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网络化引发的矛盾关系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适应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教育网络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关系。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教育媒体、人与机器、班级授课与个别化学习、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等矛盾关系?针对这些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笔者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做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将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与社会的充分完善相统一.它包括了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或者是知识素质教育,并通过这两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人的教育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塑造一个完美的人格,体现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它的重要意义,正是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努力探索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在经历着社会矛盾剧烈冲突的社会实践当中,儒家教育家们就一直在寻求着人格的如何完美体现,人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当然将通过“素质教育”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里,政府、知识界和社会公众都在言说教育。因为教育事关国家未来、民族命运和每个人的幸福,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精神基础。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的理想促进社会发展?怎样造就人的好品质和健全的情感?如何通过接受教育解决生存的难题,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一、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刻不容缓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一体化、各国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异常复杂,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这对人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全面、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会生活、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人、心理健康、意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物,要求教育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因此,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人类基于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辨性思维的结果;同时,教育处在社会中,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教育的实然发展则是在实证论基础上进行实证性思维的产物。教育单纯在其中任何一极上的发展都不足以在全部意义上满足人性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也未能在完全维度上认清人与社会生存的真实状况。由此,在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的价值冲突上,文章倡导实然向应然的趋近、实然与应然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学校文化识别系统的原则基于社会发展进程。学校文化识别系统的建设,首先必须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解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功能,深刻分析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也就是说,SIS的设计原则必须是基于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基于人的发  相似文献   

7.
发展教育学是研究和反思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教育自身的发展是发展教育学的主要学术主题。发展教育学的研究边界在于,它不是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而是研究与教育发展相关的社会发展、基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发展教育学的研究体现了时代性与现实性,致力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提出的"三张问卷",击中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职业教育究竟如何实现人的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在新时代迈向现代化?职业教育如何基于现实基础创新发展?一、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回归人本的职业教育(一)回归教育本真,唤醒个体自主,服务生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导向经历过几次转变:学历导向—就业导向—生涯导向。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办学走的是一条与普通教  相似文献   

9.
仲红俐 《成人教育》2019,39(8):36-40
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这是唯物史观视角下研究社区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和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应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于人的发展视角,基于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视角,基于现代教育的特征,探索更有效的社区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源远 《考试周刊》2013,(58):182-182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培养,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培养就是要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完成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人的发展是根本问题,人的发展对于社会与教育提出了相应要求。由此可以看到教育、社会、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对人的教育就是使其最终融于社会、改造社会,而教育也就通过对人的教育完成对社会的服务与影响。这三者相互关联,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使教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使人全面且具有个性地丰富社会,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11.
正学校到底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一生的基础?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一个将来能够独立适应社会的人,一个能与身边人和谐相处的人,一个能给自己、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核心内涵,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便是人的生存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教育是人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无不源于人的这种基于进化与发展的生存。在学习化社会的境域中,成人教育构成终身教育的主体,它指向实现成人的社会实践主体价值,其中审美教育在最高层面上则成为以超越与自由为终极目标的人生境界教育,它使社会成员能够崇真尚善臻美,完善自身人格,追求本真的自我人生。审美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实施,应是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和人生境界教育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也就出现了人类社会,也就出现了人类社会的教育。人类社会在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也在发展。这是我们对于教育与人类社会的一般看法。但,人类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诸种关系构成。那么,教育与人类社会关系怎样?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处于何等地位?这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期。这一阶段,青年人常常充满彷徨、迷茫与困惑,亟须引导与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对青年人"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主张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对青年的理想、修养、健康、学业、择业、社交、恋爱、婚姻等多个方面全面关心、全面指导,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中国社会改进上适用的人才"[1]。  相似文献   

15.
教育概念的历史考察和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什么?”这个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位研究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选择认识教育概念的出发点不同,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但概括起来可分为社会和个体两种角度,并区分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三种界定方式。每一次新的回答都是对教育的又一次新的理解,不断丰富着教育的内涵。纵观教育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始终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和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或是适应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就业或是延缓就业压力?是促进社会和谐或是固化社会分层?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或是培养工具人?为了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必要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厘清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追求,回归原点.反思和追问高职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职教热中作一些冷思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终点也是人。教育的指向是为了使人学会生存,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为了人充满尊严地生活在社会中。所以,教育的终极关怀应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人的生成。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18.
德育对社会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存在?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在那里?社会的现实是一个什么样子?这包括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制度、社会的规则、社会的主导价值、社会发展的前景等,也包括社会发展中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位置和发展态势。德育对人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需要和人的追求是什么?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位置,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人发展的现状和人发展的未来。德育对人生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人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在来临或部分已然来临的后工业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几乎同行,后工业社会的种种负价值文化特征正在扭曲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灵与肉。如何才能使这三者和谐发展?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个性审美教育是建构这一和谐发展范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行,高校的社会职能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格局。面对强手如林的重点高校和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地方高校怎样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一、教育价值取向:培养适用性人才要实现科学的教育价值,必须促进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的相互融合。人的发展既离不开社会,也有其自身的规律。社会需求必须通过人的发展才能实现,这是一条基本规律。寻求科学的教育价值的最根本途径在于:如何将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又把个体发展自身的要求外化为社会价值,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适用性人才是今天地方高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