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日休(唐):百炼为字,千炼成句。方干(唐):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杜甫(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2.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古代诗人在锤炼诗歌语言时留下很多美谈,有人为“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有人因“两句三年得”而“一吟泪双流”,务使为诗语言精炼传神。  相似文献   

3.
写教学论文,要紧的是静下心来修改.改到什么程度为好呢?简单地说,就是"句句通畅,字字稳妥".古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修改的辛苦.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2012,(4):19-19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相似文献   

5.
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副编新收入17首中,有读后令人生疑者。如《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诞辰》,第一首首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出律,除韵脚外全部为仄声字;第二首“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不仅全诗平仄四处出律(湖、断、吟、诗),第三句末尾出现“三平调”(三个平声字),且以平声字“吟”为句脚,更令人疑惑。《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全首各联句平仄七处出律(庙、堪…  相似文献   

6.
在唐诗中,为达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效果,诗人们十分注重对字、句的锤炼,所以就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由此可见,一首诗的形成是经历了重重推敲与考量的结果。在诗中讲究炼字,是使全诗意境上升的一种重要方法。王国维认为意境是诗词之本,“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  相似文献   

7.
《教师》2009,(16)
古人写诗词,特别注重炼字锤词,力求出现一字传神的精妙境界,诗眼便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之处.这传神之笔的得来,有时是诗人在不经意中妙手偶得;但很多情况下是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苦吟所得,从贾岛的"推敲"到王安石的吟"绿",如此字词皆饱含着诗人的良苦用心,是诗人殚精竭虑、反复斟酌而写成的.诗眼往往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  相似文献   

8.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刘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唐·顾文炜)  相似文献   

9.
写教学论文。要紧的是静下心来修改。改到什么程度为好呢?简单地说,就是“句句通畅,字字稳妥”。古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修改的辛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人作诗文,特别讲究炼字,追求得一字而境界全出。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炼字的一面旗帜。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苏轼“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贾岛和韩愈之间的“推敲”,都是讲究炼字的最好写照。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都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1.
古人为文是煞费苦心的,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斟字酌句,细心玩索,真正把字当作杯中之物,把酒慢品;将句当作手中之宝,握玉静赏。如此谨严推敲词句.不仅让诗文大放异彩.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曰:"言以文远。"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唐代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也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词语,使语句表达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3.
古人作诗,素有“炼字”一说。往往为了一字一词的取舍,而“意匠惨淡苦经营”。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都是熟为人知的典型。真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14.
诗歌教学中感悟诗情的做法很多,从抓关键字入手即其中之一.因为古人在创作时,特别看重"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都是古人苦吟的写照.所以抓关键字可以说是感悟诗歌感情的捷径.在许多诗歌中,通过用一个似乎什么也没有的"空"字,却能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妙境的例子很多.理解清楚这个"空"字,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非常重视文章的润色、修改."吟罢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都表现了古人行文时精益求精的精神,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改'的优先权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  相似文献   

16.
说说炼句     
陈颢 《文科爱好者》2004,(21):71-71
前人诗句中有许多锤炼字句的生动描写: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有一个“推敲”的典故,还作过一首出奇的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三年才作两句,别人如不欣赏,他就不作诗了。  相似文献   

17.
古夫 《初中生》2009,(3):34-35
相传,元末朱元璋率兵起义攻下姑苏城时,心潮起伏,想到姑苏古为吴地,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一听便知这是巧用“析字法”出的上联,“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刘军师莞尔一笑,吟出下联:“人中王,  相似文献   

18.
悦读文摘     
歪诗——妙诗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天,由于高兴,一个平时从没有吟过半句诗的人,也吟起诗来: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撅——翘尾巴)吟了前两句,正待吟后两句,左右的臣僚早已傻眼了。这么歪,这哪是诗呀!但又不敢笑话皇帝。朱元璋看在眼里,明在心里,不慌不忙吟出下两句。三声唤出扶桑(即太阳)来,扫退残星与晓月。大臣们一听,大吃一惊,皇上毕竟出口不凡,吟出上佳之诗来了。可见想笑话别人时,千万慢一点来,快了就孟浪了。主考官批诗从前,有一考生应考,写了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下写了四句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四个赶考的秀才,在一家酒店相聚,喝酒行令。他们约定每人先吟一首古诗.但必须有意漏掉一个字;然后再吟一首诗.诗中必须有一句说明前一首诗漏宇的原因.不然就罚他饮酒。这特殊的酒令引来了不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20.
在作家的眼里,文字不只是简单的书写符号,而常常是一种美丽的风景,一个奇妙的世界。古今中外的大作家无一不注重对文字的锤炼和运用。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包含的辛酸,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所吐露的苦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敲定所费的琢磨,普希金向他的奶妈学习语言所表现的谦恭,福楼拜要求表现事物只能选最准确的“一句”“一词”的苛刻,都有力地说明了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