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12,(12):5-5
孙儒泳,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53年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4年保送到原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研究生,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师。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2.
何苾菲  吉星 《今日科苑》2020,(3):54-60,87
沈世钊院士是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他生逢抗战,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选择科技报国,在哈工大"国内留苏";他科研成就斐然,是中国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理念。本文依据沈世钊院士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的口述资料,以及手稿、照片等珍贵文献,尝试简单回顾其一生经历,展示老一辈杰出人物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孙永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他1954年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1955年至1960年在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习,1960年至1972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医师,1965年12月在新疆核基地进行核医学试验,1984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以洪堡学者身份赴德国土比根大学创伤事故医院和亚琛科技大学医学院烧伤整形科研修,1986年回国,继续在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相似文献   

4.
姚芳 《中国科技史料》2002,23(2):110-116
大量派遣留学生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向苏联学习”的重要方式。章是围绕留苏之前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微分方程专业的学习和回后研究工作的发展情况对数学家孙和生的访谈录,是研究50年代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原始献。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下文所记述的杨浚同志系原国家科委副主任.杨浚同志生于1922年,1945年参加革命,曾任<新华日报>编辑.1951年留苏专攻化学工程,后成为著名的化工技术专家.  相似文献   

6.
开展国际合作 促进自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浦一芬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5):378-380,400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科技活动也日益国际化。离开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们将很难仅靠自身的力量保持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同步。大气物理研究所 1999年进入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确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均为国际前沿性的 ,构成了我所坚实的学科发展基础和研究优势 ,这也与我所长期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是分不开的。我所的知名学者中 ,有的是 4 0年代学成归国的学科带头人 ,有的是五六十年代留苏归国的人才 ,有的是 8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派往发达国家学习和合作的骨干。1 高水平、讲实效 ,以我为主进行国际合作要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所 ,必须加强与…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常州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采用调研分析的方法,根据需要,有针对性选取了16家企业的科技领军人才作为调研访谈对象,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综合分析了常州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查找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行科技政策体系与ICT自主创新企业反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政策体系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是值得广泛深入研究的问题.与过往经济学视角的科技政策回顾和效果分析不同,本文聚焦于企业对科技政策的认知和反馈.我们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针对ICT行业的16家企业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深入讨论了ICT行业企业对现行科技政策体系的知悉程度和主要需求,并对目前政策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50年零4天——从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国,至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人已历五代。留美的钱学森属于第一代,留苏的王永志是第二代,他们用算盘算出导弹的创举,成了永远的历史传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武汉市2010名科技工作者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武汉市科技工作者健康状况,提出了加强武汉市科技工作者健康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剑  刘永君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4):104-110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访谈调研,对深度访谈数据进行分析与归类,得到4类影响因素和18个具体关联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出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模型,并使用问卷调查数据对深度访谈数据进行完整性及延展性检验,结果显示深度访谈数据与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调查问卷数据具备较好的延展性,进一步说明模型具有较强的完整性.通过两种数据的交叉验证,结果显示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模型是科学有效的,但受限于验证样本数量,对于模型的完整性需要进一步验证.最后对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提出三点改进建议,包括构建产学研联动治理模式、增强高校科研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及加大高校科研能力向技术应用开发方向的投入.  相似文献   

12.
戚文秀  黎润红  周程 《学会》2023,(3):14-20
<正>/引言/在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背景下,科技社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尤为重要。本文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学会和科学家,分别与杨玉良院士、崔向群院士进行一对一访谈,搜集学会建设与国际化发展的一手资料,并以典型案例研究的形式展开讨论,展现不同学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道路选择与阶段性成果。通过访谈,科技工作者讲述亲历的学会历史,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我于1956年通过留苏考试,按国家科学规划,选择生物地球化学专业,1958年入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作研究生,攻读景观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30多年来,一直从事化学地理(景观地球化学)和环境地学研究。主要贡献如下:  相似文献   

14.
科技保险:目标模式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保险市场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困境:一方面险种设置单调不够完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投保企业数量较少,需求乏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苏州国家高新区科技保险创新试点进行了实证调查.经验材料支持了如下观点:"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是现阶段科技保险确保有效性应有的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是践行人才自主培养的具体实践,更是为国、为党储备基础学科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文本研究、访谈等方法,以吉林省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为例,从选才、育才、储才入手,探索基础学科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结经验,以期为推广基础学科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孙锐 《科研管理》2017,38(9):43-51
在复杂变化环境下,组织情绪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日趋凸显,对企业组织情绪能力管理的研究更加迫切。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针对我国科技企业的组织情绪能力开展结构研究,并分析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基于国际相关研究,经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专家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预测试和信度效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科技企业组织情绪能力由鼓舞、自由表达、游戏、体验、和谐及认同动态性六因子结构构成。为分析测量工具的预测效度,通过对数百家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检验出组织情绪能力对企业创新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企业对政府科技服务的需求入手,选择东莞松山湖高新区10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通过调研访谈扎根分析企业对政府科技服务的需求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政府官员进行深度访谈,挖掘政府创新科技服务的战略行动,包括重视组织创新资源、持续改进服务方式和坚持优化创新环境等3个主要方面,并通过经验证据进行验证,进而得出一个政府科技服务创新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如何提升医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加强专业技能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机融合以及如何完善自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保障条件等方面就如何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科研团队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领导的有效性和团队创新绩效。本文在对科研团队领导力模式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41位科技创新人员的访谈结果,提出了科研团队领导者应具备的9项领导能力,之后对中国科学院10个院所的102个科研团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科研团队领导力由科技感召力、科技洞察力、科技激发力、科技助推力和科技引领力五大要素构成,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科研团队可分为机变型、关系型和品牌型三种领导力模式。本文最后针对每种领导力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0.
加强科技工作者权益保护对于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本文在对我国典型科技工作者群体开展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科技工作者权益保护认知状况以及权益保护需求状况.调查发现,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自身权益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维权意识相对淡薄;科技工作者对不同权益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现阶段科技工作者最关心的权益为薪酬平等权和薪酬保障权、职称考核晋升知情权和身心健康相关权益,且不同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权益保护需求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现阶段更好维护我国科技工作者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