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华日报》1990年1月15日一版刊登我和另外两位同志的通讯《机场上,惊心动魄的一幕》,编辑部还专门配发了短评。作为作者之一的我,深感这篇通讯来之不易。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采访是一场探求事实真相的战斗。回顾此文的采访经过,正如场站政治  相似文献   

2.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俩个合作写出了三篇全国好新闻:1984年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全国好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3.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5.
1.请您介绍一下《新闻爱好者》1986年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答:《新闻爱好者》杂志创刊于1986年1月。之前,即1985年就开始筹备了;李汉岑等同志具体操作了创刊工作。我虽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创刊随想”,但1985年底到编辑部工作时就只能编辑第四期的稿件了。到2005年底,正好是《新闻爱好者》创刊20周年。因此,我非常感谢龙源期刊网对我的采访;非常怀念草创时期的老同志、历任老主编,以及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诸多同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闻爱好者》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连续三届(每届四年)被评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6.
今年,我读报遇到了两个不是谜语的“谜语”。《石河子报》1985年9月30日二版《“看准了就不回头!”》的文章写得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命读者猜“谜”。这篇通讯从李从钧种瓜发财的诀窍“胆大心细”上下功夫,一个字引出一个段落,形式新颖,版面活泼,效果颇好。但是,细读这篇通讯后,发现它有个致命弱点:事实缺乏出处。真实是新闻的  相似文献   

7.
从1984年到1986年,我们写的三篇报道被评为全国好新闻:1984年我们与杜国堂、陈宪文合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见河北日报1984年1月19日一版),被评为全国二等好新闻;1985年我们两个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和乡长的对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6月2日二版),被评为全国三等好新闻;1986年我们两个写的消息《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见河北日报1986年3月14日版),被评为全国一等好新闻。这三篇新闻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们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报道改革,改革报道。  相似文献   

8.
1985年,我写了一篇已故磁县县长杨惠民家属退还赠款的通讯《留得清白在人间》,被评为一九八五年度河北省一等好新闻,全国二等好新闻。有的同志说,这篇报道问题抓得准,表现手法新,有“清水出芙蓉”之感。我认为这样的评论有些过奖,比作“芙蓉”实难认可,说是“清水”倒合本意。因为这篇通讯没有装腔作势,拉起架子。前年四月十八日,我到磁县王屯头村采访炼焦专业户葛金柱帮助贫困户共同致富的事迹,在座谈中,葛金柱谈到本县已故县长  相似文献   

9.
一字之差     
一九六三年八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劳动和革命》,今年一月三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将军和儿子》。这两篇通讯都是人民日报转载别的报纸的。前一篇的原  相似文献   

10.
主题的好坏,事关一篇新闻作品的成败。意义重大而鲜明的主题常常是在不断深入的采访中升华的。我采写的通讯《有进有退唱大风》(后称《有》)刊发于攀钢日报1999年12月2日的头版头条,后被评为1999年度冶金记协通讯类好新闻二等奖、四川省新闻奖三等奖,就是经历了深入采访,不断锤炼主题的艰苦过程。1999年春节期间,我在采访其它事情时得到一个信息:攀钢钢城企业总公司(后简称钢企)关停了所属的攀进轧钢厂。当时,我即感到,这是一个有可能写得出好新闻的题材。于是,我立即到钢企规划处和财务处等单位采访了解攀进轧钢厂关停的前因后果。采访的结…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日子,碰到上海新闻界几位关心我的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老王,你是不是去过美国了?”我在感到奇怪之余,如实回答:迄今为止,我从未去过美国。这些同志是在看了我在1985年9月27日《上海政协报》上发表的通讯《顾维钧在纽约》和我在1985年11月9日、19日民革《团结报》上发表的近四千字的长篇通讯《乡思缕缕情悠悠——老外交家顾维钧在纽约近事》之后,想到有些细节的描绘,象是作者采访过顾维钧本人,因此猜测我是否去过美国。 1985年10月,《文汇报》驻美记者张治平同志为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而写的纽约通讯中说,他曾多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13.
士辉 《新闻与写作》2003,(11):12-14
震惊于记者被收买时统宇 《中国青年报》9月16日刊登新华社记者刘铮写的通讯《繁峙矿难水落石出》。平心而论,在该矿难已过去一年多以后.特别是前段时间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的《繁峙矿难纪实》后.再说感到震惊有言过其实之嫌。然而.这篇通讯的一个细节——11名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被当地干部及非法矿主收买——却让我中午困意全无,忍不住打开电脑,说说我的震惊。  相似文献   

14.
《银灰色的山城》被中国市容报1989年11月8日第三版采用后,又在全国10家报刊电台上发表,在罗田电台组织的《罗田沧桑40年》有奖征文中获一等奖。回想起来,这篇文章采访写作.主要体会是:突出改革,选准特点,着意创新,写好风貌通讯。 1989年国庆前夕,罗田电台组织了一次《罗田沧桑40年》有奖征文,我准备写一篇记叙县城凤山镇变化的稿件参赛,得知这一题材有几人在写,临时  相似文献   

15.
刊登在《光明日报》2002年9月4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光明日报》有关夏雨田长篇人物通讯中的第3篇。前后3篇体现了层次感,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过渡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文正是这种心灵的流露。从采访写作上来说,这篇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疆新闻界》1986年第6期上,发表过一篇《用眼睛采访》的短文,读了颇有感触。这里写一点自己的体会作为补充。一位老记者和我合写的《自治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洽谈会开幕》消息(载新疆日报1985年8月21日一版),在自治区首届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这是八十五篇获奖作  相似文献   

17.
说来话长。《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采访、写作和发表,距今已有22个年头了。通常,有些事做过后便遗忘了,而这篇报道,却使我们常有记忆犹新之感。这也许是由于深深的激动强化了记忆的缘故,所以我还能写出这篇回忆。这篇报道发表于1960年2日28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二天,《人民日报》即全文转载,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接  相似文献   

18.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19.
曹智 《军事记者》2007,(6):15-15
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从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通讯《让世界走向和平——访中国核试验基地三任司令员》是当时国内唯一深度反映中国开展核试验艰辛历程的新闻作品,并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顾采写这篇通讯的经历,我深切体会到,深入细致的采访,是写好精品的首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去年12月19日,《武汉晚报》发表了我采写的通讯《一则报道的背后》。这则报道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在武汉引起广泛关注,《武汉晚报》为此展开了持续月余的讨论;报道揭露的厂长胡智慧,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这篇通讯,后来被评为1987年度湖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第九届好新闻二等奖。这是一篇在激烈的反批评中“逼”出来的报道。去年11月11日上午,武汉市江岸区艺文印刷厂厂长胡智慧,在厂办公室用半尺长的单刃刀将来访的4名青年杀伤,其中3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