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这里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借用英国文艺评论家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解释。他说:“故事”虽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但它是一种很低级的形式,不过是从时问绦虫上切下的一个片断,“早餐后是午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以后便腐烂等等”;“故事”是古已有之的,“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而“情节”却  相似文献   

2.
序:整日伏在案头,编呀写,写呀编,总感到有些东西既写不进“评论员”,也编不进“本报讯”,令人不无遗憾。有一天,我在隆隆的机声的伴奏下发现,工人在制作零件时,即使是利用黄金白银做原材料,也会剩下一些边角废料。于是,我受到了启迪:记者和编辑在新闻这个“厂房”里,原来亦同工人在机床边操作一样,笔下也会出现一些“下脚料”呢。爱惜它们吧,将其打扫起来,重新加工一下。也许就成了一些有用的“小玩意儿”。下面“展销”的就是“本报讯的下脚料”。  相似文献   

3.
这里说的“故事”和“情节”,是借用英国文艺评论家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的解释。他说:“故事”虽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但它是一种很低级的形式,不过是从时间绦虫上切下的一个片断,“早餐后是午餐,星期一后是星期二,死亡以后便腐烂等等”;“故事”是古已有之的,“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呵欠的原始人”。而“情节”却是小说中较高级的一面,它同样要叙述事件,但特别强调因果关系,比如“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则是情节”。  相似文献   

4.
初做新闻报道工作,往往把精力用在钻研写作技巧上,不注意研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思想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思想方法不对头,就会走许多弯路,据我自己的体会,起步伊始,要注意“三忌”: 一忌“未会走就学跑”。记得我刚搞新闻报道,看到老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十分羡慕.手痒痒的。于是也拿起笔来,第一次就写了篇三千多字长稿子,是消息还是通讯,自己也弄不清楚,送给老同志看,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后来,我学“乖”了一点,看报纸上登什么,就写什么;別人写小说,自己也写小说;老同志写诗,自己也  相似文献   

5.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6.
文学信箱的编辑同志: 我在某些报刊上见到标有“报告小说”“纪实小说”的作品。请问什么叫“报告小说”、“纪实小说”?它们与小说、报告文学是不是一回事? 长记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所提“报告小说”、“纪实小说”,我在一些刊物上也曾见到过。在小说前加“报告”或“纪实”二字,我想大概是作者着意强调小说中的人和事都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一些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我老老实实地谈了自己的体会:“多读点文学作品,必有收获。”我在走上新闻岗位之前,主要是学搞文学创作,先后在《雨花》、《青年作家》、《芒种》等报刊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40多篇(首),1986年底,我被借调到南通县广播电台(现已调入)。  相似文献   

8.
我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写真实的我的故事。我忍不住要告诉你们:我被招聘了。真的,我这个江苏农村姑娘被河南省宜阳县城关乡招聘为专职通讯报道员。  相似文献   

9.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时代,我曾酷爱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觉得自己是个浪漫的人,爱抒发情感,爱编一些感人的故事试图打动人.出版了几本集子,获了一些奖,不免有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小说写作者,一个诗人. 但是大学毕业时,我并没有继续做文学青年的梦,而是决定当一名记者.只因这份职业不但会让我依然拿着笔,而且这支笔将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比以前搞创作更加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笔者当上了通迅员。开始一段时间,我给报社寄去了一些稿件,然而大多未能采用。有一些好心的编辑在退稿时附言:“由于版面有限,您的稿件不能刊登”。起初,我倒也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写的文章本来不错,只是由于“版面有限”而未能见报。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头,为什么我写的稿子总是“版面有限”呢?想着想着,终于悟  相似文献   

12.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06,(11):67-67
“站着写作”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修改了30多遍,直到他认为简洁明了为止。《老人与海》的手稿,也修改了近200遍才放心地拿去付印。有位记者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简洁?”他回答说:“我的秘诀很简单。我是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他解释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自己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免得读者费时读我的文章。“愿做中间派”当年,陈毅同志在与一些报刊接触中,平易近人,十分谦逊。他每次寄稿总是要求编辑严格地“按质论处”,不以“官职…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者,写新闻稿只是业余所为。在我偶尔写的一些新闻稿中,多是从普通人中抓取的一些“众人话题”。这些“话题”看似平常,但却具有新闻性,而且属普通人关心的“热门”,颇有写头。例如1994年,我写了一篇《众说纷纭话潇洒》的新闻特写,全文  相似文献   

