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交叉路口交通流到达和排队延误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并建立了以PI值最小为目标的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理论模型。该信号配时方法与通常采用的单点自适应信号控制方法的区别在于不但考虑了交通延误,而且考虑了停车次数,实现了对交通延误和停车次数两指标的优化,从而保证了以车队形式到达的交通流可以不间断地通过交叉路口。由于以实时交通流的到达规律为依据进行信号优化配时,因此,该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又是实时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使学生能够直观体验交通信号控制实验的效果,设计了由计算机(运行微观交通仿真软件)、信号控制机和信号机接口设备组成的硬件在环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该仿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设置信号机参数、运行仿真实验、观察信号机对交通流的控制效果并进行离线评价、比较不同交通条件下信号控制方案的优劣。通过该实验,可以提高信号控制实验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天津市复兴门交叉口的实际交通环境和信号控制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运用Webster信号配时法,对交通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基于交通微观仿真软件VISSIM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方案二,平均行程时间可缩短18.90%,平均延误减少24.67%,平均排队长度减少8.97%,各项指标均优于原有配时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单点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情况,构造了一种产生交通流序列的方法,同时提出一种使车辆延误最小的单路口多相位信号实时配时模型。对所产生的交通流,制定了简单的实时信号配时方案。最后对结论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交通信号控制电子实验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满足高校交通工程类本科生实验教学工作,采用嵌入式技术研制实验装置,并同时进行交通信号控制装置理论结构设计、实验装置硬件设计,该系统配置有LED数码管等显示设备和外部接口,能够清楚明了、便捷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演示。实验者能利用该系统能进行轨道交通信号控制模拟、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模拟以及停车场计费系统模拟等实验,可以任意组合、自由编程,模拟各种交通情况。  相似文献   

6.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信号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交通流处于饱和状态时,建立排队长度总和达到最小的交通流控制模型,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和算法给出最优的信号配时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文在总结现有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构架、功能及关键组件。创新性地将"硬件在环仿真技术"应用于实现实验系统,实现了仿真软件和硬件信号机之间的信息交互,体现了真实信号机的实际应用效果。《交通信号控制》实验系统分为三个实验内容:①信号机认知学习实验;②信号机控制策略有效性评价实验;③信号机控制策略优化实验。利用该实验系统,学生能够对信号控制机的基本原理、控制方式和操作方法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加深对控制策略运行和逻辑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城市单交叉路口进行交通流分析,提出以车辆平均延误为性能指标的4相位交通信号控制模型,并将改进的遗传算法应用于此模型。在Matlab 7.0环境下对实际交叉路口中较为复杂的4相位控制方式下轻度、中度和重度交通流模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优于普通的遗传算法和传统的定时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城市快速路出口匝道与下游衔接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信号的出口匝道衔接交叉口控制方法.分析流量流向分布特征,构建衔接区域换道延误计算模型;利用交通波理论,建立预信号上游排队长度和排序区长度模型;考虑主信号配时参数约束和排队长度约束优化,得到预信号配时参数以及预信号设置位置.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预信号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衔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降低车均延误.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左转交通比例、交通流及匝道衔接段长度对模型的影响,证实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设计了基于“在线-在环”融合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综合实验。首先,通过实体沙盘全景模拟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形态;再利用自主研发的OSP(open simulation platform)交通仿真软件动态仿真沙盘路网交通流状态,并进行交通控制策略设计;最后,采用现场级交通控制器执行所设计的交通控制策略,并反馈到仿真软件中进行控制效果评价。该实验将交通流理论、交通控制策略设计、交通仿真和交通控制器应用等知识融为一体,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交通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还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开展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