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芸 《职教通讯》2012,(33):47-48,68
"快餐文化"对大众,尤其是90后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让人担忧。如何发挥职校语文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认知能力,值得深思。试从"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入手,探讨职校语文在人文性教育上的尝试,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还能在精神上获得陶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本身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字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的本体即语言,所以可以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两种不良倾向充斥语文界:一是彻头彻尾的"工具论",一是舍弃语言的"人文论",人为地把语言与人文撕成"两张皮".语文要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只能是行尸走肉;但舍语言而求人文,语文人文就有两失的危险.语言与人文水乳交融,才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是百科之母"。学习语文能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可以看出,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是叶圣陶先生的一贯思想。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语言训练是"第一  相似文献   

7.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然其基本要义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众多专家的"解读"中,却始终未能清楚解释.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当今流行的权威辞书对"人文"二字的释义有误;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当代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人文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与"科学(工具)"相对的"人文"一词,只能是指"人类社会中一切以人为中心、主体的,能体现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不是如<辞海>所解释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章在澄清以上失误之后,着重对"人文性"及其相关术语作出简要而规范的解释,并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长期以来以"语言工具论"统摄一般语言理论,背离了语言的人文本质,亟待改革.改革的途径一是把透明无色的语言符号观转换为人文阐释的语言符号观,二是关注语言各要素在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需要连续不断的积累学习.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读书的兴趣,对人类文化的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许多学生非常会考试,语文标准化试题可以取得很高得分,作文也能够不离中心不偏文意,可实际上这些学生往往在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上都呈现出没有创意性,也显得缺乏真实感和语言的内在美感,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警醒.  相似文献   

10.
保立昆 《云南教育》2000,(21):15-16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前,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看作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因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也曾提出过“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这也只是使语文教学成了“语言技术训练+思想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近来,语文界提出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当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  相似文献   

11.
左渊臻 《中国教师》2013,(Z1):46-47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表述来看,语文教学既具有工具性的功能,又承载着文化内容。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引领学生吸纳,又要引领学生演绎。  相似文献   

12.
提及形式训练,不少同行疑虑重重:形式训练如此强调共性的"形式",如何有效落实"人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个"工具"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落实"人文"关怀传承民族的文化文明吗?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学科,教学中必须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于漪老师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  相似文献   

14.
一、高中语文教材从文本内容出发组元妥当吗? 本轮课改的显性成果之一,就是从文本内容出发按专题知识组元的语文(必修)教材纷纷登场.显然,目的就是为了借语文教学这个阵地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或者说是"文化素养".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究竟孰主孰次?"工具"与"人文"究竟谁是金字塔的塔基,谁是金字塔的塔尖?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应当向"人文"和"文化"拓展,这是大学生思维深度训练和知识延伸的需要."人文"延伸的是"人学"的深度;"文化"延伸的是"社会认知"的深度.这种探索需要特别强调个体人文体验与社会文化视野的开阔,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通过对"语文-人文-文化"拓展模式的合理设计,为实际教学提供一个整体改进思路,推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如今职中语文很大程度上被专业弱化了,学生认为语文是边缘学科,有的毕业生说话词不达意,下笔错字别字连篇,怎能称得上是有素质的专业人才?其实语文是一门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质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学生视而不见。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文本人文性和教育性,激励学生思考和有效  相似文献   

17.
吴迪 《湖南教育》2005,(2):23-2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内容。 语文丰富的内涵必然会带来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在教学实践当中,当如何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其切入点便是语言.这是因为,语言首先表现为工具性质.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干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狠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语言教学,是途径,是手段;两个基本点,就是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的价值所在.提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根本,是重点,是显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渗透,是融合,是隐性目标.语文教学要提高有效性,应该在"教什么语言""如何教语言""如何评价孩子的语言水平"等核心问题上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韩建华 《快乐阅读》2011,(26):180-180
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意隔离无异于对人的灵与肉的强行肢解。人文是美,是鲜活的生命;那么――语文是谁?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