡镇,优化开发区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I级重点开发区的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Ⅱ级重点开发区的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和限制开发区的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基于1978年、1988年、2000年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通过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的分析,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果对推进当地生态重建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作物生产力原理、生产要素理论、地租理论等理论是<农用地分等规程>依据的基本理论;农用地分等是在计算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逐级修正得到不同层次的农用地等别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农用地分等的最主要成果,它主要反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田间工程状况,可应用于一切有关土地质量评价的工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占补平衡评价等工作中有广泛应用价值.作物产量不仅受农用地的质量影响,而且还受投入与管理的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等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乘以土地利用系数,它反映了土地、资本和劳动3个生产要素的综合结果,它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相结合,反映了人们利用土地的能力和意愿,可间接指导通过增加投入和改进管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等于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乘以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可以考察农业生产效益,可用来指导农业税费改革.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财政、土地、人才等倾斜性政策,重点支持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20年后的今天,作为政策推动的结果,国家高新区是否已承担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如何,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评价的视角,讨论了国家高新区对创新体系建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和目标实现程度,同时,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变化,提出了高新区新需求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导向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系统综述了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与监管需求、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研究态势和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研究现状;展望了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的未来研究与发展, 强调了科学认识土壤环境系统和研究农用地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科技的紧迫性, 提出了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科技专项研究的建议, 以促进现代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 加快土壤修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负债核算中对资源过耗的界定与核算是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的关键问题之一,需要确定资源合理利用的标准,进而实现对资源过度消耗的准确度量。本研究以探讨土地资源过耗负债的核算方法为目标,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及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利用效率差异,以中国主体功能区中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中各城市群的23个典型中心城市作为样本城市,通过考量建设用地扩张的必要性来间接反映它所侵占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用地的合理性,并以此为依据来界定土地资源过度消耗的指标和阈值,建立了因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土地资源过耗负债的核算方法。该方法以新增建设用地的GDP承载效率和人口承载效率为指标,包括城市发展阶段判定、建设用地扩张合理区间确定和土地资源过耗负债核算三个环节,以期建构以土地资源承载力为标尺、具有地域针对性和发展阶段针对性的负债核算技术,促进形成兼顾城市发展与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的系统性天然决定了其拥有居住容载、就业支持、经济发展、资源供给与生态维衡等多功能。本文基于多功能性视角,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融合自上而下的决策树技术和自下而上的指标升级技术,构建了区域功能评价框架与算法,开发了区域功能的分级与分类的判别标准。以全国2329个县域单元为基本评价单元,完成了对全国及其十大区域的功能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在国家综合层面上,中国的空间多功能性的发展目前较为均衡,并具有潜在的巨大提升空间。十大区域的功能呈现多样性,不同功能特征的区域应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如均衡多功能的协同发展模式、兼顾约束功能的协调发展模式、主导功能导向的倾斜发展模式。更小尺度上,中国区域空间功能的分异性、不均衡性与格局塑造性呼吁包容发展的国家格局安排与管理,包括包容所有区域,包容所有人.包容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各组成单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不同空间尺度识别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等别的分布特征,为制定适合区域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对策及耕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中部6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和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分省卷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将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通过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应用加权平均法进行数据处理,探讨耕地等别在不同空间尺度的数量结构分布特征,分析了省际之间、土地利用区、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及区域资源本底要素即耕作制度与耕地类型之间的耕地等别特征与平均等别状况。研究表明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分布在1~15等,其中以6-10等为主;在省际之间对比分析发现湖北、湖南和江西的耕地等别较高,集中在5~8等;从土地利用区来看,湘鄂皖赣区耕地等别高于晋豫区;从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来看,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区耕地等别较高,黄土高原区和云贵高原区耕地等别较低;耕地等别与区域资源本底要素水平总体一致,耕地复种次数越多,等别越高,灌溉水田和水浇地等别一般高于旱地和其他宜农地。根据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特征,应优先保护复种指数较高的水田和水浇地,重点提升复种指数较低的旱地和其他宜农地。从宏观方面对不同空间尺度的耕地等别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总体上把握区域耕地质量分布特征,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