14.
某寡妇想改嫁,请一位善写状稿的“师爷”代笔。这位师爷写状稿,一个字收费一两银子。寡妇好不容易凑足15两银子交给他,并苦苦请求师爷多“美言”几句。师爷说:我是“金字招牌,不能更改”,还是写了15个字:“十七嫁、十八寡,家贫、无子、翁不良,难哉!”县太爷看了此状,认为理由充足,便批准寡妇改了嫁,那位“师爷”惜字如银的确够“抠”的,但其写的状稿不可谓不精。读罢故事,不由使我想起当前兴起的短新闻写作来。近年来,新闻改革不断深入,短新闻在全国已开始受到重视,“现场短新闻”、“新闻特写”、“视觉新闻”等各类短新闻的笔会、竞赛活动方兴未艾。不少新闻同行正把“多写短新闻,写  相似文献   

15.
在基层业余通讯员当中,有一种“自卑感”,认为,给一些“市报”电台投稿,尚且不易,更别提上全国性“大报”了。在大报上稿,是比上“小报”难。但一是要有信心,二是写的稿子,要有上“大报”的新闻价值。去年初,我去一家企业搞调查。发现它盲目引进“新技术”化了30多万元钱,产品质量却不过关。为此我写了《企业引进技术须慎之又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采用。五月份的一天,我九岁的儿子同我说:“爸爸,你们常给我买‘娃哈哈’我都吃厌了。能不能给我买一些小画书?”这句问话提醒了我,我连夜写了《不能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忙DAY(Monday)”都很精彩“如果我总在不务正业地刷屏,那是因为我正被所谓的‘正业’折磨着.”2月19日,周一下午,上传了这条微博.那时,我正在为几篇编不下去的稿件着急.都是当编辑做记者的,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每当稿件编不下去或写不下去,但形势所需你必须继续与之对峙与之周旋,你会不会一遍遍从第一段第一句开始,反复地捡起它,反复地从头再来?——没锴,我总是在那样一个纠结的状态下干着备式各样的活儿,或编稿,或写稿.没办法,谁让它是咱的“正业”呢.  相似文献   

17.
忽然想到     
我是一个审读书稿的编辑人员,编了这么一些年的书,便生出一种“怪癖”——每每编务之余,往往若有所思。某些“所思”,自然就变成了文章。现在,我就又开始在“所思”中写这一篇文字了。先提两问:  相似文献   

18.
“刀斧手”的雅量陈其浩编辑对来稿有删削、裁夺之“生杀大权”,故我的几位文友私下曾戏谚称其为“刀斧手”。此称呼虽不甚中听,但却是实在话。写了十多年文章,我因而结识了不少编辑;通过文字交往,对一些编辑的学识与人品也便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我常这么想:好的编...  相似文献   

19.
李“将军”者,后两个字之所以需要打上引号,是因为他并不是真的解放军的将领,而是沪上新闻界的一名老记者。在认识其人之前,就听说过有关他的一些趣闻,1960年解放、新闻两报合并后,我有幸跟他在解放日报共事。他为人厚道、诚实,富于幽默感,身材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的厚实,眼珠儿左顾右盼,确有将军的气概。编辑部的同志都乐于叫他“李将军”而不呼其名——李仲实,他也乐呵呵地点头承受,不时发出“嗯嗯”“哦哦”的声音。有一次我开玩笑说:“搜集你的故事,足够编一本李将军传奇。”他高兴而认真地说:“那就有劳阁下了。”转眼间二三十年过去,李将军已于几年前因癌症而过早地谢世。随着岁月的流逝,悼念之情也逐渐淡薄,但朋友们闲谈中还时常提起他的轶事,可见他的形象还留在人间没有泯灭。如今该是履行亡友嘱托的时候了,可是提起笔来却四顾茫然——写些什么为好呢?  相似文献   

20.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