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文本出发,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总体性范畴作了简要分析,概括阐述了卢卡奇关于总体性范畴的思想。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哲学史出发,分析了总体性范畴的理论渊源,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总体性范畴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则是说明总体性范畴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程与哲学     
各位从事教学论研究,我也是搞教学论的,还是做过学科教学论的,做过数学教学论。我最初是搞数学,然后做数学方法论,再做数学教学论,第四阶段就做一般性的教学论、课程论了;第五阶段做教育学,做教育学的一般理论;第六阶段就做教育哲学了,做了三个方面的教育哲学:课程哲学、高等教育哲学和教育哲学;第七阶段,也就是现在,我做了纯粹的哲学,写了两本不以教育为背景的哲学原理。中间还做过管理学、心理学研究。从纯数学开始,走到现在,走到纯哲学。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福尔斯深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其<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英国后现代元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备受评论关注.但作品的语言特征如何展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认知理据尚无人探究.本文试图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文本中关于时间的概念隐喻.本文认为,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用语和人物的语言都蕴含着TIME IS ...  相似文献   

4.
窦颖 《文教资料》2009,(3):37-39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语法隐喻首先体现在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而作为语法隐喻的一个主要来源,名词化现象则是语法隐喻在词汇语法层次的表现。本文主要是分析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和发展及其名词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的核心.如何评价这一理论的意义,探讨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在认识上却存在着分歧和争论.有的认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论是轻视系统理论和系统科学知识的,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经验论”;相反,有的则认为,“教学做合一”论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论断”的.因此,对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分析,这对当前开展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研究,进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侠 《文教资料》2014,(16):46-4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构建其哲学思想体系,其英译本备受关注。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道德经》原文本及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探究国学典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课程隐喻的教育学意义缺失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在课程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跑道式、学科式、经验式课程隐喻反映了传统课程价值现的褊狭和单一,从而造成了实践领域的无序和混乱。"通道"、"文本"、"乐谱"式课程隐喻则真正代表了课程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次、浓厚的文化底蕴及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解构的踪迹:法国后结构主义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发展的历程,认为:后结构主义作为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更为激进地批判了正统哲学及文学批评理论,解构了曾经属于革命典范的结构概念;作为结构语言学模式的极端发挥,它解构文本的世界,抵制理论,走向纯粹的能指游戏;为了拒斥形而上学,后结构主义主张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并极力解构哲学与文学的界限,倡导哲学终结论";它继续了结构主义主体离心化"的主题,但与结构主义借作者之死来突出结构和意义的确定性不同,它借作者之死而演示文本意义的播撒  相似文献   

9.
文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文本阐释和理性感染把学生引入复杂而生动的文学世界,其基本途径是在重返文学性的文学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建立有关文学的基本感知方式,进而掌握文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形态与内容。重返文学性,无论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课程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学理论中的"理论"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完全作为抽象的哲学本体来对待,而应该要强调理论的理性导引功能和文本阐释价值,在文学文本、文学解读、文学感受性分析中建立三位一体的阐释框架,最终展现的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知识与经验、文本与理性、感受与阐释的同一性,从而起到深化文学理论知识框架和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科的隐喻哲学在二十世纪诸多隐喻哲学理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利科隐喻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文本的关系、隐喻的真理。利科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词层次上的修辞学概念,而且是句子层次上的语义学概念。在意义的说明与解释活动之中,隐喻和文本之间表现出一种诠释学关联。从隐喻的语义学到隐喻的诠释学的过渡,也就是从隐喻的含义向指称的过渡。隐喻指称与隐喻的真理问题联系在一起。隐喻的真理不仅仅是认识论的真理,也是存在论的真理。  相似文献   

11.
Lakoff和Johnson在严厉批判西方客观主义传统哲学和乔姆斯基TG语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全世界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和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体验哲学登台亮相有其哲学上的历史根源,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著名哲学家洛克经验主义观念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以及普特南内部实在论的影响。我们认为它还与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关联。但体验哲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则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以前虽有哲学家提及,但未能从认知层面将其提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自己的学习体会,拟对体验哲学作一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理学是中国宋元明清之际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学术思潮与理论形态,是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理学范畴系统始于本体论而终于境界论,其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涵:理气论包含有美的本体论;心性论和知行论涉及到审美主体论;理学的理想境界则与审美境界相通。这使理学美学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即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伦理美学和理性美学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原院长——施良方先生,对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整理和概括,并于199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学习论》,2001年再版。《学习论》分为3部分、16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介绍学习的定义及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二部分从第1章到第15章详细介绍"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研究主张和成果;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4.
陈琳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07-108
在实证科学与人文哲学日益分离的今天,特别是在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以来,对语词的研究成为哲学与语言学两大领域的焦点,而对语词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又指向了意义。纵观目前为止的意义理论,不外乎指称论、行为论、使用论、观念论等几种。前三种因其显而易见的缺陷,在本文中只是简要略过,而观念论则是谈论的重点。拟站在观念论基础上对语词意义理论进行经验主义再解读,以期获得观念论的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5.
刊首语 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什么?教育究竟应该承负一种什么样的功能?知名学者和专家智慧且哲理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和“触摸”教育的钥匙。 理论视野 理论视野2005年始终坚持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紧密联系实际、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理论和观点。《教学理论应用模式析要》、《科学主义科学课程理想批判》、《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问题论纲》、《多主体教育目的——冲突与整合》从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角度阐释教育本真,理解教育的价值追求;《教师的教育经验及其意义》、《论教  相似文献   

16.
三、历史教学论部分 在我国,一直存在着有关学科教育学与学科教学论的争论。有将课程与教学论视为教学论研究范畴的,有把课程与教学论等同于课程论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学科教育学,既不同于课程论,也不同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也难以概括其要旨,其研究范畴应该和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看齐。这样,对历史教学论的界定,也同样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7.
正为检视教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反思我国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提升教学论学科的建设水平,第三届全国教学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6月28—29日在扬州大学召开,20余位教学论专家与会交流。会议内容不仅涉及教学哲学研究与发展、教学认识论、保罗·弗莱雷的批判理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禅宗教学艺术、教学规律结构等  相似文献   

18.
以戴维森、塞尔、克里普克和杜米特为代表的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日常语言,既重视逻辑分析又重视概念分析。基于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的隐喻研究发现,意义辨明论、指称、言语行为理论和概念图式对隐喻的判断、源域和目标域以及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传统解释学认为,课程实施是试图恢复和符合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的过程;而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课程实施是师生和课程设计者的视界融合过程,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和课程意义的创造与生成过程,是师生精神相遇、经验共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韩华球 《教育学报》2008,4(4):39-44
近年来我国学者构建了较具典型意义的三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依据外域学者的有关理论,建构“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内容体系;采用相对分离的组合形式,综合反映有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从文化哲学观的视角,重建一种具有“开放”“整合”与“整体”特质的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体系。上述三种教材内容体系各有其特点和值得商讨的问题。据此,在构建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时,应特别处理好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课程论与教学论、体系内部各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